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嬪制度解釋

  九嬪制度是怎麼一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九嬪制度

  九嬪指帝王之妾。位於后妃之下,在其他侍妾之上。故既可與妃合稱“妃嬪”,也可與其他侍妾合稱為“嬪御”。嬪有帝女出嫁、帝王之妾、妻子死後美稱等義。

  《禮記·昏儀》則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晉武帝依其說,置九嬪,即: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

  南北朝時劉宋沿置,而以昭儀、昭容、昭華代三修,後來恢復三脩名目,置於三昭之下,將婕妤等降至九嬪以下。

  齊武成帝時,設上嬪:光猷、昭訓、隆徽,比三卿,下嬪:宣徽、凝暉、宣明、順華、凝華、光訓,比六卿。

  隋、唐復加調整,隋以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

  唐初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

  宋代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

  金代後宮仿照漢制立了一套嬪御制度,明文確定: 皇后下設貴妃、賢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漢三夫人; 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漢九嬪。

  明初有妃無嬪,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禮冊立九嬪: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位在妃下。

  周代嬪妃與帝王共寢講究日辰

  周代時,尚未有敬事房太監所司之職,皇帝的房事是以日、月、星、辰來決定的。周代人央定事情喜歡按天體、陰陽、歷數來決定順序。甚至嬪妃和帝王同床的順序,決定起來也要依照月亮的陰晴圓缺。

  所謂依照月的陰晴圓缺,首先要搞清楚,在每月初一到十五月亮會逐漸滿盈,而由十五到三十的後十五天則會逐漸變缺。以此推斷,初一到十五,寵幸的物件由地位較低的開始進行到地位較高的;而後半月則正好相反,是由地位高的逐漸安排到地位低的。

  據《禮記》記載的周代后妃制度是:“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位世婦、八十一御妻。”意思是,天子有六宮娘娘、三位夫人、九位嬪妃、二十七位世婦、八十一位妻子,加起來就有一百二十六個各種級別、各種名稱的老婆。有了這種所謂的后妃制度,天子們自然是樂在其中,並將這種不合理的東西一代代傳下去。就像謬誤的真理,傳到後來就從原來的“一百二十六”成了“三千”。在這“三千”多的美貌女子中,皇上召幸皇后和三位一品夫人自然都擁有絕對的優先權。九嬪以下伺候皇上時,都是由九個人共同陪伴皇帝就寢。一個男人和九個女人睡在一起,荒唐至極,難以設想。多少後宮女子,她們的青春、才華、美貌都成了統治者淫慾的犧牲品!

  “三禮”的關係

  《周禮》又稱《周官》,講官制和政治制度。《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禮記》則是一部秦漢以前儒家有關各種禮儀制度的論著選集,其中既有禮儀制度的記述,又有關於禮的理論及其倫理道德、學術思想的論述。

  “三禮”記錄、儲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其中,《周禮》偏重政治制度;《儀禮》偏重行為規範;而《禮記》則偏重對具體禮儀的解釋、論述。由這“三禮”所涉及的各種禮制的總和,也就是“禮”的全部內容。“三禮”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經典,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藍本和百科全書。

  《周禮》

  《周禮》又名《周官》,是三禮之首,漢世初出,因與《尚書·周官篇》相混,改為《周官經》。西漢末列為經而屬於禮,故有《周禮》之名。這部書蒐集了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減取捨彙編而成。《周禮》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漢時補以“考工記”,稱為“冬官考工記”。全書共分四十二卷。

  關於《周禮》的作者,眾說紛紜。基本上可分兩大類:

  第一類認為是周公旦所作,肯定此書的價值,稱之為“周公致太平之跡”、“太平經國之書”。但也有人認為雖為周公所作,但未曾付諸實行或區域性為後人添入。

  第二類認為非周公所作,認為是西漢晚期劉歆校書時,加以整理補充而偽造成書,或與王莽合作竄改,以致對此書的價值持否定態度。

  第三類認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劉歆竄改,而是出於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許多人。時間為西周初,晚至西漢之末。

  近代學者根據考古出土文物的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參考該書中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學術思想,基本上可以斷定為戰國時代的作品。《周禮》是記載古代設官分職的政典,共記載了王室大小官職377名,並詳列各官的職權。書中儲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漢的五刑、田制、樂舞等。還記載了人民對國家的義務,包括納稅、負擔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僅戰時要作戰,而且每年要進行四次軍事演習等。此外,還有農業、工藝、禮俗等方面的史料。有關《周禮》的著疏,主要有東漢鄭玄的《周禮注》,唐賈公彥的《周禮疏》,清孫詒讓的《周禮正義》等。

  《儀禮》

  《儀禮》,又稱《禮經》或《士禮》,是先秦五經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稱作“禮”。該書大致形成於春秋後期,有人認為是孔子編訂的。孔子確實將禮作為教學的實踐環節。

  《儀禮》一書的內容主要是冠、昏、喪、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禮的詳細儀式,闡述了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禮儀,提倡一種有等差的人倫禮儀,其中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體現“親親尊尊”原則的禮儀,以《儀禮·喪服》最為詳細明確,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制度與血緣關係,而且對後世社會組織、文化觀念有著重要影響。讀了可以明白封建貴族的繁文縟節,可以考見古代宮室、舟車、衣服、飲食等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宗教信仰、親族制度、政治組織和外交方式等。

  《儀禮》原有兩種版本,一種是漢高堂生所傳,一種是從孔宅壁中得來。東漢鄭玄合併兩種本子,就是現在所流傳的《儀禮》。《儀禮》據古文派經生說,是周公所作。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上古時期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但到了漢代,《儀禮》只剩了17篇,宋朝王應麟將這17篇分為四類,《特牲饋食禮》、《少年饋食禮》、《有司》三篇記祭祀鬼神,祈求福佑之禮,屬於吉禮;《喪服》、《士葬禮》、《既夕禮》、《士虞禮》四篇記喪葬之禮,屬於凶禮;《士相見禮》、《聘禮》、《覲禮》三篇記賓主相見之禮,屬於賓禮;《士官禮》、《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公食大夫禮》七篇記冠昏、賓射、燕饗之禮,屬於嘉禮。

  《禮記》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永珍,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