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龐統之死

  公元214年,龐統去世。那麼龐統是怎麼死的呢?龐統之死又有什麼疑問?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龐統怎麼死的

  那一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龐統同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尖謀士,並稱為一“龍”一“鳳”。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憐這個有“安天下”大才的聰明人,死的太早了。算算,龐統在《三國演義》中就出現了三次,能讓人記得的也就是連環記了。

  還是水鏡先生說得對啊,“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得一人就可以了,得兩個是不行的。而劉備得兩個,所以是不行的,所以就必須死掉一個,孔明不能死,那麼,就只有讓士元死了。

  可這死卻讓人覺得那麼的不情願,似乎有很多的機會可以不死,但為什麼最終還是死了?難道真的如孔明說的,吾前者算今年罡星在西方,不利於軍師?或是應了劉備的夢境,“此行莫非不佳”?還是地名落鳳坡起了作用?

  要我說都不是,龐統的死是必然的。回過頭來看,為什麼水鏡先生只說得一人可安天下,這樣有才能的人難道不是越多越好嗎?當然不是!易中天先生曾經分析過為什麼諸葛亮會選擇劉備,除了在劉備這裡發展空間大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劉備沒有人給他出謀劃策!諸葛亮去了是去吃獨食的。表面上看,諸葛亮到劉備那裡之後就一直在給劉備招賢納士,但實際上他招來的都只是平庸之輩,沒有人能撼動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確切的說也沒有人敢撼動他的地位。然而,這種平衡隨著龐統的到來被打破。

  龐統要與諸葛亮一決高低。所以,龐統跟隨劉備去了西川。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立功把諸葛亮比下去***引《三國演義》: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就是這句話害了他自己的性命。

  其實從龐統笑諸葛亮來弔孝是為了欺負江東無人起,就註定了他以後的結局。雖然之後龐統來到劉備帳下,但是他的到來使諸葛亮的獨必須分出一半。如果真的這樣一直延續下去,那麼,諸葛亮的命運就不知會怎麼樣了。不過,諸葛亮佔有一個先到一步的優勢,所以,取西川的功勞就給士元吧。

  真的給龐統了嗎?未必。龐統為立功以確立自己的位置,就難免會急功近利,這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中,故兒特意寫信給劉備,阻止其出兵,使得龐統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殊不知,孔明阻的不是主公進西川,而是你自己進西川從而分走的那杯羹啊。

  於是,在落鳳坡旁,龐統死於張任的箭下。孔明依然痛哭,可這哭是真的麼?怕只有他自己知道。龐統啥活沒幹就死了,就只有孔明上場了,定計捉張任!由此,孔明在劉備集團的地位再無人可動搖。

  諸葛亮是聰明的,只是可惜了龐統。

  龐統——隕落的王佐之才

  龐統***179-214***,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人。三國時期,劉備的重要謀士,才智與諸葛亮齊名,官拜軍師中郎將。在進圍雒縣時,統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所中而亡,時年三十六歲,英年早逝。劉備悲痛萬分,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親自為其挑選墓地,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現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城西的鹿頭山白馬關處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龐統祠墓。

  龐統的才華、計策、謀略智慧皆符合一個才幹人的思維,可以說是當世才華人物的一個真實縮影。他有著多數才華橫溢的人的傲氣、剛正、豁達。足智多謀、巧言善道“鳳雛”龐統的才華最為璀璨,但命運最為多舛。龐統的性格是孤傲、清高,不入俗流。

  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當時人評價他的經典言語是:“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臧否人物,自謂曰“論帝王之祕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龐統傳》***。劉備領荊州牧,龐統來投,但未得重用,不過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其後經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恐怕才是其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龐統這位三國時期最為璀璨的人物是怎麼死的呢?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