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創業故事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把自主創業當作就業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創業更是成為了一種謀生手段。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19歲背上行李離開山西陽泉到夢想中的北大讀書,23歲遠渡重洋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主攻計算機,31歲建立中國最大的搜尋引擎公司——百度網路技術有限公司,知識改變了命運!35歲的百度公司創始人、CEO李彥巨集坐在北京中關村的海泰大廈會議室,望著北京四環繁華地段,想起這些年的寒窗苦讀,感嘆不已。也許是成長的人生路上讀的書太多了,現在的他很少讀書了。"我認為上網比較好,書上的知識都比較過時,在網上什麼內容都可瀏覽。"

  然而,正是北大的資訊管理專業讓他深諳搜尋內涵,正是美國的計算機學業讓他掌握計算機工具,正是網際網路讓喜歡新事物的李彥巨集激動不已,原來還有個世界如此美妙。

  美國8年人生歷程,西方文明改變了李彥巨集的人生觀。李彥巨集親身感受了矽谷的騰起:他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公司高階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資訊系統設計者以及在國際知名網際網路企業-Infoseek資深工程師。他為道.瓊斯公司設計的實時金融系統,迄今仍被廣泛地應用於華爾街各大公司的網站,他最先建立了ESP技術,並將它成功的應用於Infoseek/GO.COM的搜尋引擎中。

  矽谷文化深深影響了他,矽谷的"完全投入模式"和從零開始,一切為了股票上市的風格,失敗是允許的……時過境遷,讀1999年李彥巨集專著的《矽谷商戰》一書仍讓人心潮澎湃。當時身在美國矽谷,每天看到商戰無數,李彥巨集問自己:再去加入這場商戰是不是已經太晚了?可是按照資訊經濟現在的發展速度,誰又能夠負得起不參戰的責任呢?

  他要參戰!在美國一批搜尋引擎公司已崛起,而他選擇了回國創業。他回憶這段人生抉擇時說,“我小時候有很強的不服輸心理,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事,我越是要做成。”1999年底,李彥巨集攜120萬美金的風險投資回國與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建立百度網路技術有限公司,並在短短6個月的時間內完成目前中國最大、最好的中文搜尋引擎的開發工作。“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經歷了陽泉-北京-矽谷--北京後,他才發現原來19歲時所學的北大資訊管理專業就註定他終身的追求在“搜尋”上。

  Jupiter研究公司高階分析師Matthew稱,搜尋是瞭解和影響使用者行為的一個最大的機會。李彥巨集打出口號:“活的搜尋 改變生活”。

  “搜尋是百度成功的所有祕密,”李彥巨集說:“這是網際網路使用者最常用的服務之一,越來越多地影響著網際網路產業,百度就是一個明證。”

  在矽谷的日子,讓李彥巨集感受最深刻的還是商戰氣氛。他經常翻看《華爾街日報》:微軟如何跳出來公然反叛IBM,又怎樣以軟體教父的身份對抗SUN、網景...一個個鮮活的商戰故事,讓李彥巨集感覺到:“原來技術本身並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真正決勝千里的因素。”

  他的合作伙伴談及對李彥巨集的最大印象時,不約而同都說了“睿智”二字。在3年多來的合作中,令合夥人徐勇意外驚喜的是,李不僅有技術背景還對商戰有敏銳的直覺和出色的判斷。20XX年5月從用友到百度擔任副總裁的朱巨集波對李評價也是:“雖然以前從事技術工作,但他的商業思維和市場眼光非常獨到,對搜尋產業方向的把握和商業競爭的規律和規則理解得非常到位。”也許這與李彥巨集在矽谷的耳濡目染有關,也許與在美國股市小試牛刀,關注股市起伏與公司戰略間的關係有關。李在炒股時,在純粹的美國股市環境中,從很多公司的業績、決策等分析到股票漲、跌的關聯,從中得到商業成敗的關鍵。

  創業與守業沒有哪家公司會一帆風順。在百度成立初期,有記者寫文章“八問百度”,其中很多問題針對其客戶資源和利潤增長點。現在看來,當初的一些擔心並非多餘,百度成立半年內狂掃國內入口網站,佔領了國內搜尋引擎80%的市場,但後來一些客戶投靠了GOOGLE,有的自立門戶自己開發搜尋,市場的競爭是殘酷的。李彥巨集總結百度風風雨雨4年中,面臨了兩次重大挑戰:一是創業初期,拿著120萬美金做公司,原計劃花6個月花光的錢公司做了一年計劃,所以堅持到9月等到第***融資。如果燒錢,就沒有今天的百度。第二次是當世界所有使用人氣質量定律的搜尋引擎公司要麼遭人收購,要麼推遲上市時,百度根據李彥巨集總結的搜尋引擎第三條--自信心定律推出競價排名。定律指出,搜尋結果的相關性排序,可進行競價拍賣。誰對自己的網站有信心,為這個排名付錢誰就排在前面。這樣開創了真正屬於網際網路的收費模式,使百度的目標群體瞄準數十萬的中小企業網站。

  李彥巨集找到了搜尋引擎的出路。面臨市場變化,見過無數矽谷商戰的李彥巨集也在變化中求發展。現在的百度,以搜尋網站和競價排名為主要的業務增長點,以國內數量巨大的中小企業為主要客戶。這與他和徐勇為拿到第一桶金,而向投資人遞交商業計劃書內所寫的做入口網站的生意大相徑庭。

  “管理者的決策是這樣形成的:聽大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決定,李彥巨集就做到了。” 朱巨集波這樣評價道。

  推出競價排名並實施“閃電計劃”對百度實行第二次技術升級後,2003年年中的財務報表的顯示李彥巨集的的賭注壓對了:據美國alexa統計,百度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獨立搜尋引擎,在中文搜尋引擎中更是遙遙領先,名列第一,近期排名上升趨勢十分明顯,再加上2000多個聯盟夥伴,通過競價排名,當6800萬中國網民通過搜尋引擎尋找各種資訊,80%以上的使用者會看到由百度提供的結果。 “今年百度的收入將是去年的四到五倍。”7月,在接受《福布斯》記者採訪時,一向謹慎的李彥巨集高興地向外界透露。

  有人評價百度的成功在於:目標明確,市場定位準確。而且頭腦冷靜,不跟風,不搶潮。用這句評語描述其創使人李彥巨集的性格特點也是非常適當的:他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麼,他一直堅信ASP商業模式必將獲得成功,他知道自己所專注的,而別人做不到同樣程度的就在搜尋領域;在網際網路高潮時,他能預言對於國內公司的燒錢做法,國外的投資人要吃虧,在網際網路低谷時他能鼓勵員工不要看到眼前利益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些……

  經歷惡風巨浪,李彥巨集承受了來自各方的壓力,讓足夠少的人知道風浪,掌舵百度一路乘風破浪。

  有人曾說:世界上多數優秀的程式設計師天生偏執狂,總會認為自己做的東西才是最完美的。李彥巨集不程式設計已有很多年了,這種性格特點在他作為公司最高管理層時並無體現。他說他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他知道自己不是正規化的職業經理人,他想學的東西還很多,他能側聽別人的想法,在公司內部會議主張大家自由交流,甚至為了討論“可以不給我面子。”

  這個公司的創業因子,帶有濃烈的矽谷文化,並在中國本土繼承和發揚。沒有嚴格的等極觀念,可以自由的發言。隨著公司的擴大這種文化還在延續。但一旦討論成為決策時,就要不折不扣執行。

  李彥巨集穩健的風格不是他的同齡人都能俱備的。於是百度又秉承了這種風格,在過去4年中,一步步從8個人發展到了150人;從拿到DFJ第一筆融資到現在傳聞摩根士丹利、高盛、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公司都在積極錄求百度海外上市的合作;從第一個客戶矽谷動力發展到現在的2萬客戶。

  海外歸來也在適應中國的環境。20XX年1月1日,李巨集彥面對5個員工宣佈了兩條公司制度:公司裡不許抽菸和帶寵物。共同的海外背景面對同樣的本土環境,李巨集彥和合作夥伴徐勇分別負責技術和銷售,4年來一直是密切合作與互補的關係,雖然有分歧,有爭吵,但遇到困難時大家同心協力一起扛過去。

  在浮躁的網際網路產業,李彥巨集以一種另類的平和心態,不急功近利,不隨波逐流,在專注經營搜尋領域中自己這“一畝三分地”。

  所有百度的華爾街投資人對百度公司的運作非常滿意,專注的技術發展,節儉的支出,仍取得了公司整體價值的提升的成績。

  李彥巨集帥氣的長相加上儒雅謙和的性格,容易給人親和感。然而內向的他卻不擅長與人交往,更像社會的觀察家。無論在公共社交圈還是平時的運動中,他更多時間沉默不語,在觀察著這個社會和這些人與事。

  他的生活是簡單的,每天花費時間最多的就是上網,在美國學習時開的是二手的本田,現在回國創業後仍是開本田車。因為家人在矽谷,他每3個月去一次美國用兩個星期時間與家人團聚。

  內秀的性格讓人以為他不會做秀。可是20XX年底的“百度激情夜” 李彥巨集的出場讓人有張朝陽的感覺:又一個做秀的CEO。百度市場總監畢勝對此評價:“Robin***李彥巨集英文名***放在哪裡哪裡亮。”

  李彥巨集的愛好比較廣泛,像打高樂夫、滑雪、游泳等,玩伴多數是在矽谷時認識的工程師朋友還有公司的同事,合作伙伴、大學同學等。

  像很多矽谷技術人員的理想一樣,李彥巨集的理想是希望靠技術改變世界。“希望自己做的事能改變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讓足夠多的人受益,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目標。無論當初做Infoseek還是現在做百度,我看到每天有上千萬的人在用自己的技術,大家從中受益了,我心裡就特別高興,覺得對社會做出了貢獻。而且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趨向合理,你對社會做出貢獻了,社會也會給予你同樣的回報。”

  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如果說創業者是為了賺錢和發財,這種心態通常使之抵禦風險的能力非常低。而創業者如果認準了要做事做出東西來的初衷,一旦做成,社會會給你同樣的回報,財富隨之而來。

  管理公司4年,李彥巨集經常會感覺自身還有許多地方需提升。“我畢竟不是一個受過正規訓練的職業經理人,現在要做職業經理人做的事情。有時候,遇到自己從來沒有見到的事情,都要靠學習甚至感覺來做事。”他希望如果有一天能夠找一個合適的CEO的時候,讓自己更輕鬆一些。他甚至想到了到時候退休,“退休以後周遊世界是我的生活理想。”其實,在高中時候的李彥巨集,個人興趣並不在理科,他對歷史和地理興趣更大。

  “有一定經濟基礎後我就一直想到處看看,然後在自家園子裡種些蔬菜、水果之類的東西。” 李彥巨集的眼光穿過記者,望著遠處,呈現滿眼的嚮往。

  那時候技術實力也不夠,花市場費用可能兩塊錢才能取得一塊錢的效果。現在技術成熟得到認可,那麼市場方面一塊錢取得兩塊錢的效果時,我們就會大力投入了。

  篇二

  他的身上深切地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優秀企業家為實現中國夢的不懈追求和頑強拼搏。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一個黨員企業家的創業故事,更多熱點創業專案參考歡迎訪問***chuangye.yjbys***。

  現任亨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的崔根良是蘇州吳江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評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非公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全國優秀企業家、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今年4月,崔根良又榮膺全國“時代楷模”稱號。

  崔根良所創辦的亨通集團擁有50家子公司、3家境內外上市公司,已成為中國光纖通訊、智慧電網領域規模最大的系統整合商和網路服務商,躋身全球光纖通訊前三強。崔根良完成了從艱苦創業到卓越創新的實踐,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從企業責任擔負到社會責任擔當的昇華

  黨員是一塊磚任黨搬

  20世紀80年代初,崔根良從部隊退伍後投身商海,在浙江承包了一家企業。正當他在異鄉蒸蒸日上之時,老家吳江七都鄉的黨委書記“三顧茅廬”邀請崔根良回鄉,擔任瀕臨倒閉的吳江七都絲織服裝廠廠長。浙江老闆勸他:這裡放著一年幾十萬不賺,回家去接管一個快倒閉的小廠,這太不划算了。崔根良說:“我是一名黨員,黨員就是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現在組織上讓我回去建設自己的家園,這是對我的信任和期盼,我怎麼能回絕呢?”返回家鄉,他一頭扎進絲織服裝廠裡,與員工們一起奮戰在生產第一線,24小時連軸轉。幾個月後絲織服裝廠就扭虧為盈,利潤60多萬元。

  初戰告捷,正當準備乘勝前進的時候,七都鄉黨委決定調崔根良到鎮上當時投資最大但虧損嚴重的乳膠手套廠當廠長……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再次扭轉乾坤。可是好景不長,國際政治經濟危機使全部依靠國外市場的乳膠手套廠經營陷入絕境,工廠倒閉,員工散夥,流水線停歇了。經過慎重思考後,崔根良決心創辦新興電纜光纜企業。經過常人難以想象的多年努力,至2003年,光纜產銷量居國內第二,並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崔根良在車間指導工作

  2010年8月7日,亨通自主創新研發的光纖預製棒終於成功面世。至此,亨通完全掌握了光纖、光棒的核心技術,奠定了中國在世界光通訊領域的地位和話語權。

  黨建在企業裡是生產力

  亨通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光電行業航母,蘇州市地標型企業。作為規模效益連年上升的大型企業集團掌門人,崔根良始終嚴格要求自己,懷揣著“兩顆心”,一顆忠於黨和祖國之心,一顆對社會大愛之心,履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使命與職責。

  在創辦企業的30多年中,他最為看重的是自己共產黨員身份。他的企業在當地第一個成立黨委、紀監委、黨校。有人問,“一個民營企業,只要依法經營、按章納稅,把經營做好了,何必搞黨建那套呢?”崔根良說:“黃沙、石子、水泥、鋼筋,沒有水,粘合不到一起,只有用水的力量,才能把它們變成堅固的混凝土。黨建在企業裡就像水,能夠增強凝聚力,黨建就是生產力!”

  鑑於企業不斷壯大,員工越來越多,很難了解到一線員工的生活、工作、思想狀況,崔根良首創了黨員幹部結對聯絡職工制度,要求從普通黨員到支部支委,從車間主任到集團高管,每人都要結對聯絡一定數量的員工,確保聯絡結對全覆蓋。多年來,亨通把黨的隊伍建設與崗位競聘制度雙向融合,推行人才雙向培養,目前公司管理層80%以上是黨員。

  為老區人民做事是應該

  從創辦企業的第一天起,崔根良就秉持這樣的信念:一名優秀的黨員企業家必須有大責任、大擔當,必須要擔負起對社會和對國家的責任。

  20多年來,崔根良始終奉行“真善不為人知”的理念,視慈善為回報社會的終身事業。2012年,亨通資助江西革命老區敬老院改造的“鶴軒安耆”專案正式啟動,先後用三年時間,改造了井岡山、興國、於都等革命老區25所敬老院,完善了現代生活設施,專案實施以來,受益老人達3000多人。有人問起“為何要資助江西敬老院”時,崔根良不假思索地回答,“革命老區,為新中國作出過巨大犧牲,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老區人民當年的奉獻付出。飲水思源,作為一名黨員,能為老區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還不是應該的?”

  崔根良獲榮譽

  2011年,崔根良捐資5000萬元成立了江蘇省首家由民政部直管的非公募慈善基金會——亨通慈善基金會,來幫助真正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迄今為止,用於公益慈善累計捐贈超4.8億元。崔根良也被授予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捐贈個人”、中國十大慈善家榮譽稱號。

  篇三

  現年38歲的仲興雙龍麵粉廠廠長吳立彬給人感覺是一個思路敏捷的人。正是因為他頭腦靈活,敢闖敢幹,使他成為仲興鄉創業能人。兩年來,依靠仲興鄉政府的支援和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個個困難,成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目前,佔地1200平方米的雙龍麵粉廠已擁有固定資產250萬元,工人23名,企業年產值350萬元,年獲利稅30萬元。

  1984年,吳立彬初中畢業。吳立彬不甘心成為一名農民,16歲的他便和村裡一些小青年南下去了廣東,在南方的幾年裡,他在建築工地打過工,在服裝廠打過工,最後在一家麵粉廠做了三年多時間,積累了一定的生產和管理經驗。1993年,在外地闖蕩的吳立彬回到了家鄉。他立志要用自己的雙手開啟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他拿出幾年來積攢的兩萬多元存款並向親友借了一萬元,創辦了仲興麵粉廠,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創業歷程。憑著過硬的產品質量和頑強拼搏,經過多年的打拼,積累了一定的資金,產品在當地有了一定的市場。吳立彬的思路並沒有停滯不前。隨著國家糧食市場價格的放開,麵粉加工行業競爭逐漸激烈。誰的裝置先進,產品質量過硬,誰就能佔領市場。吳立彬超前意識到這一點,決定重建標準廠房,引進先進生產技術,更新麵粉廠原有裝置,擴大生產規模。他積極圍繞市場抓調整,開拓市場壯規模,他先後三次到河南、山東等地考察專案。鄉政府對吳立彬的想法給予大力支援,多方幫助協調貸款,解決在資金、廠房佔地、辦證等方面遇到的問題。20xx年2月份,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破土動工,20xx年8月,全套生產裝置一次性安裝除錯成功,投資120萬元的日產25噸等級粉的雙龍麵粉廠正式掛牌成立。剛開始,生產問題經常出現,吳立彬和工人們一起,經常通宵不眠,使企業生產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走上正常化。當年投入,當年投產,當年見效。20xx年底,麵粉廠創產值280萬元,盈利15萬元。初戰告捷,吳立彬看到了希望。

  吳立彬意識到,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誠信不可或缺。因此,在生產中十分重視產品質量,收購的小麥嚴格把關,黴變的小麥堅決不用。吳立彬每年還為群眾免費儲存小麥50多噸。由於雙龍麵粉廠企業信譽好,麵粉質量標準高,生產的麵粉在當地及周邊縣市場相當走俏,工人通常加班加點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吳立彬有膽有識,新的麵粉廠生產後,他並未停止前進的腳步。經過科學論證考察,吳立彬決定把麵粉就地加工增值作為企業配套生產、拓寬市場領域的途徑。投資20萬元建成了精製掛麵生產線,可生產龍鬚掛麵、蛋清掛麵、綠豆掛麵等10多個品種。由於一開始就重視掛麵質量,產品投放市場後,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喜人局面。

  作為一名商人,吳立彬為自己樹立起了誠信的金字招牌。他的產品質優而且價廉,深受消費者喜愛,他本人被鄉政府評為優秀個體工商戶。

  從事經營多年來,吳立彬始終堅守著一個信念——“寧可自己少賺一點,國家的稅收一分也不能少。”多年如一日,他不僅自己堅持做到依法經營,而且經常向其他個體經營者宣傳黨和國家的稅收政策,時常教育、引導和告誡他們:“國家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我們依靠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富了起來,但決不能忘了國家。”

  興旺的背後往往會隱藏著衰退。當企業紅紅火火的時候,吳立彬不忘在思索一個沉重的問題:那就是如何使企業一直勇立市場的潮頭,永保興旺發達。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創新。辦法自己想,路要自己闖,眼光面向大市場。躊躇滿志的吳立彬目前正在積極調研市場資訊,描繪著企業發展藍圖。吳立彬準備20xx年底前爭取在麵粉加工、掛麵生產的基礎上,發展飼料加工和養殖業,採取公司加農戶的養殖模式,形成產業化規模經營,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利用麵粉加工的副產品配製加工飼料,養殖生豬,以生豬生產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養豬業,併為農戶提供仔豬、飼料、技術、銷售等***。

  吳立彬在創業中樹立誠信乃成功之本的信念,靠勤學實幹興業,靠求實創新發展,造就了今天的事業。超越自我,挑戰未來,使他成為一名年輕有為的創業路上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