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阪東婚嫁習俗

  阪東鎮位於閩清縣境南部。自古以來這裡是閩中地區的商貿、文化重鎮。你是否瞭解?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1、“起貼囝”與“議彩禮”。男家託媒向女家提親,要姑娘的生辰八字,俗稱“起貼囝”。男方家長拿著男女兩人的“貼囝”讓算命先生“合婚”,看看雙方年齡、屬相配對不配對,姑娘的“八字”、“清潔不清潔”,有否帶“剪刀片,鐵掃帚”之類惡煞。為了慎重,再把這男女“八字”,一起壓在祖先香爐下,三日內無“衝破”——家中人畜物件無損,算是吉兆。如果認為可以結親,男家便遣媒人往女家議聘,俗稱“議彩禮”,即男家要求女方開具所需彩禮,所議的內容主要有“聘金”、“餅肉”、“布料”及妝奩等。東橋、下祝等閩江以北村落往往還加“五海”,即目魚、海蠣乾等海乾貨五種。貧富不同,嫁妝各異。但鏡箱, 燈,馬桶則必備。因為鏡可以鎮妖,燈諧音“丁”。意味著添子息,舊時婦女不出門,馬桶當然更必要了。議聘之後, 接著就是“插定”,並同時送“上半禮”。

  2、“插定” 與送“日子單”。 插定儀式在女家舉行。寫明“議單”,交出彩禮的一半,稱“上半禮”。早年“議單”,一般都加上文縐縐的八股序頭,如:“蓋天地之正氣,應陰陽之配合, 良緣由夙締, 佳偶自天成”等等。寫禮單講究字數成雙配對, 以取***夫婦齊全***之意。如“金花成雙”、“聘金成錠”、“團酥***餅***成槓”、“德禽***雞***八翼”、“喜面纖縷”、“增子***榛子***成封”、“豚蹄***豬蹄***成肩”等。

  當男方擇定娶親的日子,便要把準備迎娶歸的日子寫在一張紅紙上,派遣媒人送到女方家,這就是送“日子單”。送“日子單”同時,一般也把餘下的彩禮付清,稱“下半禮”。迎娶之前,男家對女家主要的親戚、親房都要奉送上一份禮物,主要是禮餅、禮雞等,禮餅俗稱“定日餅”,是一種用白麵粉、豬肉、花生、芝麻、糖等製成的甜餅。女家將男家送來的禮物按親疏不同分送給親戚長輩。受禮者按送禮等級準備首飾、衣料、器皿等送賀禮,稱“添箱”。

  3、“罵媒人” 與“賴床”。早年閩清姑娘出嫁前或出嫁當日有“罵媒人”的習俗。姑娘當眾指著媒人罵。如:“媒人媒人伓***不***是人,因為毛米落喉嚨,故此到處去騙人。亂講奴夫是洋下人,實際家在深山角角壠,前門老虎過田壠,後門鳥囝啄稈芒。”“會做媒人坐長頭桌,胎***不會***做媒人坐尾桌,亂作媒人毛***不***敢上桌”。

  又如:“會做媒人蔸上扛***抬***胎做媒人扛鏡箱。”

  罵了媒人每每也罵父母:“爹孃目睭奢俥***眼歪斜***,只看番錢一藶又一藶,毛管女囝有食共毛食***不管女兒有沒有吃***”。結婚當日,姑娘有臥床不起之俗,稱“賴床”。“賴床”的原因有的說是早年人的思想比較保守,太早起怕被人說“不正經”。愛做新婦。“昨夜是躺在‘鼎面’上睡”***鼎面即鍋蓋***。也有人說是難捨骨肉深情,總想多拖延一些時間。

  閩江以北村落花轎多拖延至傍晚出發,男方有提火把接轎的習俗。

  4、“迎娶” 與“鬧房”。男方迎娶要做很多準備,通常迎娶前一天,男家組織人馬帶花轎、金鼓班、禮書大貼、“過門擔”等到女家。

  “過門擔”中主要裝的豬肉、面、五子、寶圓、栗子、花生、瓜子、紅棗、兩對大花燭和兩合“金花”。這一天,男方家還要張燈結綵,貼門聯#裱新房,傳統閩清村落婚嫁門聯都留“白頭”。據傳這是一千多年前的遺俗,傳說當年南唐兵下入閩,把當地無諸國的後裔都殺了。還要與他們的妻子成婚,妻子們不從,提出要為其夫“做孝” 的先決條件,紅白喜事一起辦,所以紅聯都要留二三寸白紙頭。

  迎娶當日,男方娶親的人員到達女家後先食用甜點,象徵生活甜美,接下來新郎要拜女方祖宗神位和父母。然後方可迎娶新人,迎娶的隊伍在返回時,一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花轎將至,親族要持“高照”***長柄的大燈籠***和火把接轎,為避邪,公婆、小姑及與新娘屬相相剋的親屬要退避,廳堂前準備著米篩和“火鼎”等物,“火鼎”內放木炭、茶葉、鹽等物件,並升火“制煞”,一對男孩持燈籠分立花轎左右。“伴房嫂”***喜娘***掀轎門,先摘下新娘頸上的桂圓串向遠外拋去,然後扶新娘下花轎、跨米篩、繞“米鼎”三圈進入廳堂,隨後,新郎給新娘“揭蓋”就是新郎一手拿釐戥***稱錢、分、釐的小秤***一手握尺把新娘頭上的蓋羅揭起“伴房嫂”唱 “新郎揭蓋歌”:“揭蓋揭得起,家會烘烘起,揭蓋揭得高,起厝買田抱細哥,揭蓋揭得中,四代兩公孫”。也有唱:“揭蓋揭的起呀#家產猛猛起呀,揭蓋揭正中呀,四代兩公孫呀”。每唱一句,觀眾隨喊一句,“好呀”。隨後新郎、新娘拜堂“拜堂”,按“一拜皇天”“二拜祖”“三拜公婆”“四夫妻”的程式進行,拜畢,公婆給新婦“授簪”“授簪”,在福州其他地方也叫“添花”。添花時伴房嫂又唱起“新人添花詩”:“添好花, 結好籽,先養男,後養女,新娘添好花,五子登科簪金花”。也有唱,“添花添在左,添子添孫早;添花添在右,發財常常有;添花添長春,福壽喜寧康;添花添得高;起厝又置田。” 添花之後,新郎、新娘拜跪長輩,而長輩也得給新娘“拜見禮”。拜堂完畢,新郎新娘進洞房, 主家設宴款待賓客。

  在閩清村落眾多的宴席中,要數婚宴最隆重、熱烈,宴席一般有十二盤菜。其中,“三鮮燕”、“三乾菜”和“三主食”是必不可少的。“三鮮燕”主要是三鮮:肉、燕、大雜燴,“三乾菜”一般是目魚、海蠣幹燴豆腐、海蔘,而“三主食”一般是湯圓、白粿、切乾麵。

  出席婚宴的賓客主要是以男方父母為中心的親鄰,一旦確定酒席的桌數,也便確定所請的以父母為中心的親屬親疏等次。在此,個人的情感好惡、私交的親疏並不起作用,倘使在同一親疏等級的親戚被偶然疏忽遺漏,則會招致許多麻煩和非議。

  舉辦婚宴,男家必須準備一本禮簿,記錄各人贈送的禮金數額,以備日後還禮時參考。

  閩清人婚嫁有鬧房***做“戲出”***習俗。鬧房前,新房門緊閉,鬧房的帶頭者! 俗稱“八仙頭”在新房門外唱“房詩”。“房詩”強調內容好,有格律,有押韻等。八仙頭主要憑詩本唱,個別有才情的八仙頭則會即興創作,直唱得“守門者”滿意才開房門。進入新房內,八仙頭還得將預放在床上的物品唱一首“搬出一件”全取完才能看新人。看新人要唱“看新人歌”、“新人坐床歌”。接著就開始做“戲出”。“戲出”題目是由賓客出的,要求新郎新娘按題表演,如用一根紅線繫著一粒花生,懸在半空,讓新郎新娘去咬等。洞房氣氛熱烈,喜氣洋洋。

  5、“回鸞”與“請回門”。婚後第二天或第三天,新娘兄弟二人提上雞和麵到新郎家去請新郎新娘“轉馬”,舊稱“回鸞”。新女婿到岳家後,叩拜祖先、岳父母。岳家備宴請女婿“並送小雞一合”。如三日內“轉馬”的傍晚即回;第四天“轉馬”的可以過夜。

  完婚後次年正月,岳家還有“請回門”之例——新婚夫婦再回岳家,備粉幹、餅等禮物分送岳家親人。受禮者要輪流宴請新女婿,俗稱“春酒”,也稱“扛頓”。最後岳家也備宴回請辦“春酒”的親人,謂之“回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