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客家婚嫁習俗

  你是否聽說過閩西客家婚俗:新娘入門跨雞而過稱"攔門雞" ?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儋州那大茶山村張姓客家人結婚時,客廳牆壁上的祝福語。

  依循“六禮”的客家婚俗,俗尚風雅地承襲著漢家正脈婚俗的完整禮儀規範。

  “臘月庚子喜滿堂,情人和合結成雙。婚姻自主簡樸辦,莫圖鼓樂車馬逛。夫妻勤儉創偉業,幸福生活甜如糖。盼望弄璋早日降,光宗耀祖慶華堂。恩愛夫妻白髮老,錦繡前程更輝煌。”日前,在儋州市那大鎮茶山村村民張海森家,海南日報記者看到了他家客廳貼著的一首詩。

  2011年農曆臘月十七,張海森舉行婚禮時,他請白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覃繼民題寫了這首簡潔明快但寓意深刻的詩。詩的兩側,還有一副對聯:“結婚自由光景好,琴瑟和協愛情長。”包括張海森在內,人口超過1800人的茶山村是一個客家聚居村,村民們的祖先大多來自福建、廣東、廣西等省***自治區***。

  在數百年的輾轉和傳承中,這種因應時代而題寫祝福詩詞、對聯的傳統,已成為客家人歷久彌新的婚俗文化之一。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通過採訪多位客家人,試圖還原其婚俗的演進軌跡。

  裝飾:女子出嫁前“檢面”

  沿著綠樹婆娑的村道,我們來到儋州市那大鎮茶山村張海森家。大門兩邊的婚聯躍入眼簾:“鸞鳳和鳴逢吉日,鴛鴦結對配良緣。”儘管對聯已張貼很長時間,但仍然洋溢著濃濃的喜慶氣氛。

  “你們結婚時,在著裝上有哪些習俗呢?”在張海森家採訪時,記者問道。

  “幾十年前,客家人結婚,用一條長長的紅布紮成兩朵大紅花,戴在新郎、新娘的胸前。”張海森笑道,“我們結婚也戴紅花,但沒那麼大。”他介紹,現在結婚用的客家禮服既可大紅,也可粉紅,還可以穿著顏色稍亮一些的西服。

  但在解放前,客家人不僅在婚禮著裝上很講究,而且在面容修飾上下功夫,尤其是新娘的“檢面”。

  已故儋州民俗學者樑春田曾在《男婚女嫁客家人》一文中寫道,在出嫁前夕,“女子一方面加緊做好嫁妝,一方面由嫂嬸為其‘檢面’”。這其實是一種古老的美容方法,先在出嫁女子臉上塗脂抹粉,再用拉直的細線在臉上慢慢捻面毛,也就是把汗毛捻去,使新娘子臉上更加白嫩,顯得容光煥發。

  如今,這種古老的“檢面”法已不多見。因為談婚論嫁的客家適齡男女,在1990年代以來,大都採用電動剃鬚、敷面膜等現代美容方式。

  飲食:送饃就是送喜糖

  客家人婚嫁中也發“喜糖”,但發的不是糖,而是饃。

  張海森的妻子何寬慧是儋州市木棠鎮人。當年結婚前,張海森一口氣買了6000個饃,送到何寬慧家。何家再把這些饃分發給周邊的親朋好友,以示同喜同賀。

  “送饃也有規矩,就是必須是雙數。”何寬慧說。比如6000個是雙數,把這些饃分裝成若干小袋,一戶戶送出去時,必須是2袋的整數倍,即4袋、6袋、8袋、10袋等,寓意著子孫成雙成對,生生不息。

  饃的種類繁多,有花生饃、紅棗饃等十多種。

  送饃數量的增長,也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表徵。

  “1961年,我嫁到這個村裡時,婆家給我孃家送了100個饃。”儋州市那大鎮力乍村村民謝亞庚說。

  力乍村也是一個客家聚居村。

  今年已有75歲的謝亞庚,提及1960年代的貧困生活,她的感慨之情溢於言表:“那個時代,能送這麼多饃已經很不容易了,兩個饃能當一天口糧呢!”

  謝亞庚回憶,她出嫁時,婆家還送了豬頭。在“家”這個漢字中,“豕”指豬,是客家財富的象徵。送豬頭等肉食,實質上跟送饃差不多,也是那個時代表達結親意願的禮節。

  在更加缺衣少食的歲月,如果連饃都稀缺,客家人也自有相送之禮。那就是,傾訴深情的客家山歌。

  如今仍有一副好嗓子的謝亞庚,清唱了一首山歌:“八月十五是中秋,沒有月餅送朋友,沒錢交個有錢妹,永久人情不會丟。”

  也許,送山歌是最為持久的禮物。因為,數十上百年過去了,餘音繞樑的歌聲仍在經久不息地傳唱。

  居住:新娘房不能空床

  供職於儋州市黨史辦的鐘守甫是客家人,他的先祖跨越了河南汝州、江西贛州、福建龍巖、廣東梅州、香港油麻地、儋州中和和南豐等多地。然而,1987年他結婚時,仍然保留了送饃等客家習俗。

  不過,鍾守甫夫婦在1980年代末期已經走在時代前列,他們按客家習俗辦了婚禮後,接著就出去旅遊。他透露,按照客家人的規矩,剛結婚時新娘房不能空床。

  一方面要遵循“新娘房不能有空床”的習俗,一方面要外出旅遊一段時間。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空床可暫由小姑等親屬睡幾宿。

  樑春田曾在《男婚女嫁客家人》一文中,這樣記述新婚期間解決“新娘房不能有空床”的問題的辦法:“蜜月裡頭,新娘房裡的新娘床,晚上不能空床***空房***,新娘探親去,新郎一定要回來睡,就是蜜月後的新娘床也不能空,如新娘新郎出遠門,可叫小姑子***未婚***睡新娘床。”

  在現代社會裡,一些客家人並未嚴格遵循不能空床等“規矩”。但不管怎樣,這些民俗體現了人們對美好婚姻、幸福生活的祈盼。

  出行:從坐花轎到坐轎車

  客家人從大陸輾轉到海南,本身就是長途旅行。在婚俗中,“出行”也很有講究。

  對客家婚俗頗有研究的鐘守甫介紹,客家人出嫁的交通工具經歷了一個明顯的演進過程:解放前,新娘子坐花轎;解放初期,新娘子騎馬出嫁;1970年代到1990年代之間,新娘子騎自行車;近幾年來,不少新娘子乘坐轎車出嫁。

  在茶山村採訪時,村民們介紹,客家女子出嫁後,遵循著“轉門”的禮儀。所謂“轉門”,指回孃家,分為“三朝轉門”、“五朝轉門”,即婚後第三天、第五天回孃家。三朝轉門當天來回;五朝轉門新娘可過夜,但新郎可不過夜。

  客家婚俗集趣

  承襲漢家正脈的客家婚俗

  客家人愛唱山歌,其承襲了漢家正脈婚俗的喜慶婚禮。儒家經典《禮記·昏***婚***儀》說,“昏***婚***禮者,禮之本也”,在古時候,漢族的婚俗禮制是為繁雜,按照《禮記》的記述應遵循“納彩”***媒人提親***、“問名”***詢問女方姓名和出生日期***、“納吉”***男女雙方合生庚八字***、“納徵”***落聘訂婚***、“請期”***約定婚期***、“親迎”***迎親結婚***等“六禮”而行。時至今日,在以洛帶為中心的成都東山客家,男女雙方當然是通過自由戀愛才走入婚姻殿堂的,但提親的過場還是要走的;對“八字”合與不合也不在乎了,但迎親過禮的排場還是很有必要的。婚俗的程式雖有些變化,但萬變不離“六禮”其宗。只是在洛帶的說法是:提親、吃轉轉酒、剝根、報期下聘、過禮迎親、拜堂和回門。

  以洛帶為中心的東山客家人婚俗,在程式上更多地留存了中原古意的話,其風貌風情又沐南國春暉,比如東山客家婚禮序幕的“哭嫁”,就與土家族、壯族等的婚俗中的“哭嫁”也並無二致。***易輯***

  閩西客家婚俗趣聞

  閩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禮別有風趣。男家的迎親隊抵達女家,新娘出門站在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稱為“過米篩”象徵留下孃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創業。接著背出家門,上車***古時用轎***時兄弟用一碗水潑到車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此時,新娘放聲慟哭。到達男家後,在一福命婦手捧盛著柑橘***寓甘甜***的牽引下跨過火紅的木碳爐,以示“興旺”。入門時,新娘跨雞而過,稱“攔門雞”。進入廳堂拜堂後,即入洞房,婚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