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考古重大發現

  江西作為一個神奇的地方,考古重大發現真不少。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植矽石

  1962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萬年縣大源鄉仙人洞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專家組於1962年和1964年進行了兩次試掘,獲取了大量文化遺物,為研究早期仙人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美農業考古隊對仙人洞遺址及其附近的吊桶環遺址進行再度發掘,收穫了頗為豐碩的成果。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幾十年間數次發掘,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共出土石器1000餘件***片***、骨器500件、穿孔蚌器40件、原始陶片800餘塊、人骨標本30餘塊以及數以萬計的動物骨骼殘片,其中尤以早期的原始陶器和稻屬植矽石遺存最引人注目,可稱得上是兩項驚世發現。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出土的條紋陶,燒製年代在距今17000年左右,應是當今所知世界範圍內年代最早的陶器之一;出土的人工栽培稻植矽石,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它昭示著贛鄱地區是亞洲和世界稻作農業一個重要的發祥地。

  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的地層堆積,涵蓋了由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完整地層序列,它對於研究人類如何由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文化演進過程。因為意義重大,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考古發現被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也成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之豐城洪州窯遺址——

  江西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之一

  1974年,南昌縣文物工作者在本縣崗上鄉贛江岸邊的上湖村一帶發現了較多的青瓷器殘片,他們認為這裡是一處燒造青瓷的古窯址。1977年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與之隔江相對的豐城曲江羅湖地區發現了一處規模較大的古代窯址***洪州窯***。1979年9月至11月,江西省考古隊與豐城市考古人員對洪州窯遺址進行第一次試掘。此後幾十年間又進行3次考古調查發掘,總揭露面積568平方米,清理出龍窯7座,出土青瓷和窯具總計11983件。豐富的實物資料,終於證實豐城正是洪州窯遺址所在地,1993年,洪州窯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此外,遺址內還發現有隋代至唐代的依山坡以磚或磚坯砌築的龍窯遺蹟。大量出土的裝有多種青瓷產品的匣缽窯具可以證實,洪州窯匣缽裝燒工藝的使用早在東晉—南朝就開始。它的發現,表明豐城應是中國青瓷器的最早發源地之一。

  之新干商代大墓——

  3000年前江南青銅文明的活化石

  ***,在贛江之濱的新干縣大洋洲鄉,一個年輕農民揮鍬鏟沙,驚醒了沉睡3000多年的青銅王國。新干發現商代大墓的訊息不脛而走,經過考古人員的緊張挖掘,大墓真貌完整展現。

  新干商代大墓出土隨葬品特點是數量多、種類雜、鑄工精。共出土隨葬品1374件,其中青銅器475件、玉器754件、陶瓷器139件。青銅器中,禮器有圓鼎、方鼎、鬲、盤、壺等,樂器有鎛、鐃等,兵器有戈、矛、勾戟、匕首、短劍、拱形鏤空鋒刃器等,農業和手工工具有犁、耒、鏟、魚叉形器、裁製刀、鑿、手斧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52件禮樂重器,其數量之多、體形之巨、紋飾之美,不僅為江南地區所罕見,比之全國商代青銅鑄品也毫不遜色。玉器中,禮器有璧、琮、璜、環等,儀仗有戈、矛等,工具有鏟、扉稜片等,裝飾品有玦、鐲、項鍊、腰帶、串珠等,藝術品有水晶套環、玉羽人等。出土玉器幾乎囊括了中國上古玉器的所有類別,足見當年文明發展水平之高。

  新干商代大墓中出土的每件珍品,都是價值連城的藝術瑰寶。大墓的發現,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曾被誤視為“荒蠻之地”的贛江—鄱陽湖流域,早在3000多年前就存在著較為發達的青銅文明,有著一個與中原殷商王朝並存的地處江南的青銅王國。

  之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

  對破解中國白酒起源之謎有重要意義

  從南昌市驅車大約60公里,便可到達位於進賢縣李渡鎮的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它地處撫河東岸的贛撫平原腹地,現存面積約15000平方米,是2002年改建生產車間時偶然發現的。同年7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經過5個多月的發掘,一個完整齊全的釀酒遺址驚現在世人面前:元代的陶質地缸、酒窖、水井,以及明代的爐灶、晾堂、蒸餾設施、水溝、牆基。出土遺物共350餘件,其中70多件為陶瓷酒器。整個遺址呈凸字形,發掘面積約350平方米。這個遺址的發現,為我國元代已生產蒸餾酒的論斷提供了最具說服力的實物依據,證實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關於“燒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創其法”的記載,而且最低限度可把生產固態或半固態發酵蒸餾酒的時間推到元代,甚至更遠,對破解中國白酒起源之謎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李渡無形堂燒酒釀造古遺址發掘後,被評為2002年度中國文物考古十大發現之一。因為其意義尤為重大,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頒牌儀式還特地安排在南昌舉行。“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遺址最全、遺物最多、延續時間最長的古代燒酒作坊遺址,因為價值重大,它被稱為中國酒業難得的‘國寶’。”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說。

  之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

  “一坑多棺”葬俗全國罕見

  2007年,在靖安縣水口鄉李洲坳,幾名盜墓賊驚醒了埋藏2500多年的東周古墓。獲悉情況後相關部門立即介入,流失的文物全部追回。當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到達李洲坳,考古發掘由此正式拉開序幕。

  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考古工作人員有了驚人的發現,原來,這並不是一個單獨的大墓,而是由許多小棺組成的地下棺陣。原封土高約12米,分5層呈水平狀夯築,間隔有成片的石塊。封土正中下方為墓穴,墓口至底部深約4米。墓葬底部整齊排列著尺寸基本相當的大小棺木47具,其中有22具儲存較為完好的人骨遺骸。經過精密的測量和鑑定,能鑑別出性別的7具遺骸均屬女性,年齡在15至25歲之間。

  考古工作人員將屍骨與緊緊附著在上面的織物進行剝離,完整取出了織物。其中一塊188㎝×150㎝的方孔紗是中國紡織品文物出土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整幅拼縫絲織物。還有一塊由硃砂礦物顏料染線織造花紋的織錦,織物經線密度每釐米達到240根。“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一件只有48克重的素紗禪衣,當時轟動考古界。但它的經線密度才達到100多根,李洲坳東周古墓出土的織物經線密度大大超過了它,達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高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李洲坳東周墓葬是我國發現的迄今為止時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墓葬,墓葬形制奇特,在中國考古史上屬首次發現。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絲織品文物,尤其是採用硃砂礦物質原料染色的織錦服飾,可以改寫中國紡織織造歷史和文化史。從墓葬出土文物分析,該墓葬所代表的是一支具有深厚越文化因素,又受到某些楚文化風格影響的青銅文化,它也反映了春秋時期,在贛西北地區可能存在過一支具有高度青銅文明成果的大型政治集團。

  除了上述遺蹟,江西考古史上還有許多重大發現,如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是國內發現時代最早、延續生產時間最長、遺蹟最多最全的造紙遺址;景德鎮明清御窯,入選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瑞昌銅嶺銅礦採冶遺址,揭示了中國青銅文化的獨立起源;吳城商代遺址,南方青銅文明的聖殿;龍虎山崖墓群,懸棺之謎引起世界關注;德安南宋周氏墓,堪稱光鮮亮麗的絲綢寶庫;南昌明寧獻王朱權墓,有“江南地下宮殿”之譽……一個個重大考古發現,再現了贛鄱大地厚重的文化,也讓世人領略了江西古代文明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