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御史是什麼官職

  都御史為御史的一種。中國古代封建朝廷設有專門行使監督職權的機構——都察院,都御史即為都察院的長官。都御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都御史基本含義

  明朝都察院的長官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設副都御史、僉都御史。清朝時都御史為從一品。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都察院右僉都御使巡撫登萊備兵防海贊理兵餉***袁可立***,建威消盟,紀功盟府,有文蟒朱提之賜。”

  1636年,清朝皇太極即位後,清朝廷將監察文武百官的職責歸於都察院。

  1644年,都察院設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負責糾察中國十五道、在京百官。

  1723年始,凡總督授加兵部尚書銜者,慣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不加尚書銜則一律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

  都御史《聊齋志異》篇目

  原文

  都縣外有洞[1],深不可測,相傳閻羅天子署。其中一切獄具,皆借人工。桎梏朽敗[2],輒擲洞口,邑宰即以新者易之,經宿失所在。供應度支,載之 經制[3]。明有御史行臺華公[4],按及都,聞其說,不以為信,欲入洞以決其惑[5]。 人輒言不可。公弗聽,秉燭而入,以二役從。深抵裡許,燭暴滅。視之,階道闊朗,有廣殿十餘間,列坐尊官,袍笏儼然:惟東首虛一坐。尊宮見公至, 降階而迎,笑問曰:“至·矣乎?別來無恙否?”公問:“此何處所?” 尊宮曰:“此冥府也。”公愕然告退。尊官指虛坐曰:“此為君坐,那可復 還。”公益懼,固請寬宥。尊官曰,“定數何可逃也!”遂檢一卷示公,上 注云:“某月日,某以內身歸陰。”公覽之,戰慄如濯冰水。念母老子幼, 泫然涕流。俄有金甲神人,棒黃帛書至。群拜舞啟讀已,乃賀公曰:“君有 回陽之機矣。”公喜致問。曰:“適接帝詔,大赦幽冥,可為君委折,原例 耳[6]。”乃示公途而出。

  數武之外,冥黑如漆,不辨行路。公甚窘苦。忽一神將,軒然而入,赤 面長髯,光射數尺。公迎拜而哀之。神人民“誦佛經可出。”言己而去。公 自計經咒多不記憶[7],惟《金剛經》頗曾習之[8],這乃合掌而誦,頓覺一 線光明,映照前路,忽有遺忘之句,則目前頓黑;定想移時,複誦復明。乃 始得出。其二從人,則不可問矣[9]。[2]

  註釋

  [1]都縣:隋置。清初屬重慶府,即今四川省豐都縣。縣有平都山仙都觀, 系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謂為陰府所在。參段成式《西陽雜俎·玉格》。

  [2]桎梏:腳鐐和手銬。

  [3]載之經制:謂將上述專項費用列入附加稅內徵收報銷。別立名目增收 之稅稱“經制錢”。

  [4]御史行臺:又稱行臺御史。元以後指代表御史臺對地方行使監察權的 御史。

  [5]決其惑:破除其迷惑,即確定真假。

  [6]委折,原例:謂援引前例,委曲折免華御史之罪。委折,委曲折免; 即設法減除。原例,原本往例;義近“援例”,謂照章行事而已。

  [7]經咒: 指佛經經文和祝禱詞。

  [8]金剛經:佛教經典,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參卷三《魯公女》 注。

  [9]不可問:不必再問,意思是已死無疑。[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2]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