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南文化論文

  晉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黃河文明孕育了這一帶淳樸的民風,山西晉南文化在我國曆史文化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山西晉南面塑的藝術與文化特徵

  摘要:山西晉南面塑是民間工藝美術的一朵奇葩。它以豐富的意蘊表達、傳統的色彩搭配、健康材料的選用、設計製作了多種多樣的麵塑造型,具有獨特的藝術與文化特徵,滿足了消費者追求個性與實現自我的心理需求。麵塑的藝術特徵主要表現為因物象形的造型法則、絢麗多彩的色彩構成和幾何形式的裝飾手法,其文化特徵方面則表現出了強烈的民俗性和傳承性。

  關鍵詞:麵塑;造型法則;色彩構成;裝飾手法;民俗性;傳承性

  1麵塑概說

  麵塑,俗稱面花,花饃,花糕,禮饃等,還有的地方叫“花供”,都是用食用面做的麵食、禮品或祭祀用品。因地域、生活習俗的不同而在各地有著不同的名稱。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關於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經有過詳細的文字記載。在宋代的《夢粱錄》中,也有把花饃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中的記載[1]。作為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麵塑,以其多變的造型,純天然的色彩,點、線、面的裝飾手法而得名。麵塑發展至今,始終貫穿於人們每天的生活勞動之中,與民間的習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並隨著人們生活習俗的改變而改變。

  2麵塑的藝術特徵

  2.1造型法則

  ***1***因物象形。

  十里風俗不一般,各地的麵塑根據各地的風土人情、習俗的不同而形式和風格各異。因物象形是最簡單的造型法則之一。依據字面意思,就是照著物體的樣子來造型,有現實的模型在那裡供手工藝人蔘考和臨摹。因為古代的人們沒有像電腦那麼先進的作圖工具和可視畫面,所以造型題材有來自大自然中活靈活現的動物或大街上忙忙碌碌的勞動人民。人們有時根據自己的眼睛裡看到的通過想象或神話製作成麵塑。有反應大自然萬物生靈的動物麵塑,有把平頭老百姓神話了的天神麵塑等等。晉南面塑的造型原型大多以日常生活中人們能看的到、摸得著的動物為主。例如:以羊為題材,在塑造羊形麵塑時,不忘新增一些宗教彩色。霍州市的“羊兒饃”,是指在姑娘出嫁的第一年當中,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當天孃家必須送上數百個“羊羔兒饃”給已嫁的女兒。一則說古時羊即“祥”,取吉祥之意;另外一則說烏鴉反哺,羊羔跪乳,講述孩子要時刻不忘父母養育哺育之恩的道理[3]。所以,麵塑有其象徵性的意味,表徵另一種具有特定文化內涵和風俗習慣,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任何一件麵塑作品不僅僅作為一種實物存在,還有其本身所蘊含的象徵意味。

  ***2***立體高浮雕式樣。

  所謂立體式,就是把某物體從二維空間變成三維空間。而高浮雕式就是在層層饃饃上進行細緻的雕刻和勾勒。所雕出的形象起伏生動、栩栩如生。蛇盤盤、棗山、太子坐蓮等等就是晉南面塑造型樣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民間藝人用面作為材質的雕塑藝術。晉南面塑的這種具有獨特製作手法的表現形式和生動多樣的立體形式是其他民間藝術形式所不具有的,這就是麵塑藝術為人們所推崇的原因之一,在民間藝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2.2色彩構成

  因為麵塑是以上等精粉為原料,所以主要色彩以白色為主,又根據其造型的不同,施以不用的顏色。例如:孩子滿月時製作的太子坐蓮節節高花饃,以紅色、粉色為主,象徵富貴吉祥,少許金色和綠色搭配,色彩對比鮮明、強烈而不失和諧,富有雅拙的美感。在山西南部的新絳縣、襄汾縣蒸制的麵塑講究染色,麵塑製品華麗別緻。新絳縣的花饃,除了造型的種類及花樣的繁多之外,其著色與彩繪的豔麗,更是讓人炫目。著色一般採用大紅大綠且不分濃淡深淺,不拘於原物原色,而是隨意性極強的在各種面花肖形上粗狂潑墨,注重著色者個人的心理感受。色彩搭配巧妙,大膽,體現出一種明亮、熱烈而有淳樸、和諧的效果。彩繪則更多的表現出藝人的繪畫功底,它是在白饃上手繪各類彩圖,如龍鳳、花鳥、人物等等,這有點像是在立體的物件上繪製平面的畫,難度自然大些,不像那些花果肖形,任你怎麼塗抹它仍然是那個肖形。

  2.3裝飾手法

  晉南面塑的裝飾元素大量運用一些幾何紋、繩紋、漩渦紋、三角紋、花葉紋等等。這些紋樣常常出現在麵塑的邊緣或關鍵地方,起細化突出主體的作用。幾何紋和漩渦紋有時候就像一個“點”一樣,是這些裝飾紋樣中最小的,有時變換成菱形、圓形等幾何形狀,在麵塑藝人眼裡,它們可以用紅豆、綠豆、大棗、杏仁等代替,一般用作動物或人物的眼睛、嘴巴等。繩紋代表“線”,有時麵塑藝人會用面擀成一條條直線,或彎曲或折幾折等等。這些線條一般當作動物的尾巴或胳膊腿等;或運用於動物的身體當中。例如,在製作龍的時候,一般用彎曲的線來代替其龍鱗,用麵條來代替其龍角等等。最後是“面”,它是由點和線集合而成,有面塑藝人將面製作成面片,依據不同的麵塑的需要,被製作成麵塑的底盤或者花瓣等等。點、線、面是構成麵塑的最基本的三個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絡,相互依存在一起的。

  3麵塑的文化特徵

  3.1民俗性

  民俗又稱民間的風俗習慣。晉南面塑的成長離不開晉南地區各種民俗文化。根據人們生活方式、禮儀、節令的不同,各個地方的民俗活動也是不相同的。以晉南地區的節令為例,春節時,家家戶戶都做一些棗山饃來祭天、祭祖、祈求來年豐收,這些各式各樣的饃饃承載著人們希望來年風調雨順、生活安逸的美好願望。春節過後,寒食節又被稱為蒸花饃的盛世,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之前的一兩天左右,蒸制的花饃叫“蛇盤盤”,祭祀之後,家中的晚輩要把蛇頭吃掉,代表避災避難的意思[4]。可見,麵塑藝術的民俗文化特徵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與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3.2傳承性

  晉南面塑因其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所以它雖不會像其他民間文化藝術品一樣漸漸的消失,但在工業化的時代下,很多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受到了衝擊,恐怕麵塑也將會慢慢變成機械呆板的商品陳列在櫥窗裡。這就需要我們從理性的角度認識民間藝術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要加強保護和傳承山西面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山西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4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即使在鄉村,也極少有人自己在家做麵塑了。即使有的人知道怎麼製作各式各樣的麵塑,但卻不知為何要用這個樣子的和這樣搭配,民俗的意念被漸漸淡漠了,承傳下來的只剩下形式。對山西民間麵塑藝術的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此,麵塑藝術的興衰需要每個從事麵塑製作的民間藝人不懈的努力和奮鬥、傳承,從家庭傳承到社會傳承,代代相傳,永不停滯,相信它們會永遠成為山西民間文化藝術的驕傲。

  篇2

  淺析山西晉南地區的布鞋刺繡文化

  【摘 要】山西晉南地區布鞋中的刺繡工藝有著當地極其鮮明的特點,其中主要以絲線繡和布貼拉繡、麻繩拉花為主要製作工藝。獨特的刺繡工藝被巧婦們製作成形色百態的圖案,同時被巧妙地運用在布鞋中,反映了當地人對生活的熱愛和民間的智慧。

  【關鍵詞】晉南布鞋 地方刺繡 麻繩拉花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案造型

  在山西晉南地區的布鞋和鞋墊上可以看到色彩絢麗、千姿百態、活靈活現的刺繡圖案。這是當地民間刺繡應用在布鞋的一種地方工藝,用該工藝所繡出的布鞋即俗稱的繡花鞋。

  巧合的是,民間流傳中,繡花鞋的起源就在古代山西的晉國。相傳26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位於山西的晉國仍是一個小國。公元前660年,晉獻公繼位,此後便竭力拓疆,一舉吞併了十個諸侯小國,之後便開始稱霸。為了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功績,便下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繡石榴花、桃花、葡萄、佛手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穿此“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當時繡有此類圖案的繡花女鞋為“晉國鞋”。從此,晉國的刺繡工藝便從繡花鞋延伸到繡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①。在當地,至今仍有將花果繡與鞋面和鞋墊相結合的習俗,因此“十果鞋”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從民間故事中可以推斷,該地的刺繡工藝是從布鞋開始的。

  晉南地區的刺繡分絲線繡和布貼拉繡兩大類。絲線繡是用絲線將圖形繡在真絲緞面上,結婚的繡衣,龍鳳繡鞋、鞋墊,圍裙角等均用絲線繡。而布貼拉繡是極具地方特色的一種刺繡,在全國十分少見。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研究室主任靳之林教授曾稱此工藝為“漢民族地區少有的國寶級的民間藝術”,是“中國太行山地域民間刺繡中繡工最精湛、造型最古樸、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民間刺繡。”② 2008年6月,當地的布貼拉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貼拉繡是利用裁剪衣服剩下的布頭以及零星碎片做材料,製作時先將人物、動物、花卉等圖案剪成深淺不同的色彩塊面,然後把圖形堆貼在底面上鎖邊而成。這種貼繡用料簡單,造型別致。絲線繡費工耗時,不宜做大塊面的紋樣,而布貼繡卻解決了大塊面的紋樣和色彩的問題。如堆貼一朵花,由裡及表,一層一層精心配色,一瓣瓣花形正反兩面均十分清晰,且翻卷自然,一針針細密縫合,既有層次感,又有浮雕感;既結實耐用,又美觀大方。

  除了運用於龍鳳繡鞋、繡花鞋墊等布鞋外,該刺繡還被應用於結婚服飾、枕套、胸飾、肚兜、針扎包、春節供桌上圍的桌裙,元宵節宮燈的燈罩和帆葦,以及母親為孩子精心繡制的童帽,和妻子為丈夫繡的錢袋、荷包、耳套等。

  民間刺繡者多是農村婦女,她們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受過什麼藝術訓練,但是她們熱愛生活,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情趣。她們用一雙靈巧的雙手,銀針牽彩線,描繪著內心的情感、描繪著對生活的讚美、描繪著許多富有詩意的畫面。

  一 晉南地區布鞋刺繡中的圖案造型

  晉南地區布鞋鞋面和鞋底因製作手法和材料的不同,圖案造型和表現效果也各有特點,鞋底以當地的手工納底拉花為主,麻線為材料,因此粗中有細、質樸淳厚、肌理感極強;鞋面則以當地的民間刺繡為主,色彩絢麗、精緻細膩。筆者將從鞋面和鞋底這兩個部分歸納。

  二 鞋底圖案造型

  當地的布鞋鞋底以麻繩拉花工藝為主,其中鞋底圖案造型大致可分為具象類與抽象類兩大類。

  1.具象類

  具象類圖案多以植物題材為主,採用民間廣為流傳的梅花、石榴、牡丹、葫蘆、梅蘭竹菊、蓮花、百合、如意等,也有少數用漢字如“福”“壽”“喜”等造型進行納制,表達吉祥如意的美好祝願。具象圖形的納制多以曲線為主,利用上文中所提到的雙盤和單盤拉花工藝進行製作。

  2.抽象類

  抽象類圖形分為點狀和線狀兩類。抽象類的圖形是當地藝人基於真實的素材形態,對其進行有意識的概括化、形式化、幾何圖形化的處理,使之在原有形態上充滿了主觀的意味,將異形的花草和動物等在抽象處理後成為幾何形狀的點線面等形式。

  以線條為主的抽象圖形,均以雙盤拉花和單盤拉花工藝為主。其中“萬字紋”是抽象鞋底圖形中最為多見的,民間稱為“萬字不斷頭”,有萬福萬壽不斷頭之意。此外還有圓形、方形、三角形、扇面形、菱形紋、回字紋、雲紋、雷紋、抽象的植物紋等。線條組成的抽象圖形也時常採用連續圖案,即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方式進行排列組合。

  以點狀為主的圖形,其圖形呈現點狀均勻分佈在鞋底,也時常用菱形的方式進行均勻或區域性分佈。點狀圖形主要使用了兩種拉花工藝,其一為繩結拉花,點狀顆粒較大,且肌理感較強。其二為平針納底,呈短線條細密均勻地分佈在鞋底,鞋底較平實。

  三 鞋面和鞋墊圖案造型

  鞋面和鞋墊均用上文所提及的當地刺繡加以繡飾,其地方特色濃郁、絲線鮮明澤潤、圖案栩栩如生。既有具體的真實,又有抽象的洗練。

  其圖案題材多取花卉、瓜果、蟲魚、蜂蝶、吉祥鳥、瑞獸等自然物,用這些形象組成種種吉祥圖案,如二龍戲珠、鳳戲牡丹、龍鳳呈祥等。表現手法上重神似而不求形似。為了增強裝飾效果,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大膽採用誇張手法,突出物體的神態和內在的精神。

  四 小結

  本文著重從山西晉南地區布鞋中的地方刺繡進行詳細記錄和整理,並對其製作工藝和圖案造型進行剖析。通過分析,筆者發現,當地刺繡工藝有著極其鮮明的特點,其中主要以絲線繡和布貼拉繡、麻繩拉花為製作工藝,而當地的布貼拉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足以反映出該工藝的獨特性。獨特的刺繡工藝被巧婦們製作成形色百態的圖案,同時被巧妙地運用在生活的點滴中,反映了當地人對生活的熱愛和民間的智慧。

  注 釋

  ①吳欣.中國消失的服飾[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180

  ②安新鮮.高平民間刺繡[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1:8

  參考文獻

  [1]費孝通.江村經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駱崇騏.中國曆代鞋履研究與鑑賞[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7

  [3]華梅.人類服飾文化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