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傳統節日差異總結介紹

  中美節日風俗以旖旎的風情和獨特的風貌展現在人們面前,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著民族的歷史風貌和社會生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美傳統節日差異總結,希望能幫到你。

  一、中美文化

  節日風俗以旖旎的風情和獨特的風貌展現在人們面前,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著民族的歷史風貌和社會生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它包涵著一個民族歷史形成和積澱下來的性格、心理、信仰、觀念、思維方式、 道德情操、審美情趣以及諸多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內涵的價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上長期孕養的結果和載體,是一個民族生存形態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節日習俗淺顯易見,易於表現,而民族精神則深嵌於各種表象之下。

  二、中美傳統節日文化差異比較

  1. 中國傳統節日時序構成規律體現了中國歷史發展中農耕文明的主導地位,較清晰地記錄了歷史軌跡;而美國節日時序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藝復興之後對人性的迴歸。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

  美國的節日主要有情人節、愚人節、復活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以及馬丁路德日、華盛頓誕辰日、林肯誕辰日、烈士日、國慶節、哥倫布日、退伍軍人節等。

  一方面主要為紀念基督教中的神,另一方面為紀念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至尊人物,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藝復興之後對人性的迴歸。美國工業、畜牧業發達,喜好遷移的生活使他們追尋內心的安寧,注重宗教活動,尤其是基督教。基督教的節日幾乎貫穿一年的始終,基督教文化將美國節慶連為一體。

  2. 中國傳統節日具有極強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而美國傳

  統節日具有極強的一元神論宗教文化特徵。中國早期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習慣勢力的基礎之上,有異於西方古代的神本主義及近代的人本主義,其基本的哲學理念與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張神靈與人二者之間相互的協調與平衡,即所謂“天人合一”。如七夕節觀星,人在宇宙中,企盼天上人間共美好;中秋節觀天賞月,天上人間共享團圓;重陽登高望遠,天高地厚,秋高氣爽,天人和諧。中國人心目中的神靈是為我所用的神靈,雖然許多時候是以求得神靈庇佑的形式出現的,這一文化特徵在傳統祭祀性節日中展現無餘。如“灶君”在民間俗傳中是受玉皇大帝派遣來監視人們行為善惡、掌管萬家基督教的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創造者,他既不允許人們崇拜其他的神靈和偶像,人們也不必要去崇拜其他的神靈和偶像;人類的現世生命僅僅是一個過程,其福禍、壽夭、貧富都是上帝先天註定賜予的而非後天可以求得的。基督教主要節日—聖誕節、受難節、復活節、昇天節等都是圍繞著耶穌的宗教慶典活動。

  3. 中國節日文化尊重人,但將個體融入群體,強調集體主義價值取向;而美國節日文化挖掘個體的價值,強調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即個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