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買櫝還珠的故事
買櫝還珠原意是買來裝珍珠的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買者取捨不當,次要的東西比主要的還要好。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故事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瞭價錢後,就買了一個,開啟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現在的說法--我們都誤解了?
近讀《韓非子》,有個意外的發現。典出《韓非子》的成語"買櫝還珠",竟然是對《韓非子》的誤解。這條成語完全不能成立。
幾乎所有的辭書,都收錄"買櫝還珠",釋義也大體相同。《辭源》釋為"去取不當";《辭海》釋為"捨本逐末,取捨失當"等等。且以商務印書館《漢語詞典》的釋文為例:
《韓非子》記載:有個楚國人把珍珠裝在木匣子裡,到鄭國去賣。有個鄭國人認為匣子漂亮,就買下木匣子,把珍珠還了賣主。比喻取捨不當,抓了次要的,丟了主要的。
"買櫝還珠",真的是捨本逐末、取捨不當嗎?《韓非子》的原意是如此嗎?為了避免斷章取義,且把《韓非子》上有關的全文引出來。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不辯,何也?"
曰:"昔秦佰嫁女於晉公子,為其飾裝,從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也,未可謂善賣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佰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看,這位楚國的珠商,花了那麼多的資金和精力去美化珠盒,以至鄭國的顧客把漂亮的盒子買走了,而沒有買走他所要推銷的珍珠。《韓非子》批評這位楚人"可謂善賣櫝也,未可謂善賣珠也",而完全沒有指責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現行成語及其釋義,卻把原書對楚人鬻珠的批評,變成了對鄭人買櫝還珠的批評。這不是顛倒了《韓非子》的原意嗎?
再看《韓非子》用這個故事***以及秦佰嫁女的故事***諷喻的是什麼。原書批評的是學者們以浮誇的辯辭淹沒經世致用的理論,完全沒有指責讀者***聽眾***欣賞其詞章的文采,而現行成語及其釋義,卻把原書對學者以文害用的批評,變成了批評受眾的取捨不當,顯然也完全違背了原著的旨意。
《韓非子》已經給了這個寓言一個準確名稱:"楚人鬻(yù)珠"。後來人們把它改為"買櫝還珠",真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寓言的情節、主旨跟著也都變味了。
可見,現行成語"買櫝還珠",無論其命名,本來意義,還是引申意義,都是對《韓非子》的錯誤解讀。
那麼,《韓非子》的立論是否完全有理呢?雖然這位楚國商人的做法不妥,但是鄭國顧客"買櫝還珠"不也是取捨不當,捨本逐末嗎?
不,這位鄭國顧客僅僅看中了美麗的匣子,因而買櫝還珠,正是取捨有當,精明得很。如果把自己不喜歡,或不需要,或不能識別,而且很昂貴的珍珠一併買了下來,那才真是取捨失當。因此,《韓非子》沒有指責鄭人的買櫝還珠,是符合常理的。而成語"買櫝還珠"及其釋義,要求人們一定要買下昂貴的珍珠,才是錯誤的"導購"。
有一本辭書的編者下意識地感到成語"買櫝還珠"的這種毛病,於是添加了這樣一個情節:鄭人"按照這盒珍珠的定價如數付了款,卻把珍珠取了出來還給了商人"***見遼寧出版社《成語典故》***,這樣當然也就合乎常理,能夠自圓其說,這條成語似乎可以成立了。但這個關鍵的情節--按珍珠的定價付了款--卻完全不是《韓非子》的原意。經過這一改,這個寓言就變成了一個奸商欺詐顧客的故事,與所諷喻的事理已經風馬牛不相及了。所以,這部辭書所做的這種與原著完全不符的附會,正好露出了成語"買櫝還珠"的致命破綻。
總之,現行成語"買櫝還珠"及其釋義,與典不符,於理不通,理應廢棄。典出《韓非子》的這個成語應是"楚人鬻珠",或"楚珠鬻鄭",或"秦女楚珠"。釋為以文害用,文浮於理,末勝其本等等。
所以說,很多事情不親身經歷你根本就不知道原來的意思是什麼!不過這兩個成語都是教會了我們一些大道理的!我們吸取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