初中語文教學敘事

  初中語文教育敘事是課堂效率是第一的保證,那麼怎樣去規劃好呢?下面是有範文,歡迎參閱。

  1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2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於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嘗試著進行了情境教學。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悽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於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於是我以導遊的身份,以課後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遊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絡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遊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為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望溪亭”……爭先恐後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於: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又是普通班,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

  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裡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祕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3

  自從我校大力提倡教學改革的高效課堂,要改變傳統課堂的應試教育,還學生以自主、時間、主動。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堂:為了把一碗水端平,放慢教學節奏,生怕自己沒有講到,把知識硬塞給學生。結果是成績不甚理想,。這樣的教學思想和模式嚴重約束著學生思維的發揮,學生學起來沒有興趣。近一年來,我努力改變著自己,摸索著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營造高效的教學情境,是創設高效課堂教學的關鍵。以下就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兩點體會。

  一、在語文教學中,要增加學生的參與比重

  1.課前三分鐘交給學生:每一節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時間先交給課代表,由課代表在課後組織同學們準備每一課的匯入語的設計;重點句段的積累;語法知識或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樣為學生提供了參與的平臺。學生自己為了課前三分鐘的講解成功,獲得大家的肯定,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準備。他們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組織材料、反覆練習。由於每次發的內容不同,種類新穎,很多學生都積極地講、努力去聽,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就極大地調動起來了。這樣多數同學就能把目光聚焦到本節課要學的這篇課文上來,教師乘勢上課。

  2、教學字詞的權利完全交給學生。每次上新課前,利用晚自習10分鐘佈置學生認真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掃清生字詞障礙。這樣學生已經在課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對生字詞的學習。教學新課時,讓學生上黑板寫出自己認為比較難掌握的生字詞,特別著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這樣實際上是組織一次對生字詞的鞏固練習,對難檢字進行識記,再組織學生進行反饋練習,一小組為單位進行鞏固。

  3、把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以往的課堂,是老師把問題找出來,寫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去文中找答案。高效課堂把提問權交給學生,是開啟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可以先讓學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讓學生提問,這樣,他們提的問題往往會有針對性。

  4、展示課,把課堂交給學生,以此激勵學習興趣和培養思維能力。一堂語文課,在上課前,學生就要查詢資料,提供需要的教學參考書,根據自己的意願,大顯身手。課堂任何地方都是學習的天地,語文課就要不拘一格,學生的課堂展示可以多樣化,,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進行表演,或唱或跳,課本劇或小品的表演。無比的熱情、極強的自尊心和好勝心,讓學生全力以赴,因此,每個學生走上自己的講演臺時,教態自然,語言流暢,儼然一位“小老師”,教學氣氛十分活躍,大家都認真傾聽,也樂於表達,教學效果令人欣喜。課堂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把課堂的教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發現過程,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既可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因此,教師應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使課堂“活”起來。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領悟去獲得知識,才是最佳學習途徑。一節課不僅調動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鍛鍊他們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樂學中提升能力。

  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兩個方面:

  1.匯入要激趣,產生求知慾

  語文課堂就是快樂的課堂。心理學教授巴甫諾奧認為:“快樂學習是一種享受,學到新知識是一件快樂的事,讀書、上課、完成作業、與同學交往、向老師提問等,都是很有趣的學習。那麼激發學生快樂學習也很重要。”一堂語文課設計優美生動的導語,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叩開學生的心靈,是很重要的,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或神思飛越,或躍躍欲試,或期待盼望,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我在教學《論語十則》時,我引用了199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集會巴黎,發表宣言裡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這句話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同學們興趣陡增。這節課大家非常認真,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去體會孔子那寶貴的智慧,精典的語言給我們今天學習語文的啟迪。

  還有在上《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時,我採用了這樣的開頭語:“同學們,蘇軾有首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煙雨濛濛,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盪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無愧於“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了瑞士,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濟南,去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教師引古博今,講得生動活潑,熱烈精彩,妙趣橫生,學生聽得神思飛越,如痴如醉,有這樣的開頭,課堂上出現的必然是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活潑熱烈的教學場景。

  2、教學手段要多樣化,調動學生情緒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遊戲是由愉快原則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遊戲是學生最喜歡的,也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同一種遊戲,學生有玩膩的時候,這就需要多樣化的遊戲出現。一句笑話,一段故事,一個表演,多種方式的教學自始至終學生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悅,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古詩歌時,在課堂上模仿古代詩人吟詩的樣子,穿著長衫,捋著鬍鬚,搖頭擺尾。設定情境,感受心情,以“擊鼓傳花”的方式讓學生背詩,學生們都感到緊張有趣,每個人都做著不同的動作,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的詩也就背熟了。在學習《孫權勸學》時,我就以小組為單位,各組推陳出新,各自表演課本劇,學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效果很好。

  在教學《看雲識天氣》時,利用多媒體教學,先看圖片,調動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和慾望。教學過程中教學“關於雲的形態變化和天氣的關係,雲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係”這一環節時,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格,小組討論思考①共有幾種型別的雲?②表格如何設計簡潔明瞭?可以每個小組設計一種,設計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同學和教師進行評價、總結,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在學習和評價中,學生學會了總結和反思自己的學習經驗,把各種雲的光彩之間的差別進行比較說明,突出雲和天氣的關係的特徵。學生始終處在積極的學習動態,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動,較好地達成學習目標。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小辯論、分角色朗讀、競背比賽等方法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的眼、口、耳、腦等動起來,讓思維也運轉起來,讓個性得到自由的張揚。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探索杜郎口中學的高效實用的方法,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來自老師與同學的肯定、鼓勵、欣賞和讚美,讓師生共同沐浴在人文關懷的燦爛陽光下,讓師生綻放的笑靨成為課堂上永不衰敗的花朵。努力創設一種讓學生感到愉悅的學習情景,激勵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共同對話,情感交融、優化教學,享受語文教學的樂趣,享受祖國語言的優美。

看過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