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寓言故事作品大全

  寓言故事的作用很大,也是很適合職場欣賞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們有用!

  職場寓言故事作品篇1:善解疙瘩

  魯國有一個鄉下人,送給宋元君兩個用繩子結成的疙瘩,並說希望能有解開疙瘩的人。

  於是,宋元君向全國下令說:“凡是聰明的人、有技巧的人,都來解這兩個疙瘩。”

  宋元君的命令引來了國內的能工巧匠和許多腦瓜子靈活的人。他們紛紛進宮解這兩個疙瘩,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能夠解開。他們只好搖搖頭,無可奈何地離去。

  有一個叫倪說的人,不但學識豐富、智慧非凡,就連他的弟子,也很了不起。他的一個弟子對老師說:“讓我前去一試,行嗎?”

  倪說信任地點點頭,示意他去。

  這個弟子拜見宋元君,宋元君叫左右拿出繩疙瘩讓他解。只見他將兩個疙瘩打量一番,拿起其中一個,雙手飛快地翻動,終於將疙瘩解開了。周圍觀看的人發出一片叫好聲,宋元君也十分欣賞他的能幹聰明。

  第二個疙瘩還擺在案上沒動靜。宋元君示意倪說的這個弟子繼續解第二個疙瘩。可是這個弟子十分肯定地說:“不是我不能解開這個疙瘩,而是這疙瘩本來就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宋元君將信將疑,於是派人找來了那個魯國人,把倪說弟子的答案說給他聽。那個魯國人聽了,十分驚訝地說:“妙呀!的確是這樣的,擺在案上的這個疙瘩是個沒解的疙瘩。這是我親手編制出來的,它沒法解開,這一點,只有我知道,而倪說的弟子沒有親眼見我編制這個疙瘩,卻能看出它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說明他的智慧是遠遠超過我的。”

  天下人只知道就疙瘩解疙瘩,而不去用腦筋推敲疙瘩形成的原因,所以往往會碰到死結,解來解去,連一個疙瘩也解不開。這則寓言提醒我們,要像倪說的弟子那樣用分析的眼光,區別對待不同性質的事物,這樣才能繞過障礙,抓住關鍵,克服困難,順利地解開自己工作中一個又一個的“疙瘩”;同時也要注意從實際出發,避免死鑽牛角尖。

  職場寓言故事作品篇2:輪扁削車輪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擅長做車輪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輪扁。

  一天,齊桓公在殿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車輪。齊桓公讀書讀到妙處,不禁搖頭晃腦、口中唸唸有詞,很是得意。輪扁見桓公這樣愛書,心裡覺得納悶。他放下手中的錐子、鑿子,走到堂上問齊桓公說:“請問,大王您所看的書,上面寫的都是些什麼呀?”齊桓公回答說:“書上寫的是聖人講的道理。”輪扁說:“請問大王,這些聖人還活著嗎?”齊桓公說:“他們都死了。”於是輪扁說:“那麼,大王您所讀的書,不過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齊桓公很是掃興。他對輪扁說:“我在這裡讀書,你一個做車輪的工匠,憑什麼瞎議論呢?你說聖人書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談出個道理來,我還可以饒了你,如果你說不出道理來,我非殺你不可!”

  輪扁不緊不慢地回答齊桓公說:“我是從自己的職業和經驗體會來看待這件事的。就說我砍削車輪這件事吧,速度慢了,車輪就削得光滑但不堅固;動作快了,車輪就削得粗糙而不合規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應手,製作出質量最好的車輪。由此看來,削車輪也有它的規律。可是,我只能從心裡去體會而得到,卻難以用言語很清楚明白他講授給我兒子聽,因此我兒子便不能從我這裡學到砍削車輪的真正技巧,所以我已經70歲了,還得憑自己心裡的感覺去動手砍削車輪。由此可見,古代聖人心中許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精華已經隨著他們死去了,那麼大王您今天所能讀到的,當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膚淺粗略的東西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實踐經驗是很重要的,因為它不但是產生理論知識的源泉,而且有些精深的技藝是難以從書本上得到的。當然,忽視書本知識,排斥間接經驗,盲目地將書本知識一概視為糟粕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

  職場寓言故事作品篇3:農夫獻曝

  從前,宋國有個農夫,家裡很窮,一年到頭、從早到晚在田地裡忙忙碌碌地勞動,從來不曾出過遠門。他既不知道世上的富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也從未見過本鄉以外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

  因為家裡十分貧窮,這個農夫經常穿著亂麻編織的衣服,艱難地熬過嚴寒的冬天。好不容易春天來了。冰雪融化了,太陽溫暖地照著大地,農夫也因此而像田地裡的禾苗一樣煥發了生機。

  有一天,天氣格外晴朗,沒有一絲風。農夫在田地裡幹了半晌,覺得有些勞累,便坐在田埂上休息晒太陽。暖融融的陽光照在農夫身上,他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的溫暖和舒服,簡直像到了雲裡霧裡一樣,他覺得晒太陽取暖簡直是世間獨一無二的享受。他全然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暖和的高樓大廈、華宅深院,也不知道有溫軟的絲棉袍子和貴重的狐皮大衣。

  可憐的農夫回過頭對妻子說:“晒太陽的暖和,真是舒服極了,世上只怕還沒有什麼人知道這種好處。我們如果把晒太陽取暖的舒服享受獻給國君,一定會得到一筆重賞。你看怎麼樣?”

  農夫的妻子覺得丈夫說的有道理,也同意去向國君敬獻晒太陽的辦法。於是夫妻倆拋下田間的農活回家,打算去獻計領賞。可惜的是,這夫妻二人不但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甚至連出門進城的路怎麼走都不知道。

  有些人被見識所侷限,常常以為自己覺得了不起的事情,別人也都會認為了不起,其實他們自以為了不起的事,可能往往都是盡人皆知的微不足道的小事。

  職場寓言故事作品篇4:浴屎避“鬼”

  燕國人李季有一妻一妾,卻不知道憐惜她們。李季常常讓妻妾在家守著空帷,自己卻獨自遠出、雲遊四方。時間一久,他的妻子和一個男人私通起來,李季的妾也捲進了這樁桃色旋渦。

  有一天,李季突然從外地歸來。當時他的妻妾正在屋裡與那個男人尋歡作樂。她們聽到李季敲門的聲音都嚇了一跳。李季的妻子害怕事情敗露以後丈夫不會饒恕自己,急得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李季的妾心想自己本來只是一個賤配,因此不像李季的妻子那樣顧慮重重。她在一旁給李季的妻子出主意說:“等一會兒我們把門開啟時,就讓這個公子赤身裸體、披頭散髮地衝出去。自家的男人要是問起這件事來,我們就說什麼都沒有看見。”那個到李季家通姦的男人照著這話做了。他光著身子從李季的臥室中衝出去,與李季迎面相遇、擦肩而過。李季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搞懵了。大白天裡怎麼會突然冒出這麼一個一絲不掛、不知羞恥的人呢?李季急忙進屋裡去問妻妾:“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哪來的這麼一個不穿衣服的男人?”他的妻妾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怎麼什麼都沒有看見呀!”李季說:“假使你們剛才真的都沒有看見那個男人,莫非是我碰見鬼了吧?”她的妻子隨聲附和地說:“如果你剛才真的看到了一個光身子的男人是從這間屋子跑出去的,那麼這個人肯定是鬼。”

  李季相信了那個光身子的男人是鬼的說法以後,心裡頓時惶恐不安起來。他對自己的妻妾說:“我碰到了鬼該怎麼辦呢?”她的妻子說:“你快去把牛、羊、豬、雞、狗的糞便收集起來,用這五牲的屎尿洗一洗身子就可以避鬼去邪、求得平安了。”李季說:“這個辦法很好!”於是,他真的在五牲的屎尿堆裡洗起澡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一個相信虛妄形象的人眼裡,客觀存在的真實性將被扭曲和否定。由此看來,現實生活中之所以有人們解釋不清的各種笑話,恐怕都與忘記了科學的基本原理,盲目迷信某些偶象有關。

  職場寓言故事作品篇5:新褲與舊褲

  鄭縣一個姓卜的人,他有一個愚不可及的妻子。這個蠢妻子常常做出一些叫人哭笑不得的事。

  有一次,這個姓卜的人要出門,覺得沒什麼像樣的衣服,於是對妻子說:“給我做條褲子,好嗎?”妻子說:“可以。但是,你要做什麼樣的褲子呢?”丈夫說:“就做跟原來那條舊褲一樣的吧。”

  妻子按丈夫的吩咐,找出那條又舊又破又髒的褲子。她先是按舊褲子原來的那種面料、花紋到集市上去買布。因為畢竟隔了幾年時間,所以她在集市上怎麼也找不到和舊褲的面料一模一樣的布。因此這個愚妻非常焦急,她想:“如果找不到像舊褲那樣的布,我怎麼能做出像舊褲那樣的褲子來呢?”她四鄰八鄉逢人便問,到處去找做舊褲時用的那種布料。愚妻誠心“可嘉”,她花了不少時間,終於買到了她找的那種布,布上的花紋跟舊褲的花紋一模一樣。

  回家以後,她對著舊褲比劃著裁剪,把長的地方剪短,把寬的地方剪窄,就這樣,她依樣畫葫蘆,花了幾天時間,好不容易將新褲子縫起來了,她高興得手舞足蹈。

  可是,她仔細一想,又犯起愁來了。她發現新褲與舊褲還是不一樣。舊褲又髒又破,到處大窟小眼的,新褲哪裡像舊褲呢?這個愚妻拿起新褲看著,絞盡腦汁地想呀想呀,她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她把新褲放在地上揉呀、搓呀、捶呀、踩呀,累得筋疲力盡,終於把新褲弄得跟舊褲一樣又髒又破。

  當她十分得意地將做好的“新褲”拿給丈夫看時,丈夫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最後,這個男人指著愚妻手上拿著的破褲子,氣憤地吼道:“既然還是一條破褲子,那我不如就穿原來的,何必還要你做新的呢!”

  這個愚蠢的妻子對舊褲全盤照搬,結果弄巧成拙,自己害自己。

  職場寓言故事作品篇6:鄭人買鞋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於是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櫃檯。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鄭國人讓掌櫃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後選中了一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裡忘記帶來。於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儘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yang***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在更大了。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後問他:“買鞋時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人的腦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樣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觀實際,自以為是的人不也像這個揣著鞋尺碼去替自己買鞋的人一樣愚蠢可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