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正義的內容提要
唐初《五經正義》的第二部,孔穎達、王德韶、李子云等奉詔撰,朱長才、蘇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趙弘、智複審,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張行成等人刊定。此書湊合《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並採用偽孔安國《尚書傳》,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有關
十三經是儒孥的基本典籍,是中華傅統文化中影響至深至逮的重要文獻之一。在中國古代,堪與十三經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封這兩大文化支柱,無論是諸子還是詩文其中難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卻往往只能站在歷史舞臺的邊緣,級以撼動其中心的地位。
如果說二十四史是以記寅為本,從貫古今,鑑往說來,宣張門資治,更多發揮的是實用的鏡鑑的作用,那末十三經則是整個封建社會的靈魂。自漢武帝接納董促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設立五經博士,立於學官之後,直到清代,經學一直是歷代統治者制定國策的理論信報,是士農工商各色人等齊家立身的行為規範。不僅如此,十三經還被法典化,於是有了『春科斷獄』,『禮』成了『禮法』,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宗教化,於是儒學成為國家、國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廣到所有官私學校之中,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包括目不識丁之人在內的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所以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革之際,總有人視其為障礙,為糟粕,必欲除之而後快:相反,也有人尊之為聖典,為良方,非恁其不足以安邦定國。時至今日,似依然如故。
尚書正義的版本
一、單疏本
《尚書正義》和《五經正義》其他四部一樣,最初是沒有經書和漢魏舊注全文的,只是將需要疏解的部分列出。這種版本稱之為“單疏本”。今存單疏本為南宋光宗年間刊本,《四部叢刊三編》已經影印。
二、註疏本
南宋紹熙年間,兩浙東路茶鹽司將單疏本的《正義》部分散入《尚書孔氏傳》的相應位置,遂編成所謂“註疏本”,即正文、【偽】孔傳、孔疏俱全的本子,因此本半葉八行,故又稱“八行註疏本”。此南宋刊八行本今存兩部,一部在日本,內容全,但有大量元代補版;一部存國內,補版極少但儲存不全。
此後北方也有刻本:今存金刊本兩種,均殘損嚴重;蒙古刊十三行本一部,缺卷三至六,今在北京。
三、附釋文註疏本
此後,福建建陽書坊在八行本基礎上再在相應位置插入陸德明《經典釋文·尚書音義》的相關內容,遂成“附釋文註疏本”。
在南宋時,附釋文註疏本在福建刊刻出版應該不止一次,但今存僅有宋寧宗年間魏縣尉宅刊九行本,此本今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缺卷17-20,以元刊十行本配補,已影印。
十行本問世之後,單疏本、八行註疏本均廢而不行。
元大德年間,又依據附釋文註疏本重新刊刻,這部元刻本一直到明嘉靖年間還在修補刷印,前代國內學者所說的“宋十行本”均為此元刻明修本,無一有宋版書葉。
明嘉靖年間,李元陽在福建又根據元明遞修本重刻,改半葉十行為半葉九行,世稱“李元陽本”或“閩本”、“九行本”。
明萬曆年間,北京國子監又據李元陽本重刻,世稱:北監本。
明崇禎年間毛晉汲古閣據北監本重刻,世稱“汲古閣本”。
清乾隆年間北京武英殿據北監本翻刻,世稱“武英殿本”。
清嘉慶年間,阮元在江西用元刻明修十行本重刻,並附《校勘記》,世稱阮本、江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