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新式胎教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科學性

一、對用新式胎教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憂慮
  21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使世界各國對人的創造力的培養和智慧潛能的發掘特別關注,而未來世界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的論斷又使國際社會加倍重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面對這一現實,近年來一些人開始不遺餘力地從西方引進一種旨在開發胎兒智力潛能,提高出生人口智力素質的新式胎教。據稱,這種胎教是在國外對胎兒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學性。它主要採用同胎兒談話、教胎兒學樂譜、認字母、做算術等對胎兒直接施教的方法來提高胎兒的智商,使胎兒由愚變慧,出生後個個都是“天才兒”,因此可以稱之為“智力胎教”、“直接胎教”或“子教式胎教”。它的倡導者們認為,實施這種胎教,可以優化我們民族的素質,為國家也為家庭培養出智力優秀的下一代,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特別是智力素質的有效途徑,應當取得社會的認可和得到長足的發展[1]。然而功能和效果如此美好的新式胎教,在它的原產地卻未能被推廣和為社會所接受,從提出至今20多年來,在西方也只有幾個人寫了幾本關於胎教能提高胎兒智力的體會的小冊子,幾個熱衷此道的私人醫生在其診所裡辦了幾次“胎兒大學”,實際情況是“言者諄諄,信者寥寥”。但是,它卻園內開花園外香,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熱了起來,並正在不斷升溫,其觸角已經伸到包括教育、生育在內的廣大社會領域,介紹的文籍、磁帶陸續出版,“胎兒學校”也應運而生,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的年輕夫婦在領取生育證明時,還被硬性規定要購買胎敦磁帶和資料。眼下,新式胎教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奇特功能已被說得神乎其神,宣傳者們介紹說,美國一對夫婦的4個女兒接受了智力胎教,結果個個出生後都不同凡響,智商高達160,全被列入全美5%的高智商行列,成為舉世矚目的“天才兒”[2];中國一男孩實行了胎教,出生後2歲就能用英、漢語對話,4歲能解初中數學難題,5歲就上了大學少年班,智商高達190[3]***P15***。這種誘惑對許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家庭顯然是不可抵擋的,於是許多青年夫婦如痴如迷,像虔誠的宗教徒一樣,按其教導每天對著肚子放音樂、頌詩文和與胎兒對活,以祈求生一個智力超群的孩子。而今,這股新式胎教之風迎著巨大的社會需求,可謂已經刮遍了神州大地。然而,分折表明,這種神奇的胎教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甚至是違背胎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它所施予的智力教育,由於超越了胎兒的心理髮育水平,根本不可能為胎兒所接受;相反,不停地同胎兒對話,教胎兒學習社會文化知識,頻頻地刺激胎兒運動,則可能會打亂從動物到人類無數萬年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胎兒正常生長髮育規律,破壞胎兒作為自然實體所應有的胎內環境秩序,從而造成難以預料的災難性的後果。最終,會像當今人類任意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導致水旱風沙災害,遭到報復一佯,在出生人口素質上留下我們尚不可覺知的隱患,貽害整個民族,這是每個關注自己民族命運的人不可不慮的。比如,現今在學齡兒童中發病率高達3%,令醫學專家、心理專家都十分棘手的“兒童多動症”,雖然病因至今撲朔迷離,但醫學已經肯定,它是兒童神經系統在發育中獲得的疾病,對此,我們是否應聯想到它會與胎兒在宮內受到了類似於新式胎教之類的過量的或不當的刺激這一因素有關呢?再比如,我們是否應對那些關於不當胎教引起胎兒致殘的報導進行思考[4],因而審慎地對各種胎教的科學性進行區別呢?固然,我們不應當因害怕自然界的報復簡單地臣服於自然規律而在保證胎兒健康生長髮育上無所作為,但這種作為又必須建立在對自然規律充分認識的基礎上。新式胎教對胎兒生理、心理髮展規律缺乏嚴謹的科學研究,甚至連相應的動物實驗報告都沒有,只以少數個體經驗描述和神奇傳聞為依據就將其 “理論”和方法四處推行包含著極大危險,因而是十分令人擔憂的。面對現在和未來胎兒的身心發展安全,換言之,面對著民族未來人口素質,我們籲請新式胎教的倡導者和整個社會要慎重行事,要記取許多因違反自然規律,不尊重科學規律而導致災難的教訓。

  其實,胎教之說,在我國古已有之,但我國傳統的胎教與上述新式胎教不同,它不主張對胎兒直接施教去幹擾胎兒的自然發育程式,而是強調孕婦要注重營養、調適情緒、加強自身修養、預防疾病感染、減少外界環境傷害等以避免間接損害胎兒發育,這實為一種“母教式胎教”或“間接胎教”。經驗和現代科學都證明,傳統胎教在剔除封建思想糟粕後,其主要內容是符合科學規律的。
    二、新式胎教有悖於胎兒心理髮展規律
  智力胎教要通過對胎兒進行智力教育來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第一個依據是國外的研究發現“胎兒已經具有了靈敏的感覺”,“具有令人吃驚的聽覺、記憶和理解能力”,同時還“出現了或討厭或喜歡或快樂和恐懼等情緒”,“與嬰幼兒、兒童、成人的心理,只有程度的差異而沒有本質的差別”,“可以進行宮內學習 ”[4],應當對其施行智力胎教。提出這種依據是源於對胎兒心理髮展水平的不瞭解。
  1.胎兒不具備思維和理解能力。心理學的研究告訴人們,人與動物雖然都有心理活動,比如就連蚯蚓這樣的低等動物也具有感覺這佯的初級心理,但是,哪怕是高等哺乳動物乃至靈長類動物都不具備人的心理,因為他們都不能像人一樣具有思維,而正是這一點構成了區分人與動物的標準。“所以思維或思維活動是人類突出的,使自己和動物在本質上區別開來的一個主要特徵”。“就人類的心理活動方面說,如感覺、知覺、情緒、動作等本身,都基本上和動物共有,並不比動物(主要指高階動物)高出多少,甚至還有不及的地方,只有思維,在胚芽以上發展水平的思維,才是人類所特有的”[5]***P42-43***。胎兒只有簡單的感覺,其心理髮展連知覺水平都沒有達到,更不要說會具有思維。胎兒心理還同動物心理處在同一個水平上,事實上尚不具備有思維能力的人的心理。所以,思維能力的有無,就使胎兒與兒童和成人心理不僅存在著量的,而且存在著質的差別。智力胎教論者過於拔高胎兒的認知心理水平,認為胎兒也具有了“理解能力”,能聽懂媽媽唸的詩文,讀的外語,這有悖於心理學的常識。沒有思維能力的胎兒是無法領會、理解以思想觀念形式傳授給他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媽媽讀的詩文,講的故事對他們都只能是一些具有一定強度、頻率等物理特性而毫無社會意義的聲音刺激,於提高胎兒高智力素質決計不會有何助益。
  2.胎兒不具備語言能力。胎兒沒有掌握語言,而語言又是人類展示自己智力潛能,發展現實智力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基於對這一點的忽略,新式胎教試圖通過語言實行胎教以提高胎兒的智力素質,和為此推出的一些諸如“子宮對話”等方法都是不符合心理規律的。新式胎教勸告人們:“孕婦應當耐心地娓娓動聽地和胎兒講自己熟悉的事物”,對話“不僅有效地開發了胎兒潛在的智慧,而且也提高了胎兒的素質”[2]***P51-61***。這些主張從心理學對兒童語言發展研究的結果看,其非科學性顯而易見。心理學認為,語言的獲得是先天遺傳、成熟因素和後天學習、語言環境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兒童要在1週歲左右才能說出最早的詞,才有真正的語言。不滿週歲的嬰兒沒有語言[6]***P495***。胎兒由於成熟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語言社會環境,更不會有語言。對於語言,胎兒是既不會講,也不會聽。因此,想借助語言同胎兒進行宮內對話,傳遞給胎兒文化科學知識以提高他們的智力素質,肯定是無效之舉。
  3.胎兒不具備情感。對胎兒心理髮展水平的不瞭解,還導致智力胎教將類似於動物情緒的胎兒情緒當成成人情緒,從而,從另一側面拔高胎兒心理髮展水平,誤以為胎兒既然有了或喜歡或恐懼等情緒,就說明有了人的心理,就能夠進行文化科學知識的學習。我國心理學一般將人的十分複雜的感情***affection***分為情緒***emotion***與情感***feeling***,將愉快、憤怒、恐懼之類的內心體驗稱為情緒,指出這是為人與動物所共有的;將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絡的友誼感、道德感、審美感等內心體驗稱為情感,指出這種高階社會情感為人所特有。這就使得人與動物的感情得以區分,而人與動物在感情上的這種質的差別,是由於人有了思維這樣高階心理活動,或者說是由於人的情緒與思維發生了聯絡的結果。胎兒沒有思維活動,因此,不僅沒有情感,他們的或喜歡或恐懼,甚至都還不能說是真正的情緒,而只能說是“腦組織中固定了的先天預成情緒潛勢”[7]***P5***。新式胎教不瞭解這種差別,將胎兒的“情緒潛勢”等同於兒童與成人的情感,並以此為指標,判斷胎兒心理已相當成熟,可以實施智力胎教,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是把從胎兒窺鏡或鐳射顯微照相中發現的胎兒微笑與蹙眉等當成了胎兒真正的情感表露。就像許多年輕的媽媽誤把出生後2~12小時的新生兒面部出現的像微笑一樣的運動當成了微笑,因而十分自我陶醉一樣:“啊!我的小寶寶會對我微笑了”。其實,這時的小寶寶既不認識媽媽,也不是在對媽媽微笑,這只是他們的一種先天反應。出生1個月以內的嬰兒睡眠或覺醒時會出現似微笑的面容,或觸動嬰兒面頰也能引起的“嘴的微笑”,這都是嬰兒機體生理過程正常進行的自發反應,這時的微笑並不含有明顯感情意義,還不是社會性的微笑,他們最初的這些反應是原本的,生物學意義上的活動,笑是無意識發生的,胎兒更是如此。智力胎教誇大了國外關於胎兒情緒現象這一發現的心理與社會意義,將之視為胎兒心理已質變為兒童與成人心理的標誌,並據此堅持要對胎兒進行智力與審美的教育,顯然是與胎兒實際心理髮展水平不符的。
  4.智力胎教背離了兒童心理與大腦發展的“關鍵期”。腦科學與生理心理學依據對動物腦和心理的實驗發現,個體的行為發育具有階段性。有些行為在發育的某一時期,在適當的環境刺激下才會出現。倘若個體發育尚未進入這一時期,環境刺激即令存在,相應的個體行為也不會出現;若個體發育已經達到某一階段,而環境中卻缺少相應刺激,錯過了這一時期,個體的相應行為將不會產生,這一現象被稱為個體早期發育的關鍵期。它的存在意味著,對兒童的各種訓練與教育如果不在關鍵期適時施與,任意提前或者推遲,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現在,雖然由於不可能對兒童進行早期剝奪實驗,因而無法對兒童腦和心理的各種功能關鍵期的詳盡起始、終止和持續時間,表現形式,所需學習經驗的性質和作用,教育與關鍵期的匹配等弄得十分準確,但心理學的研究已使一些主要學習內容的關鍵期比較明朗。如1歲半至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5歲左右是學習數概念的關鍵期等。然而,遺憾的是,至今尚未發現有一項能力的學習關鍵期是在胎兒期。僅這一事實,就已經對新式胎教的有效性與科學性直接提出了質疑。
  近30年來,科學家們對關鍵期的成因進行了探討,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兒童心理與腦發育中某種能力的關鍵期實質上是兒童相應腦組織結構與功能模式形成過程中的基本成型期。但兒童早期發育中基本成型期的到來,是需要有一定的腦與心理髮展為基礎的。胎兒腦雖然發展迅速,但直到降生,腦量尚不及成人的1/4,神經元結構比較簡單,發育不完善,神經纖維短、樹突少、突觸數只有50兆個,不及新生兒的1/20,各類神經元分化不精細,與之相應,胎兒尚不能建立複雜條件反射,具有的只是諸如吮吸反射、抓握反射等生存和原始的無條件反射。這時胎兒的腦發育還是處在一個量積累的基礎時期,腦的任何結構與功能模式都尚未達到成型水平,因此,任何關鍵期都不能在這一時期出現。腦和心理的各種關鍵期的到來,是胎兒降生後的面對複雜而廣泛的環境刺激,神經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明確了這一點,也就明確了借智力胎教超前於關鍵期去提高胎兒的素質,乾的是一件徒勞無益的事情。
  5.智力胎教不符合胎兒記憶發展規律。智力胎教論者之所以強調對腹中的胎兒進行智力教育,是因為他們認為胎兒具有令人吃驚的記憶能力,能將在子宮內學習到的詞彙、曲譜等記住,所以經過胎教的孩子從出生時起就有了一定的智力,出生兩週就會喊爸爸,4歲時能聽和講英語與西班牙語,能終生記住在子宮中學到的曲譜,他們的智商因此普遍高達160甚至190[1]。但是,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雖然從一些觀察得知胎兒出現了記憶,但這種記憶保持時間十分短暫,完全不可能能使宮內所學的東西數十年不忘。這種說法是由於不瞭解腦科學和認知心理學在記憶研究上的工作,特別是不瞭解胎兒記憶的特點,將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混為一談,因而過高地估計了胎兒記憶力的結果。
  胎兒究竟具有什麼樣的記憶力呢?這可從國外對3個月以下嬰兒記憶力的研究中間接推知。據在這方面工作作得較多的諾威—科利爾的研究,3個月內嬰兒的記憶力十分脆弱,長時記憶保持有很大侷限性,出生20天以內的新生兒只能建立眨眼經典條件反射,且只能保持10天;2~3個月嬰兒方能建立操作條件反射,出生2個月的嬰兒其記憶只能保持2周。大量的類似研究使專家們得出瞭如下結論:人類在嬰兒期的記憶只能限於短時記憶[8]***P476***。而胎兒的記憶不可能超過嬰兒又是不庸置疑的,因此,胎兒令人吃驚的記憶力,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種短時記憶,而這種“轉瞬即逝”的記憶,當其不能通過資訊編碼、貯存成為長時記憶時,是不會出現像智力胎教所說的那樣奇蹟的。

至於嬰兒早期為什麼不具備長時記憶能力,有關學科作出如下解釋:一種觀點認為,兒童在2歲以前,不具備將短時記憶中的資訊轉入到長時記憶系統中的能力,這與2歲前兒童神經系統發展的侷限性有關,其中主要是大腦額葉的發展與成熟這時尚未達到長時記憶的程度,而大腦額葉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記住那些以後能夠提取出來的資訊;另一種觀點認為,人類個體之所以不能記住在2~3歲以前的事情,是因為個體在嬰兒期對資訊進行編碼的方式與以後的各階段中對資訊提取方式不相匹配而造成的[9]***P146***。當然這些解釋也同樣適用於胎兒的記憶,它至少使我們明確了三個問題:***1***嬰兒沒有真正的長時記憶,胎兒更不會有;***2***胎兒與嬰兒缺乏長時記憶,是由於他們的大腦和心理髮展尚不成熟;***3***不應當違背胎兒記憶發展的生理、心理規律,對尚無長時記憶的胎兒施行智力教育,因為一切智力學習都是以長期記憶為基礎的。
    三、新式胎教有悖於胎兒腦發展規律
  智力胎教要借胎教去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第二個依據是胎兒腦的可塑性大,可以通過記樂譜、讀詩文等智力教育活動,加大對腦的刺激量來從三個方面促進胎兒智力素質提高:一是改變胎兒腦細胞的組織與結構。因為“胎兒的神經細胞的組合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依據外界刺激的質量、數量和強度進行的”。二是使腦細胞數量增多。“胎教就是根據胎兒生理譏能的發育特點,有規律地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的刺激,使大腦細胞不斷增殖”;三是使腦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絡增加。“ 胎教就是要通過各種感覺刺激,引起胎兒的應答反應,促進其大腦神經細胞間更廣泛的聯絡。一個有著更廠泛的細胞間聯絡的大腦,勢必是一個聰明的大腦 ”[4]。但是,腦科學的研究表明,這都是由於對腦的生長髮育、功能形成缺乏真正的瞭解而產生的表淺之見。
  1.胎教不能影響核酸的自我複製,因而無法改變腦細胞與組織結構。依據分子遺傳學揭示的原理,遺傳是通過遺傳資訊的傳遞來實現的。而所謂遺傳資訊,就是核酸鹼基對的排列順序。由於核酸的增殖是通過“半保留自我複製”實現的。所以鹼基對排列順序在新增殖細胞中也能保持,遺傳資訊因而得以準確傳遞。以後遺傳資訊按程式實現基因表達,最後,通過蛋白質兌現為胎兒腦細胞的組織與結構。胎兒腦之所以具有遺傳特性,就是由於來自父母生殖細胞中的遺傳資訊能夠在半保留自我複製中被保留的緣故。若從受精卵中染色體的演變活動看,作為遺傳資訊的鹼基對排列順序又是在卵子受精的瞬間,經過染色體的融合、同化和重組而排定的。以後,在由受精卵發育成胎胚,再由胚胎髮育成胎兒的整個孕期,細胞在分裂增殖中就都只有核酸的複製,而無基因的重組。因此,一切旨在改變胎兒腦組織與結構的努力,都應當在卵子受精之前,至少也應當在染色體進行重組的當時,而不是在此之後。如果錯過了時機,指望在核酸上的鹼基對順序已經排定之後再用胎教去改變,或者通過胎教徑直去影響核酸的自我複製過程去改變胎兒腦細胞組織結構,以提高胎兒智力素質,都是不可能的,至少現在尚無辦法做到這一點。
  2.用胎教增加胎兒腦細胞是無效的。迄今為止,除了美國加州大學心理系報告在刺激豐富籠中生長的幼鼠比在貧瘠環境中生長的幼鼠,腦神經元的突觸數要多25%,整個腦量也較重之外,尚未見由於環境刺激量增加使大腦神經元大量增加的報告。也沒有見到有腦細胞數越多,智力水平就越高的報告。現在一個廣為被接受的觀點是,人的智商的高低,並不直接決定於神經元數目的多寡,與腦量也無明顯相關,而是決定於大腦質上的差異,即決定於腦的組織結構和機能狀態的差異。從種族進化的觀點看,人腦細胞總數主要是由種族所固有的遺傳基因決定的,除少數個體發生基因突變之外,人類成年個體腦細胞大致都在正常範圍裡波動。胎兒發育期間,只要不受到外界格外損傷,有合理的營養,一般說來,不施智力胎教,腦細胞數也會隨著遺傳資訊的表達,遵循種族的基因型頻率達到正常水平。應當說,個體有了正常水平的腦細胞數,就足以展示其智力素質,因為腦科學證實人類腦尚有巨大智力潛能,在1400億腦細胞中利用的還不到10%。智力胎教增加腦細胞數以提高胎兒的智力因此似無必要也沒有充分的腦科學依據。這可以從胎兒與嬰兒腦細胞發育過程中的增長與死亡並存的複雜變化中得到說明:據早些時對腦細胞發育的研究,在神經系統的最後形成過程中,神經細胞會出現大量死亡,在生命的早期有多達50%的細胞要死去。近期的研究進一步說明了這種發育死亡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細胞互相競爭靶細胞(神經元所影響和支配的細胞)的結果。按照腦發育研究中著名的神經營養性假設,神經元的存活決定於能否得到足夠的神經營養因子***NGF***,而神經營養因子又是由靶細胞所合成,這樣,由於“存優汰劣”規律的作用,在胚胎和生命的早期階段,大腦產生的腦細胞總數總是要多過實際存活的需要數。為此,胎兒腦在 6~9周時,已形成的腦細胞數就超過了正常人的一倍,它們中的一部分若能在生存競爭中先期同靶細胞建立聯絡,就能獲得NGF,得以存活下來,另一部分則在競爭中被淘汰而死亡。到出生時,腦細胞就與成人相同,腦科學把這種神經元在競爭中的死亡稱為“程式性細胞死亡”[10]***P46-47***。腦細胞發育中的這種死亡,從二個方面說明了通過智力胎教去增加腦細胞數是不必要的。***1***腦在營養合理的情況下,不僅有能力產生腦實際所需要的細胞數,而且還能產生過量的供淘汰選擇用的細胞數,勿需人為增加;***2***從大量腦細胞在腦生長髮育過程中生而復死的事實看,胎兒出生之前應當有多少腦細胞,腦細胞增量的最高極限在哪兒,是由基因遺傳程式決定的,背離遺傳程式去額外增殖大量腦細胞,其結果也會像原先那些多餘的細胞一樣,在遺傳程式控制下,最終歸於死亡,從而使智力胎教的努力只是白做功。
  3.用胎教增加胎兒腦神經突觸是無效的。從腦的發育歷程看,也沒有必要用胎教去刺激胎兒腦,使腦細胞間神經突觸大量增加。因為:***1***胎兒的腦與身體的發展必須相互協調、彼此同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腦細胞的存活最終繫於靶細胞供給的NGF,就此而言是身體的發育制約著腦的發育;另一方面任何靶器官都不能脫離神經系統而存在,它們的發展,要在神經系統支配下進行,就此而言是腦的發育決定著身體的發展,有什麼佯發育水平的腦就必然會發育出什麼樣水平的身體。胎兒出生之前,雖然腦神經細胞樹突分枝與突觸聯絡都很少,但由於細胞總數已接近成人水平,腦量也已達到300~400 克,所以,腦的這一發育水平與身體發育是協凋一致的。但是,如果此時再設法增加腦細胞樹突與突觸的數量,勢必要使腦量極大的增加和使腦結構更趨複雜,按照腦與身體同步發展的原則,其結果必然會促成胎兒身體的提前發育和超重發展。很顯然,這就不僅只是在促進腦的發展,並且是在促成整個胎兒提前成熟和提前降生,而這種結果想必並不是胎教的初衷!所以,有理由推論:之所以胎兒腦細胞數量已近兒童與成人,而腦細胞的樹突、突觸卻比較少,是因為進化的力量要在保證腦量不再增加的情況下確保腦細胞胞體的優先發育,而細胞間的樹突與突觸聯絡的增加,則被進化按排到了胎兒出生以後。***2***從嬰幼兒腦中突觸發展情況看,也並不是突觸形成的越多越好,因而要借胎教在胎兒期去促進腦細胞間的突觸聯絡以使胎兒變得聰明。這是因為腦在發育過程中,由於支配相同靶細胞的突觸之間會出現競爭,有許多突觸也會消失。腦科學提供的材料表明,胎兒出生後,細胞聯絡的樹突與突觸開始大量形成,0~6歲時,兒童腦細胞間的突觸聯絡即達到成人的 150%[11]。以後,在真正的功能性突觸建立時,突觸間要展開競爭,競爭中失利的突觸就會成為多餘而逐漸被清除。這意味著,即使借胎教能使胎兒腦細胞間突觸數達到成人的200%或更多,也很難說這些顯然過量的突觸不被一一清除掉。不同個體在向成人發展的過程中,最終會獲得多少功能性突觸,關鍵並不在於胎兒期能否形成超量的突觸,而是要看遺傳因素與出生後的學習與社會生活怎樣共同發揮作用。因此,無論是通過胎教去增加胎兒的腦細胞數或是增加其突觸聯絡來發掘胎兒的智力潛能,都是不符合胎兒的發展規律的。
  4.智力胎教會打亂胎兒正常生長髮育規律。這主要是指智力胎教倡導的要年輕的夫婦們定時地或者隨時隨地給胎兒施加各種教育,如教胎兒學外語、聽音樂、做“踢肚遊戲”等等。而這樣做將會擾亂胎兒的睡眠,破壞人類億萬年來形成的胎兒生長髮育規律和其宮內生活的有序性。
  關於新生兒睡眠狀態的研究指出,他們在降生後的頭幾天,約有70%~80%的時間用於睡眠,僅有2~3小時處於覺醒狀態[12]***P202-208***。不難想見,新生兒尚且如此,胎兒的睡眠時間肯定會更長,可以說胎兒實際上幾乎都在睡眠之中。所以,一位心理學家說:如果我們根據幼小有機體做了些什麼來說明它們的行為特點,那麼,幼小有機體的一個主要特徵便是睡眠。胎兒為什麼要把絕大部分時間用於睡眠呢?心理學的研究對此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心理學認為,長期以來,人們所持的活動或覺醒狀態是由動物受外界刺激的轟擊來維持的。睡眠則被認為是一種由外部刺激的撤消或減弱造成的消極過程的看法是錯誤的。比如如果用電來刺激貓的大腦的適當區域,它便進入睡眠;如果用每秒2千周的純音反覆地同這種能引起睡眠的刺激配合,以後純音單獨出現時也會引起睡眠。所以很明顯,大腦某些區域可能積極地參與了睡眠的引起。因此,明顯的消極行為狀態未必就表明是消極的神經狀態。這同樣也能在大腦的單個神經細胞的電記錄上得到證明:在某些大腦區域,在覺醒期間活動的細胞在睡眠期間則變得較少活動,而另一些在覺醒期間不甚活動的細胞在睡眠期間則顯著提高了活動。這些都表明,隨著有機體從覺醒狀態變為睡眠,大腦活動有一種變化和重新組織,表明睡眠是一種積極的過程。對睡眠的這種全新認識告訴我們,胎兒之所以整天都睡覺,是因為他們要在睡眠這一種大腦的積極活動中實現大腦、身體和心理的生長與發育。對胎兒和所有幼小有機體來說,睡眠並不意味著是在靜息與休眠,相反,睡眠本身就是在活動,甚至是比覺醒更為重要的一種活動。
  智力胎教論者不瞭解這一腦的生理規律,主張以各種方式對胎兒加大刺激,或者要孕婦(甚至連她們的丈夫)都像有“病理性贅述”精神病症狀似地喋喋不休對著肚子講話,告誡“孕婦要養成和胎兒講話的習慣,從早到晚凡是日常生活和有趣的事情都可以講,你要覺得胎兒不僅聽得懂話,而且能和你對話”,或者要孕婦不斷地隔著肚子拍打胎兒,和胎兒作“踢肚遊戲”,要“一天玩兩次,每次數分鐘,媽媽以此來教胎兒對外來刺激作出應激反應。在做遊戲時,媽媽要親切地說“好玩嗎?’‘我們再玩一次好嗎?’等”[1];或者徑直教胎兒學外語、做算術。很顯然,這些旨在改變種族進化中形成的宮內環境與胎兒腦和身體生長髮育規律的作法,缺少相應的實驗研究依據,因而很難說是科學的。其效果可能是正的(但願如此),也可能是負的。但是,不管怎佯,在尚無嚴謹、可靠的研究依據的時候,就貿然將之推向一批又一批的胎兒,是不可避免地會有以人為實驗物件和違背科學道德之虞,不知提倡者們認真思考過沒有。
    四、新式胎教充滿宗教般的神祕性
  胎教,要施之於千千萬萬被孕育著的胎兒,關係到民族下一代的素質,其理論和方法都必須牢牢地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研究所得出的結論,都應當可以被檢驗、被重複,即對胎兒教育的探索都應當實事求是和具有客觀性。但新式胎教不具備這種特性,具備的只是永遠也不能用科學加以說明的神祕性。
  1.搜奇獵怪,神祕離奇。新式胎教在宣傳對胎兒的奇特智力開發功能和效果時,不是以科學事實為依據,而是以從四處收羅到的一些奇聞軼事為基礎來建立自己神祕兮兮的胎教模式。一位新式胎教專家寫道:一位男性服用了某種藥物之後,清楚地回想起自己胎兒時期的事情,諸如頭大身子小,浸泡在微溫的羊水裡,附著在胎盤上等情形[13]***P43***。這段奇聞是想說明胎兒已經具有了驚人的記憶力,可以接受智力教育。但是,常識告訴人們子宮裡不會有光線,沒有光線,胎兒又怎能用眼看到自己是頭大身子小呢?
  2.捨棄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機理與因果聯絡,用前科學方式思維。新式胎教不是以嚴格的科學事實,遵循事物變化的因果規律來研究和說明胎兒智慧發育的過程的機理,而是用編造神話的方法來構築自己的理論,然後用這種理論去俘虜那些輕信的人。一本被視為新式胎教經典的書寫道:當我發現自己有異常天才時,我感到疑惑不解,初次登臺就可以不看樂譜指揮,大提琴的旋律不斷浮現在腦海裡。而且不翻樂譜,就能準確地知道下面的旋律。有一天,當母親在拉大提琴的時候,我向她訴說此事,所以引起了母親的興趣,當母親問我腦海裡浮現出什麼曲子時,謎就解開了。原來,我初次指揮的那支曲子,就是我還在母親腹內時她經常拉奏的那支曲子[2]。心理學認為這真是不可思議。胎兒心理髮展尚未進到知覺水平,是靠什麼能力去把握曲子的旋律的呢?胎兒尚不具備長時記憶能力,又是怎佯把宮中記住的曲調一直保持到成年的呢?對於這種不能用科學的事實解釋的現象,新式胎教是用神祕來填充的。
  3.新式胎教所說的許多東西,經不起推敲,也無法檢驗其真偽。一本胎教著作寫道:克里斯蒂出生時身體健康、精力旺盛,但不知是何原因,每當母親露出乳房喂她奶時,她總轉過臉去拒絕吮吸。後來知道,原來是她的母親曾不想要孩子,幾次想墮胎,所以克里斯蒂出生以後,仍對母親存有戒心。所以胎兒不容欺騙,他們能敏銳地感知母親思考的事情以及對自己的態度[14]***P32***,克里斯蒂不肯吃奶真的是因為母親曾經不想生她而忌恨母親嗎?若然,那麼她又是怎佯理解到了母親不曾說出來的心事的呢?沒有思維、語言和情感的胎兒怎麼能對母親產生戒心?這裡除非有一個更神祕的東西在起作用,否則是無法自圓其說的。新式胎教最神祕的地方,還在於可以使胎兒都成為高智商者和天才兒。但是,這不僅與人類的智商常態分佈的鐘形曲線相悖(即在人群中總是大多數人的智商都為中等水平,特別聰明與愚笨的人總是少數),而且,也不能證明他們所教出的那些高智商者就是胎教的結果,而不是遺傳因素所致。新式胎教雖然力圖將胎教與天才劃等號,使人們相信其功能之神奇,可至今還未聽說過哪位諾貝爾獎的獲獎者,其中包括它的兩次得主居里夫人接受過智力胎教。
【參考文獻】
  [1] 姚全興.胎教——一個值得探討的新理域[J].教育研究,1993,***6***.
  [2] 實子·瑟斯蒂克.胎兒都是天下[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0.
  [3] 趙國權.胎教[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
  [4] 姚全興.素質胎教論[J].教育研究,2000,***3***.
  [5] 潘菽.意識——心理學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6]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 孟昭蘭.嬰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8] 邵郊.生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9] 陳英和.認知發展心理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0] 楊雄裡.腦外科的現代進展[M].上海: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1998.
  [11] 沈政.腦科學與素質教育[J].教育研究,1999,***8***.
  [12] 德斯伯裡.比較心理學[M].北京:亞洲出版社,1987.
  [13] 托馬斯·伯尼.神祕的胎兒生活[M].北京:學林出版杜,1985.
  [14] 張春林,王文忠.實用胎教[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