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撫琴典故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叫俞瑞的人,字伯牙。是晉國的大夫職位。老家湖廣荊州之鄉。一日,俞伯牙受晉主之命,回湖廣省親。

  俞伯牙離家鄉多年,想故國江山攬勝,提以興趣致博,故從水路而去。只因攬勝好奇,不顧山遙氺遠。

  俞伯牙是一個風流才子。欣賞不盡的千層疊浪,看不盡的遙山翠嶂,那遠氺漪瀲好不悠然。

  時值八月中秋時節,十五之夜。突然狂風浪湧,雨如傾盆。俞伯牙的行舟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時,風恬浪靜,雨止雲開,一輪明月照在湛藍的天空。月之光,更倍晰。

  時值風光,俞伯牙焚香撫琴。一曲猶未終,指下斷了一根琴絃。俞伯牙大驚,有人在偷聽琴音。命人尋找,找來一個身披蓑衣的樵夫。俞伯牙認為是刺客就將樵夫詢問,才知道是因雨而躲避山崖,又聽俞伯牙撫琴忘而回家。

  俞伯牙藐視,你一個村夫能懂什麼琴音?喚人將樵夫攆走。樵夫不願意走就此道:“大人出言謬了!豈不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荒崖下野也不該有撫琴之人。

  俞伯牙見他出言不俗,就考考他是否真的懂琴,就問剛才所彈之曲。

  樵夫當場答道:“小的若不知就不來聽大人撫琴。大人所撫是孔仲尼嘆顏回,譜入琴聲。其詞:可惜顏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鬢如霜。只因陋巷簞瓢樂--,琴絃就斷。”俞伯牙仍舊撫琴。樵夫答道意在高山。俞伯牙仍舊撫琴。樵夫答志在流水。

  俞伯牙聞言大喜,將琴一扔,走下官座,親手攙樵夫上座。樵夫怎敢坐?在俞伯牙的再三要求下,樵夫才坐在次座上。兩人從伏羲造琴談到後來周文王被囚,伯邑考添一哀弦。兩人越說越和諧。俞伯牙就問明瞭樵夫的姓名,姓鍾,名子期。這一夜兩人直談到東方大亮。在俞伯牙的再三要求下,鍾子期和俞伯牙拜了把子兄弟,並相約明年中秋十五仍舊在這兒相約賞中秋。

  光陰迅速,又到中秋,俞伯牙心懷鐘子期,時刻掛在心上,來到去年和鍾子期聚會的地方。此刻,仰觀斗柄,水底天心,萬頃茫然,照如白晝。俞伯牙思想去年與知音鍾子期的之約,能失信?俞伯牙撫琴無心,惶恐不安,悠悠忽忽的熬過一夜,也未見知音鍾子期。俞伯牙忖道:“真是村夫--!”

  俞伯牙仍舊不甘心,帶上書僮就按照鍾子期留下的村名找去。半路上碰上一老叟就問鍾子期的訊息。老叟一聽,老淚縱橫,便道“你是晉國的俞大夫吧。鍾子期是我的兒子,不幸得了傷寒病,前幾天就歸路了。臨歸路時,鍾子期囑咐我說有一晉國大夫與中秋十五相約的事。這不我就是給鍾子期去祭奠”

  俞伯牙隨老叟來到了鍾子期的墳頭。俞伯牙悼詞: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俞伯牙取出解刀,割斷琴絃,雙手舉琴,用力一摔,摔得玉軫拋殘。眾人們大驚問為何摔碎琴?俞伯牙道: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伯牙學琴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乾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裡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鬱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絃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於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故事蕩氣迴腸、耐人尋味。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