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唐風杕杜的原文附註釋

  《杕杜》,《詩經·唐風》篇名。為先秦時代唐國***晉國***華夏族民歌。下面給大家整理了詩經國風唐風杕杜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詩經國風唐風杕杜原文、註釋及譯文

  【原文】

  有杕之杜①,其葉湑湑②。獨行踽踽③。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④。嗟行之人,胡不比焉⑤?人無兄弟,胡不佽焉⑥?

  有杕之杜,其葉菁菁⑦。獨行睘睘⑧。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⑨。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註釋】

  ①有杕***dì 地***:即"杕杕",孤立生長貌。杜:木名。赤棠。

  ②湑***xǔ 許***:形容樹葉茂盛。

  ③踽踽***jǔ 舉***:單身獨行、孤獨無依的樣子。

  ④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說同祖父的族昆弟。

  ⑤比:親近。

  ⑥佽***cì 次***:資助,幫助。

  ⑦菁菁:樹葉茂盛狀。

  ⑧睘睘***qiónɡ 窮***:同"煢煢",孤獨無依的樣子。

  ⑨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譯文】

  有棵孤獨棠梨樹,綠葉茂密又繁盛。孤身一人在行走,難道沒有人相依?

  不如同宗兄弟親。路上行人真可嘆,為何不同他親近?獨行人沒兄弟,

  何不幫他解憂戚?

  有棵孤獨棠梨樹,綠葉蒼翠又茂盛。孤身一人無依靠。難道沒有別的人?

  不如同姓兄弟親。路上行人真可嘆,為何不同他親近?獨行人無兄無弟,

  何不幫他解憂戚?

  詩經國風唐風杕杜賞析

  印度電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茲之歌》,流浪漢拉茲穿街走巷,舉目無親,哀傷地唱道:“到處流浪,到處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沒來往,我看這世界像沙漠。……”那種淒涼,那種幽咽,博得人們灑下一掬同情淚。而當我們讀到《詩經·唐風》中的《杕杜》時,心情同樣很沉重,因為它也是一首流浪者之歌。當然,它比《拉茲之歌》古老得多。

  全詩二章,章九句,復沓章法,二章內容除用韻換字外基本相同。起首“有杕之杜,其葉滑湑”,用孤孤單單的一株赤棠樹起興,與同樣是孤孤單單的一株赤棠樹起興,與同樣是孤孤單單的流浪漢相對照,既相映成趣,又相對生愁。赤棠雖孤單,還有繁茂樹葉作伴,自己卻是“光桿司令”一個,相比之下樹要比人幸運得多。所以這“興”又是“反興”。詩人看到孤樹,佇足留連,忽而覺得同病相憐,忽而嘆人不如樹,感觸紛紜。這種獨特心理感受與流浪者身份相切合,很有典型意義。關於這流浪者的性別,聞一多《風詩類鈔》另有妙詮:“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說文》:‘牡曰棠,牝曰杜。’”那末這流浪者竟是一位未婚少女,那就更顯悲哀了。此說可備參考。

  起首二句,也可謂“興而賦也”。第三句“獨行踽踽”才是全章的靈魂。整首詩就是描寫一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踽踽獨行者的苦悶嘆息。此句獨立鎖住,不加鋪敘,以少馭多,濃縮了許多顛沛流離的苦境,給人無限想像空間。此句點出了流浪者,成為前後內容的分水嶺,前是流浪者所見,後是流浪者所思。

  “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風塵僕僕的行人還是有的,但心為形役,各有各沉重的精神枷鎖與自顧不暇的物質煩惱,誰肯去對一個陌路人相濡以沫呢?這時,流浪者想到了同胞手足的兄弟親情,是“他人”無法比擬和替代的。正如《小雅·常棣》所說:“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親人,家園,都在何方?異域他鄉的流浪者在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現實中想得很多很多,只能在想像中求得一些慰藉。正如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那小女孩孤苦伶仃,只能劃火柴在光亮中幻想著已上天國的奶奶來呵護自己,心靈感到一絲溫暖。兄弟雖好,畢竟在虛無縹緲中,現實終究是現實,詩人不禁“嗟——”,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這“嗟”字直貫最末副歌式復唱四句。

  嘆息的內容很平實淺近,也正是流浪者的最基本需要:行人為什麼不來親近我?我沒有兄弟在旁,為什麼不來幫助我?孤獨寂寞,呼天搶地,兩個激問中蘊藏著濃重的絕望和憂傷。落難的人猶如落水的人,多麼需要救援,可有誰會來、有誰能來濟助他呢?這真是一聲令人心寒的長嘆!

  由此推想,這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或是戰亂,或是饑荒。《小雅·常棣》說:“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死喪禍亂既平清,一家生活也安寧。那時雖有親兄弟,反覺不如朋友親***可作反證。是戰爭使骨肉離散,淪為難民。又《大雅·召旻》:“瘨我饑饉,民卒流亡。”***饑饉遍地災情重,十室九空盡流亡***是災荒使百姓失所,乞食四方。不管哪種情況,這首抒寫心靈感受的流浪者之歌,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向後世真實展示了一幅古代難民的流亡圖,其藝術視角很獨特,給人啟迪。

  舊說如《毛詩序》謂“《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並爾”,為今人所不取;而朱熹《詩集傳》謂此為“無兄弟者自傷其孤特而求助於人之辭”,則差為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