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論文範文免費

  美術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其它藝術及科學、道德、宗教等文化層次密不可分,互為影響。 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愛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天真無邪的少年兒童,他們喜歡賞心悅目的東西,喜歡新奇的事物。但是他們的鑑賞能力卻不是天生的。如何辨別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需要經過教育與引導、培養與訓練。由此看來,從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小學美術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必要的藝術教育課程,它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因而在整個小學過程中,審美教育應該貫穿始終,以興趣為先導,以技能為重點,以美育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

  一、情境激趣,感受美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好奇心特別強,常對新奇的事物表現出異常的興趣。教師可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巧設懸念,圍繞“新奇”二字設計教學情景,同時加強直觀教學,使學生在似懂非懂的情景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使學生在處於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創造激情的過程中進行審美。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的興趣越濃,求知慾望越強烈,審美教育就越能見效。

  小學生具體形象思維較強,對具體實物較感興趣。教師可充分利用直觀性強的錄影、幻燈、範畫、故事、遊戲、音樂等手法活躍氣氛,使課堂充滿情趣。在這有聲有形的環境氛圍中,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無形中又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感受美,認識美的興趣。例如教學小學美術《賀卡》一課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的:“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張請柬***展示精緻的請柬***,想不想聽聽是誰發來的,又是發給誰的呢?”學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來,我微笑著開啟樹葉形請柬,以地球媽媽的口吻說:“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地球媽媽,三月是我們植樹的季節。我想邀請你們到我的土地上栽下希望的樹苗,像你們一樣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另外,我還想請你們每人制作一張賀卡,發給你們的好朋友、小夥伴。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把地球打扮得更美!”學生熱情高漲,躍躍欲試,在趣中操作,在操作中求知,在求知中創造,充分感受了美。再如,在《我愛吃的水果》***記憶畫***,上課開始,我以問題“小朋友們可知道老師最喜歡的水果是什麼嗎?”引出歌曲《大西瓜》,讓學生在歡樂、活潑的音樂中找到答案。

  接著拿出實物,引導學生看、摸、嗅、嘗,讓學生猜猜為什麼老師會喜歡西瓜。這樣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與感情的投入,並使他們初步明白:欣賞水果重在它的形體美、色彩美、紋樣美、味道美。此時不失時機地出示圖片、錄影,讓學生運用初步獲得的感受去欣賞、回憶,盡情地放飛自己的思維去想象,最後還給學生提供表現的舞臺,鼓勵他們勇敢地走上講臺,以自己認為最美的方式向老師和小夥伴介紹自己喜歡的水果。這樣通過感悟、參與、鑑賞,學生得到啟發,真實地感受了美,同時也激發出其急不可待的創作慾望。

  二、實踐活動、體驗美

  體驗性學習就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從而獲得感知認識,完成對客體的認知。可讓學生通過調查活動,接觸社會,初步探索有關“美術”的知識,進而深化為獲得蒐集、整理、歸納、分析資訊的方法。

  積極開發生活中各種創意性課程,培養學生對社會中視覺美及心靈美的關注力與辨別能力。課堂教學不單是知識的傳授,還有對學生心靈的塑造,教育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人,良好的學習品質是學生學習知識文化的內驅力,它應貫穿於各科教學之中。例如課堂上有學生對重複學習構圖時所表現出的不理解,我就以溫故知新的學習態度去教育他。再比如有學生為課本上的學生作品挑了很多刺兒,我就引導他如何欣賞,如何評判他人的作品,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從小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收到潛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彈性目標的確立、生活化的美術教學,真正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的教育理念。學生對作品的評述能力,不再會停留在作品的表象,而是對作品的整體評述和自己的感受,能在生活中發現美,尋找美術存在生活中的各種形式,學生看事物的眼光變得藝術化,會變得更美好,也激發了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由此提高了學生的審美個性。

  還把美術課堂移到校外,教師與學生可以拍攝錄影,照片蒐集和整理人文景觀中的廬陵文化資料,通過放映錄影、圖片展示,文字資料介紹等方式,讓學生欣賞廬陵美術文化,感受美術文化的濃濃氣息。教師運用校園文化生活與鄉土美術教育開展活動,激發學生考察研究鄉土美術的興趣,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提高審美能力,從而更加熱愛學校、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學習。

  三、參與開拓,創造美

  審美教育不光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體驗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美是社會的產物,“勞動創造了美。”美的創造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事,只要不斷實踐,大膽開拓,具有創造美的意識,就能創造美。如在繪畫、小製作的過程中,怎樣把畫繪得漂亮、工藝品製作得美觀,這就是美的創造。

  在創造過程中,部分學生存在膽怯,對自己缺乏信心等不良的心理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貴在參與,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和勇氣。如在手工課上讓學生把一張紙摺疊成各種各樣的小工藝品,學生們折出了精美的檯燈,可愛的豬娃娃,美麗的孔雀??只要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積極參與,就能在參與創造美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升發創造美的激情,從而創造出更多的更精美的作品。

  美的感受和鑑賞是創造美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只要在教學中不斷的誘導、培養、滲透和開發美的意識,豐富學生的知識,訓練創造的技巧,學生就能在實踐中創造出更美的生活和世界。

  總之,美育對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術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美術是視覺藝術,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密切關係,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看見美,才能知道美;讓學生髮現美,才能感受美;讓學生認識美,才能表現美。在美術教學程序中,應該鼓勵學生立足於自身實際,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以獨特的方式大膽的表現出來,同時能對他人的作品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總之,讓學生充分地體驗美,才能想象美、創造美,才能提高其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