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備的歷史解讀
有人說就算沒有關羽的失敗,劉備也無法在10年內成為劉邦,何出此言?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很多人一直為關羽的失敗而惋惜,似乎如果沒有關羽的大意失荊州,那統一天下的人就會是劉備。其實這個說法的侷限性很大,首先就是低估了曹操的實力,再者就是忽視了東方的孫權。即便是關羽沒有喪失荊州,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將繼續。劉備最多能夠奪取關中,但是想統一天下就會遭到另外兩方的夾擊。從荊州、益州的地理位置來看,諸葛亮的這套戰略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一、北方的曹操沒有那麼不堪一擊,他一直佔據著優勢
首先需要說一下小說和歷史的區別,在小說中,出動的軍隊動不動就好幾十萬,在真實的歷史中是不可能的。官渡之戰中,袁紹號稱70萬,但實際只有10萬。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83萬,但實際也只有20萬。最水的是劉備,夷陵之戰中,他號稱75萬,但實際只有6萬人。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擊敗了曹操,劉備的事業達到了頂峰。但是即便此時,劉備仍然是三大集團中最弱的一個。劉備集團鼎盛時的總兵力只有13萬左右,而東方的孫權接近20萬,北方的曹操更是高達40多萬。而且劉備的軍隊大多數都是步兵,而曹操擁有著數量龐大的騎兵。話句話說,劉備的軍隊防守有利,但進攻遠遠不足。在關中平原與騎兵對抗,劉備的實力還差得遠。
諸葛亮為劉備籌劃的戰略是荊州和益州兩路夾擊曹操,這個計劃看似天衣無縫,但是在實施中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益州地區的山路問題,由於山路崎嶇,運送輜重十分困難,這就限制了益州一路出動軍隊的數量。荊州方面也不強多少,當時的荊州並不是劉備自己獨佔,而是三家都有份。曹操控制著荊州的北部,孫權控制著東部,而劉備僅僅控制著中部和西部而已。如果從地盤上計算,劉備最多佔據著半個荊州。劉備即便是在鼎盛時期,他所能控制的人口也只有100多萬***曹操也只有400多萬***。這麼點人能夠提供的糧草等物資是有限的,雖然曹操也不富裕,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劉備與曹操拼消耗,無論如何也不是曹操的對手。
二、不要忽視東方的孫權,他經常起到關鍵作用
在小說中,劉備和曹操是兩個主角,似乎孫權就是一個打醬油的。但是實際的歷史中,孫權集團的實力要遠在劉備之上。在劉備落魄的時候,孫權之所以要聯合劉備,是因為曹操率領20萬大軍南下直接威脅了他自己的統治。但是在劉備逐步做大之後,孫權開始對這個人十分忌憚。畢竟孫權也不是什麼慈善家,他也要爭霸天下。劉備進軍西川時,最擔心的就是孫權趁機偷襲荊州,所以才留下來諸葛亮、關羽等一大幫人駐守。不過由於劉備的水平不怎麼樣,最終諸葛亮不得不前往增援。關羽鎮守荊州時期,在外交上與孫權搞得是一塌糊塗。兩大集團只差捅破最後的一層窗戶紙,若非曹操的威脅,孫權肯定會對荊州下手。
漢中之戰以後,劉備的實力達到了頂峰。劉備在各方面已經開始可以與孫權比肩,和曹操仍然差得遠。劉備的勢力明顯威脅到了孫權,孫權擔心如果劉備不是揮師北上,而是順流東進,那孫權就危險了。為了把危險性降到最低,孫權要做的就是把劉備的軍隊全部鎖死在三峽之內。但是要實現這一目的,就意味著必須奪取荊州。正好此時關羽犯了致命的錯誤,關羽在沒有劉備和諸葛亮許可的情況下,擅自調動了荊州的主力軍隊進攻湖北北部地區。這對孫權來說是一個天賜良機,無論關羽是勝是敗,他都必須趁機下手。關羽此時私自調動屬於東吳軍糧的問題,正好給了孫權一個把柄,孫權命令呂蒙偷襲荊州。
三、即使沒有失去荊州,劉備也最多進入關中
由於益州地區山路難行,所以劉備在兩路夾擊曹操的軍事行動中,更依賴於荊州地區的動作。但是荊州地區只有3萬多軍隊,根本起不到牽制曹操主力的作用。劉備最大的可能就是增強荊州地區的兵力,牽制曹操中原地區的軍隊;而他自己出漢中向關中進發,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他有可能進入長安城。不過想統一天下還差得遠,他最多做一個初期的劉邦。達到這一步才算是三方勢均力敵,在此之後,該怎麼發展就只能看三大集團的本事了。隨著人才的凋零,蜀漢方面仍然是最困難的,不過它不用再為人口的問題發愁。但如果真的發展到了那一步,國家統一的步伐只會更慢,從長遠來說,對中國的損耗也只會更大。
劉備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農曆二月初五***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人物評價:
陳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元起:“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新三國》劉備劇照
陳登:“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裴潛:“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劉曄:“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孫勝、賈詡:“劉備雄才。”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諸葛亮:“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弔,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
趙戩:“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傅幹:“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孫權:“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陸遜:“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 ”“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 ”
張輔:“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巨集而有大略。”
張鬆:“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劉巴:“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鍾會:“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楊戲:“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鍾,順期挺生,傑起龍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習鑿齒:“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王勃:“以先主之寬仁得眾,張飛、關羽萬人之敵,諸葛孔明管、樂之儔,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幾有濟矣。然而喪師失律,敗不旋踵。奔波謙、瓚之間,羈旅袁、曹之手,豈拙於用武,將遇非常敵乎?”
朱敬則:“蜀先主抱英濟之器,無角逐之材。遠竄荊蠻,畏曹公之神武;奄有庸蜀,乘劉璋之政衰。國小人夷,風頹俗陋。”
何去非:“方其豪傑並起,而備已與之周旋於中原矣。始得徐州而呂布奪之,中得豫州而曹公奪之,晚得荊州而孫權奪之。備將興復劉氏之大業,其志未嘗一日而忘中州也。然卒無以暫寓其足,委而西入者,有曹操、孫權之兵軋之也。”
楊璟:“昔據蜀最盛者,莫如漢昭烈。且以諸葛武侯佐之,綜核官守,訓練士卒,財用不足,皆取之南詔。然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