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誠信缺失論文

  誠信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應該遵守的基本原則,更是會計工作的靈魂,也是會計人員應遵守的職業道德,會計誠信的內涵是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職業操守、精湛的會計技術、完善的會計資訊系統和優質的會計服務。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會計行業誠信的意義

  摘 要:在我國誠實守信是一項傳統的美德,講誠信也是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我們國家在世界之林的立國之本,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的治國之道。同樣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也離不開誠信這個美德,那麼在會計行業中就更要講究誠信。

  關鍵詞:會計;誠信;方法

  在我國的當今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正在抓緊進行推進,並且不斷完善當中,人們的傳統道德理念與激烈的市場競爭等殘酷的社會現實在不斷的發生著相互之間的碰撞、以至於在我們社會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和聲音,在各行業中都出現了不講誠信的現象。人們相互之間也產生了不信任的情況。不同階層的人們之間相互冷漠,人們之間變得茫然起來,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了。但是在社會中,人們還是相信講誠信的人還是比較多的,在我們這個缺乏誠信的當今社會之中,講誠信的人、做的有誠信的事情就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了。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對於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有著更高的要求。在我們國家。會計從業人員是否有足夠的誠信,關係到了企、事業單位能否健康持續的發展,更是關係到與企業相關的廣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切身經濟利益。

  1.誠信是會計行業的基本要求

  雖然,在我國的經濟學界之內,對於會計這個概念還沒有形成一個定論,但是,不管是在資訊系統學科當中,還是在管理活動學科當中,普遍的都認為會計就是資訊系統,它是用來向與之有利害相關方傳遞相關資訊的一個系統,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企業中的會計工作提供了真實、完整、客觀的企業經濟執行的相關資訊,只有這樣才可能會給利害相關方提供有價值的真實資訊。因此,會計從業人員必須具備誠信這個最基本的要求。

  在我國有關會計的法律、法規中對會計人員的誠信有著很明確的要求。中國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一條規定:“為了規範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制定本法”。這就很明確的強調了會計人員所提供的相關資料必須是真實可信的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在會計工作中要做到恪守誠信,不做假賬。相關的法律法規也要求,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能對會計從業人員施加壓力,從而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做出有悖誠信原則的事情。根據對一些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走訪調查分析中會發現這樣的一些情況:真正有提供虛假企業經濟資訊的人,往往都是企業的負責人,他們更多的是為了自己企業的利益,向會計從業人員施加壓力,對外提供了一些虛假的會計相關資訊。因此,在要求會計從業人員誠信的同時,也要要求會計資訊提供者自身的誠信。

  我國所制定的有關會計人員的相關法律法規都明確的說明了:國家對會計人員的誠信有著很高很明確的要求,誠信是會計人員在從業時,所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則,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2.會計行業誠信是國家巨集觀決策的前提之一

  在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經濟形勢主要表現為:我們國家對當前經濟的執行發展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國家經濟的職能主要有以下的幾個方面:“…不斷的努力健全國家的巨集觀經濟調控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在經濟執行中的調控性職能。在對國家經濟的調控中,綜合使用財政、貨幣和等經濟手段,保障國家的經濟總量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實現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的增長,…”。

  為了能夠更好的實現國家對經濟的調控職能,首要條件就是國家必須能夠十分準確的掌握到有關國家真實經濟活動的資訊,真實有效的會計資訊就成為了保障國家經濟職能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基礎。在這裡,我們以國家巨集觀調控職能來進行相關的分析,國家在對經濟進行巨集觀調控的時候,往往方法和內容也是多種多樣的,一些比較常用的方法有:“國民收入分配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等”。國民收入分配政策是與我們老百姓利益聯結最為緊密也最為密切的,是一個在網路上和現實生活當中都很敏感的一個話題。

  以我們最為熟悉的GDP來說,按照我們國家通常的方法來說,往往對於GDP有兩種核算方法,其中一種方法:就是用收入法間接計算地GDP等於“稅前的工資總額、利息總額、地租總額及企業未分配利潤等加總求和”。而這些有關工資總額、利息總額、地租總額、及企業地未分配利潤等這些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的資訊沒有哪一個不是需要有相關的會計資訊為這些資料的基礎。以上我們所提到的企業的工資總額、企業未分配利潤總額正是日常生活當中對各個企業、事業單位等有關資訊所作出的相關的彙總。

  只有當這些來源於企業的資訊是真實可信的,那麼政府相關部門在這些資料基礎之上所統計出來的資料才可能是真實的,是可以值得信賴的,如果這些來源於企業中的資訊準確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那麼在這個基礎之上所得到的相關資料就根本無法保證它的準確性,國家根據這些資料,所做出的一些相關的巨集觀決策就會產生相應的偏差。國家為了能夠更好的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的增長,為了更加切實有效的實現政府部門的公共管理相關職能,為了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就必須要對國民總收入進行有效正確的分配和再分配。

  國民收入在進行初次分配的時候,往往我們社會當中,不同所有制經濟形式就會按照不同的方式對國民收入進行初次分配,比如說我們國家的支柱國有企業,就會以企業稅金的形式或企業收益分紅的方式向國家進行上繳,我國其他所有制經濟相對比較多的是採用企業稅金的形式向國家進行上繳,這就是我們國家的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無論是採取企業紅利分紅的形式還是上繳企業稅金的形式,前提條件是都必須健全、準確地反應企業會計資訊內容為基礎。

  在我們國家,現階段進行國家巨集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主要有以下的幾個內容:一是保持商品物價的穩定,二是保持國家經濟穩定增長,三是讓百姓得到充分的就業、四是保持我國在進行對外貿易的過程中做到國際收支平衡。國家為了能夠更好的實現這些所制定的巨集觀經濟目標,國家必須就必須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情況,推出與之相對應的經濟政策,從而達到相應的目標。這些目標的有效實現都與企業真實、有效、客觀的會計資訊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

  篇2

  淺析會計誠信缺失成因

  摘要:基於社會從眾效應、需求層次理論、有限理性理論,以及契約理論,對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作多角度的剖析,深入闡述契約理論下報酬契約的隱性激勵、法律契約的不完善、政治契約的矛盾及企業內部治理契約作用喪失等對會計誠信缺失的影響,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和理論參考價值。

  關鍵詞:會計誠信;會計失信;社會效應

  會計誠信問題影響著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是整個會計行業乃至全社會所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話題。近年來會計誠信缺失現象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筆者將立足於社會從眾效應、需求層次理論、有限理性理論及契約理論對會計誠信缺失進行深入的剖析。

  一、基於社會從眾效應的解釋

  會計失信離不開社會的影響,社會從眾效應將會計失信大部分原因歸結為社會因素作用下的產物。

  社會心理學認為,個體在感知、鑑別、行動時往往會受到來自社會團體的壓力,從內心深處趨同於集體的抉擇,即從眾效應。從眾心理是導致會計失信的麻醉劑,從眾行為的出現也有很多誘因,其中“偏離恐懼”是引發從眾行為的重要因素,這種心理會引導個體逐步趨向於群體。而任何一種群體對於與其保持一致的個體採取的都是接納、喜歡和吸收的態度,而對於與之相反的偏離者則會採取排斥、厭惡甚至制裁的做法。從相關研究可以看出,我國的從眾效應更為嚴重,偏離恐懼也更為普遍。

  當今社會不乏一些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的身影,使社會這個大環境出現了各種不正之風,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財務醜聞的頻發、醫療教育衛生界的漏洞、學術上的***等等觸目驚心的大背景下,要求個人恪守原則,頂住偏離恐懼心理也將變得十分艱難。所以,近年來頻頻出現的會計誠信問題也只是整個社會誠信問題的鳳毛麟角,會計人員的從眾心理導致了其為追求自身基本需求而採取與社會上不良風氣趨同的做法,這種從眾效應也引發了在誠信缺失這種社會大背景下的會計失信現象。

  二、基於需求層次理論的解釋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大類。會計人員在做假賬時追求的就是除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這是一種利益選擇,***成本的大小決定了會計人員的不同策略。如果企業的管理層介入,授意會計人員作假,這時無論***成本如何,會計人員將面臨著兩種策略。即堅持原則和接受領導的授意。堅持原則就是違抗企業管理層的命令,將有可能面臨失業或者遭受排擠,一旦失業,則會威脅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這些基本需求;接受領導的授意,一方面取得了領導的信任,完成了領導的任務;另一方面卻違背了職業道德,產生了會計失信,但是此時會計人員的基本需求是不受到威脅的,甚至會收穫更多的利益。在對這兩種行為的選擇中,很多時候會計人員會很難堅守住職業道德。所以,會計活動中人們追求高層次需求的心理,將會影響會計工作的質量,出現會計誠信或失信現象。

  三、基於有限理性理論的解釋

  著名管理學家西蒙教授在研究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式後,提出有關決策問題的獨到理論,他《管理行為》一書中提出人的行為總是介於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間,即“有限理性”。同時西蒙在鬆動完全理性的假設下,指出人在任何狀況中都不存在完全的理性行為,公眾所普遍探討的是有限的理性,包括程式理性和結果理性。

  現實生活中,人們無法準確預知一項活動的結果,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各種因素都會影響人們對預期目標的認識,所以幾乎不可能按照結果理性來完成活動,只能儘量依靠某一個程式的理性來使得整個活動朝著目標方向靠攏,以此降低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所以“有限理性”在現實中應用時,應當重視過程的理性,不應過分追求結果理性,只有嚴格控制活動中每一個步驟的要求和規範,儘可能地使程式合理合規,那麼最終產生的結果也將具備合理性。

  在會計活動中,會計的職能要求企業向公眾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訊。由於企業業績的評價者要求企業注重財務狀況等期間結果指標,而這些會計資訊都反應的是一種結果,所以企業往往會本末倒置,過分重視結果理性,忽視會計資訊的程式是否規範,操作是否合法。在結果理性和程式理性重視程度出現偏差的情況中,企業管理部門會逐漸產生對結果理性的偏好。此時,就會出現會計活動中過分追求結果理性而不誠信的現象,企業會違背真實經營狀況和相關法律法規對會計資訊進行***,出現虛假的“結果理性”狀態。

  四、基於契約理論的解釋

  現代契約理論根據契約的完備性將其分為完全契約和不完全契約。國家權力機關擁有通用會計契約的規定權,表現為頒佈各種制度、政策、準則。由於它們是一種公共契約,對企業的特殊情況沒有針對性,這就為企業管理層製造了較大的會計政策選擇空間,所以會計契約是一種不完全契約,這種先天的不完全性,構成了會計失信的制度邏輯。

  契約根據表現形式分為隱性契約和顯性契約。顯性契約是一種公共知識,是自動簽訂的,可強制執行,而隱性契約則只能靠自身素養來履行。契約方在自我選擇時很可能受到利益誘使而違背隱性契約,出現會計失信,反映為會計顯性契約的違背。在我國,造成會計失信的契約原因有很多。

  ***一***報酬契約的隱性激勵。

  我國企業特有的報酬契約形式使得管理層的收益中現金比例小,控制權收益、社會地位等比例卻偏大。現金收入不高的情況下,管理層為了提高自身報酬,會採取會計失信行為直接佔有企業資金,或通過資訊***提高企業的社會形象而變相增加控制權。同時,當契約表現為一種短期合同時,易導致管理層作為理性經濟人,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短期行為。當管理層在合約期限內發現企業某年利潤下降,而又想繼續獲得契約報酬時,便會授意會計人員對資訊***;反之,管理層會考慮到為企業做出超額貢獻後自身報酬並不會增加,由於心理上的不平衡將選擇虛減利潤,而將超額的利潤作為遞延盈利,為以後可能出現的虧損做後備力量,提高自身報酬。所以報酬契約這種缺憾為履行誠信帶來了障礙,形成“道德風險”。

  ***二***法律契約的不完善。

  履行契約的方式分為:自動履行、相互履行、強制履行。自動履行是自願的,取決於履行後獲得的收益和履行必要的支出之間的關係,收益大於支出,則履行。相互履行是契約雙方相互間受到對方談判實力的影響而進行的履約方式。強制履行是在企業不自動履行或相互履行失敗後由他方干預而得以履約的行為方式,一般由政府機關來實施。法律契約屬於顯性契約的範疇,是憑藉相應的規章制度及各種法律條文作為堅實後盾而保證其順利完成的。而法律作為一種不完全契約,使得很多不法行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制裁,同時懲處力度不足以威脅到會計失信獲得的收益時,也為會計誠信帶來了消極影響。這種現象就是法律契約不完善對會計誠信人員帶來的“逆向激勵”。

  ***三***政治契約的矛盾。

  制度其本質是一種政治契約。近年來,在會計領域,我國一直致力於各種會計政策、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的修訂和完善,這些政治契約都具有政府參與和單方向制定的特點。政治契約的矛盾表現為政府在不斷完善契約的同時,為管理層提供了天然的政策漏洞,便於其利用制度的不完備或更新前後的差異進行會計失信行為。同時,級別不同、地區不同的政府往往存在著很多利益衝突,政府業績的好壞也經常取決於管轄範圍內經濟狀況的優劣,這也關係到個人的職位升遷問題,這將導致某些政府部門利用職務之便捲入企業會計舞弊中去,或對企業的會計失信行為只做象徵性處罰,或視而不見,更或直接參與,企業通常會利用這種矛盾性進行會計失信行為。

  ***四***企業內部治理契約作用喪失。

  企業內部治理契約將企業的債、權、利作為安排物件,進行內、外部治理。我國企業內部治理契約明確了企業在內部設立時應按股東會、管理層、董事會這三大主體來安排,意在形成一種相互制約的局面。但是現實中,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從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大股東一般是接受政府的委託而形成的,而股東大會往往由大股東掌控,並且董事會成員和管理層成員經常是由股東提名任選的,這就造成了大股東和政府之間的第一層委託代理關係,董事會、管理層和大股東之間的第二層委託代理關係。這兩層關係實際上使得這種企業並沒有真正的委託人,喪失了委託代理契約,破壞了制約作用,造成企業內部治理契約作用的喪失。

  參考文獻:

  [1]於歡.基於博弈論視角的會計誠信問題研究[D].陝西科技大學,2013.

  [2]劉建秋,劉東榮.會計誠信解讀:基於契約理論的分析[J].科學經濟社會,20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