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脫帽禮的由來
脫帽禮來源於冷兵器時代,當時,作戰都要戴頭盔,頭盔多用鐵製,十分笨重。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介紹
脫帽禮來源於冷兵器時代,當時,作戰都要戴頭盔,頭盔多用鐵製,十分笨重。戰士到了安全地帶,首先是把頭盔摘下,以減輕沉重的負擔。這樣脫帽就意味著沒有敵意,如到友人家,為表示友好,也以脫盔示意·這種習慣流傳下來,就是今天的脫帽禮。
時至今日,行脫帽禮已經在美國很罕見了,部分的原因是社交禮儀已不那麼嚴格,另有部分原因即人們也不怎麼戴帽子了。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男人對女人脫帽行禮還是司空見慣的,不論在室內還是搭電梯,男人們都要脫帽。***在1949年,已知最早的電梯禮儀準則裡這麼說:不計其數的女人抱怨男人們在人群中行禮時總打到她們的頭,因此男人們不要脫帽了。***但是在18世紀,人們認為室內戴帽是不禮貌的。男人給女士們打招呼時應該脫帽,接著應該再戴回去。這麼做的原因太簡單了。首先,在大多數的歷史中,帽子是所在階層的標記,也是社會地位的可見標誌。戴帽的傳統可溯源至古羅馬時期。那時,頭上的蓋飾是社會或政治優越感的標誌。其次,要是把帽子抓在手上,拔劍就不方便了。
正如頭上改上什麼標誌著某種優越感,則不加蓋飾就標誌著某種服從了。從中世紀早期以來,脫帽——不論這帽子是布做的還是金屬的——都表示服從。這種風俗的原始意義在以下的一些表達中就有所反映,如with hat in hand,意為“對……膜拜,言聽計從,盡極承歡”;I take my hat off to him. 意為“我對他表達仰慕之意”。
還有一種是起源中世紀的騎士的禮節。在一對一打鬥比賽盛行的時代,騎士們一戴上有巨大裝飾物的十字軍頭盔就分不清誰是誰了,所以比賽前的一個禮節就是掀起面罩露出自己的臉。脫帽是為了讓對方看清楚自己的臉,並且向對方表示自己手裡沒有拿除了帽子以外的其他武器或東西。人們將這種騎士禮節視為脫帽禮節的直接根源,它使脫帽的老規矩變成了一種禮儀。
據說在19世紀初,英國陸軍的御林軍冷溪流兵團裡開始將脫帽與拍手兩個動作同時進行之時,這一行為就蔓延到了整個英軍。而他們很快又省略了脫帽的動作,於是形成了把手掌朝正面舉起的英國陸軍式敬禮。不只是英國陸軍,就連其敵人法國軍隊也開始採用這種敬禮方式,直到今天,他們仍然把手向著自己的對方敬禮,就像把手翻開給對方看一樣。
同樣在19世紀初的時候,英國海軍中普遍使用起海軍式敬禮,即為了不讓上司看到自己因修理船桅網和船體而弄髒的手,並且又要避免弄髒頭上戴的帽子,便將手掌朝內、手背朝著對方握拳,手抓帽簷部分脫下帽子。《大帆船》中這樣寫著:“船員用敬禮的方式向上司打招呼。對於提督則是特別熱情地打招呼。海軍的做法是……船員將手掌向著自己臉的這一面敬禮。這是為了掩蓋他們被粘在繩索上的焦油弄得黑漆漆的髒手。”除了這個合理的理由之外,大概也能很容易地想象,不管是哪一個國家,不管在哪一個時代,陸海軍之間都存在明顯的對抗意識。舊時的日軍也是如此,陸軍將擊落飛機的大炮稱為高射炮,而海軍術語裡叫作高角炮;或者,長度單位的公分在陸軍裡採用英語的讀法,海軍則用法語的讀法。更有甚者,陸軍將大尉唸作“Taii此為日語中的發音。”,但是海軍卻唸作“Daii”等。此類例子不勝列舉。
總而言之,在全世界範圍內通用的是英國海軍式敬禮,敬禮時不是慢慢地握起拳頭,而是將手指伸直。美國陸軍採用這種敬禮方式一直到19世紀20年代。那之後直至現在,全世界的軍隊和警察普遍使用的敬禮方式因國家及組織的不同,而會產生角度上些微的差異,但是基本上都是把手掌翻向內側、手指伸直的舉手禮。
在舊時的日軍,不戴帽子的時候,不舉手敬禮而彎腰鞠躬,可以說是一種忠實於祖先的行為。歸根結底,敬禮原本是把頭上戴的帽子脫下來的動作,而沒有帽子的情況下就沒辦法脫帽,什麼都不做又不太合適,出於這個道理才產生了敬禮這一動作。
脫帽禮的心得體會
歐美國家以及受歐美影響的許多國家,廣為流行著脫帽禮。此禮源於歐洲中世紀。據說,當時武士對女子講話時,必須把頭盔舉起,以示對女性的敬重。當武士們友好相見時,為了相致友情,彼此都要把頭盔掀起而露出面目。久而久之,便形成脫帽禮。
在公共場合行此禮時,男子摘下帽子向對方點頭致意即可。若相識者側身已過,雙方亦可回身補問"您好",並將帽子略掀一下即可。若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先後每次相遇,雙方不必反覆脫帽,只點頭致意即可。當進入主人房間時,客人必須脫帽,以示敬意。在莊重場合,人們應自覺脫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