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故事五則

  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2] 。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 ,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鍾會,為其誣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三十九歲。

  今天小編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
 

  狂放任性

  嵇康曠達狂放,自由懶散,“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養,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喪父,故而經常放縱自己,“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莊之後,“重增其放,使榮進之心日頹”。在懶散與自由裡孕育著嵇康的狂放和曠達。

  嵇康年輕時傲世,對禮法之士不屑一顧。向秀曾敘述其與嵇康的友誼:“餘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鍾會陷害嵇康時,給其安上的一個罪名就是“言論放蕩,非毀典謨”。
 

  鄙視權貴

  鍾會身出名門,是鍾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氣”,年少得志,十九歲入仕,為祕書郎,三年後又升為尚書郎,二十九歲時就已進封為關內侯。但是嵇康拒絕與其交往。但鍾會對年長其兩歲的嵇康,卻敬佩有加。《世說新語》記載:鍾會撰寫完《四本論》時,想求嵇康一見,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於戶外遙擲,便回怠走”。顯赫後的鐘會再次造訪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繼續在家門口的大樹下“鍛鐵”,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鍾會覺得無趣,於是悻悻地離開。嵇康在這個時候終於說話,他問鍾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鍾會對此記恨在心。

  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治鬥爭中傾向曹氏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
 


 

  隱於竹林

  嵇康回歸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誼。《文士傳》裡說嵇康“性絕巧,能鍛鐵”。嵇康愛好打鐵,鐵鋪子在後園一棵枝葉茂密的柳樹下,他引來山泉,繞著柳樹築了一個小小的游泳池,打鐵累了,就跳進池子裡泡一會兒。見到的人不是讚歎他“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就是誇他“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晉書·嵇康傳》寫道:“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於大樹之下,以自贍給。”他在以打鐵來表示自己的“遠邁不群”和藐視世俗,這是其的精神特質的體現。
 

  仗義執言

  本來呂巽、呂安兩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這兩兄弟突然間鬧出了一場震驚遠近的大官司。呂巽見弟媳徐氏貌美,乘呂安不在,指使其妻用酒把弟媳灌醉,將其***。事發後,呂安欲訴之於官。呂巽急忙請嵇康從中調停。嵇康因與二人的關係非同一般,遂應呂巽之請,出面調停,把這件事情按了下來。可是,事後呂巽卻倒打一耙,惡人先告狀,說呂安不孝順,竟然敢撾母親之面。有口難辯的呂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貴的朋友嵇康。嵇康拍案而起。嵇康寫下了《與呂長悌絕交書》,痛罵呂巽一頓。他想通過絕交來表白自身的好惡,他也想通過絕交來論證朋友的含義。呂安入獄後,為了說明真相,自然要涉及嵇康調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投入監獄。
 

  嵇紹不孤

  嵇康臨死前,將自己的兒女託付給了山濤,並且對自己的兒子說:“山公尚在,汝不孤矣。”***一說“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死後,山濤對待嵇康的兒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山濤沒有辜負嵇康的重託,一直把嵇康的兒子養大成才。這就是成語“嵇紹不孤”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