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箏原文及翻譯賞析

  《聽箏》是唐代詩人李端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聽箏》描寫一位彈箏女子為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故意將弦撥錯,塑造了一個可愛的彈箏女形象,語句傳神,意蘊豐富。今天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鳴箏》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你喜歡。

  《鳴箏》原文

  唐/李端

  鳴箏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 時時誤拂弦。

  《鳴箏》註釋

  ①金粟柱:柱就是絃樂器上安弦的軸,其上飾以金粟,故名。

  ②玉房:彈箏女子的住處;對房室的美稱。

  《鳴箏》翻譯

  金粟軸的古箏發出優美的聲音,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盡了辦法為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故意地時時撥錯了琴絃。

  《鳴箏》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少女戀情的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通過對一個富有意味的細節 ***“誤拂弦”***的描寫,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處在熱戀中的少女的形象。古詩百科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這兩句寫少女坐在華美的房舍前面,彈著華麗的古箏。這裡沒有說是一個人還是好幾個人,可能是幾個人在一起彈奏。這是因為下面兩句的意思是說這位姑娘為了得到自己心上人的眷顧而頻頻拂錯了弦,顯然這裡不只是她一個人。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的典故出自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說周瑜作建威中郎將時才二十四歲,國人皆呼為周郎。他精通音樂,凡是演奏有誤,一定會被他發覺。當時人說:“曲有誤,周郎顧”。這裡當然是用 “周郎”代指這位姑娘的心上人。但對“誤”的原因歷來有這樣的解釋,清人徐增在《而庵說唐詩》中說: “婦人賣弄身分,巧於撩撥,往往以有心為無心。手在弦上,意屬聽者。

  在賞音人之前,不欲見長,偏欲見短。見長則人審其音,見短則人見其意”。這裡將 “誤拂弦”的原因歸結為婦人的賣弄與做作。當然,這位姑娘 “誤拂弦”的間接原因已經很清楚了,是 “欲得周郎顧”,但她並不是因此而搔首弄姿,故意 “誤拂弦”。而是由於她感情太飽滿,心情太激動了。因為她的情人就在眼前,她時時刻刻盼望她的心上人給她投來會心的一瞥,因而她不知不覺地頻頻地拂錯了弦。這才是她 “誤拂弦”的直接原因。這是她的真情流露,並不是有心機地勾引別人。所以,用 “時時誤拂弦”來描寫姑娘的動作和心理是很細膩很精彩的。

  由此可見,這首詩並不是寫一個姑娘的 “邀寵”,而是寫一個處於熱戀中的姑娘的真感情的自然流露。

  《鳴箏》賞析

  為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可愛形象躍然紙上。相傳三國時代的周瑜,二十四歲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他精通音樂,當時人稱:“曲有誤,周郎顧。”此詩當然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

  箏是古代一種彈撥樂器,即今稱“古箏”。“鳴箏”謂彈奏箏曲。題一作“聽箏”,則謂聽奏箏有感,就聽者立題。從詩意看,以作“鳴箏”為有味。這首小詩寫一位彈箏女子為博取青睞而故意彈箏出錯的情態,寫得婉曲細膩,富有情趣。此詩膾炙人口,曾入選《唐詩三百首》。

  前二句寫彈箏美人坐在華美的房舍前,撥弄箏弦,優美的樂聲從絃軸裡傳送出來。“柱”是系弦的部件。“金粟”形容箏柱的裝飾華貴。“素手”表明彈箏者是女子。後二句即寫鳴箏女故意彈錯以博取青睞。“周郎”即三國吳將周瑜。他二十四歲為將,又精通音樂,聽人奏曲有誤時,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轉過頭去看一看演奏者。所以時謠說:“曲有誤,周郎顧。”***見《三國志·吳志·周瑜傳》***這裡以“周郎”比喻彈箏女子屬意的知音者。“時時”是強調她一再出錯,顯出故意撩撥的情態,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獻藝博知音,而在其他。

  清人徐增分析這詩說:“婦人賣弄身分,巧於撩撥,往往以有心為無心。手在弦上,意屬聽者。在賞音人之前,不欲見長,偏欲見短。見長則人審其音,見短則人見其意。李君***稱李端***何故知得恁細。”***《而庵說唐詩》***其見解相當精闢。

  此詩的妙處就在於詩人通過細緻的觀察,抓住了生活中體現人物心理狀態的典型細節,將彈箏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種邀寵之情,曲曲寫出,十分傳神。詩的寫法象速寫,似素描,對彈箏女形象的描寫是十分成功的。

  《鳴箏》作者簡介

  李端***約743—782?***,字正己,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公元770年***大曆五年***登進士第。曾任祕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嶽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