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是個怎樣的人
子夏是一位具有獨創性因而頗具有異端傾向的思想家,還是著名的“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歲,孔子去世後,弟子們雲散,子夏到了河西,繼承老師的衣缽,繼續講學。子夏雖然不能像孔子那樣成為聖人,然而,他在教學育人上的成就,絲毫不亞於孔子。
子夏在魏國,受到魏文侯的禮遇,被尊為大師級別人物,子夏的弟子都是魏國的棟樑,田子方、段幹木、吳起,這些魏國的文臣武將,都拜子夏為師,尤其是吳起,是戰國初期最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走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變富強,其才華和成就,在當時無人可比。
對於儒家而言,子夏似乎有點離經叛道,跟其老師孔子不同,他不太關心復興周禮,而是關注現實政治和法治,因此有人把子夏列入法家人物。子夏對於讀書的目的性,也是很明確的,著名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就是他說的。
子夏有時候也不怎麼給孔子面子,孔子和他在一起的時候,往往覺得不太開心,為什麼?因為子夏為人直率,說話沒有遮攔,在老師面前也如此。
子夏之晉的故事
三豕涉河就是出自子夏之晉的,據說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夏在訪問晉國的路上,經過魏國的時候,就聽到有人在讀史書,子夏聽出此人唸錯一個字就上前糾正,那人回到國內一查,果然是自己讀錯了。
這也成為一個典故,子夏在聽到有人誤會了史書中的意思,為什麼晉國會有三隻小豬過河呢,心中不解的子夏努力回想,知道了是念課文的人的錯誤,他上前指出錯誤,告訴這個唸書的人,不是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這人回去一查,發現果然是自己錯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誤呢,我們說晉師己亥涉河,是晉國在己亥年過的河,因為己亥和三豕的寫法很想,所以唸書的人才鬧了笑話,後來人們也用這個典故,來笑話那些在寫文章中出錯別字,而且錯誤很離譜的人。
其實要是我們熟悉古代文字就不難理解,當時人們會念錯了,在甲骨文中,因為是寫在獸骨上的,所以有時候,一豎很可能就因為寫的太開,而被歸到旁邊的子上去了,這三和己應該就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故。
那麼豕和亥字就相對複雜了,小篆裡寫的豕和金文裡的亥,兩者看起來就十分相似,這也可以解釋十二生肖的豬為什麼和亥配了。
所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子夏的學識很高,對於歷史對於文字都有一定的研究,這也是他敢於隻身前往各大國,勸君王推行仁政的重要表現,試想要是自己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一定的道德修養,在面對君王的時候,如何做到以禮服人。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的故事
孔子的學生子夏在魯國當官,有一次他來拜見老師,剛好有很多問題想要想老師請教,孔子告訴他,做事要不拘小節,成大事的人尤其忌諱這一點,不要只抓住眼前的小利益,要目光長遠,只圖小利,反而最後達不成目標。
子夏在政治上有不懂的地方,來請教孔子,孔子說我們這些為君王服務的人啊,要做到比君王看的還要長遠,我們這種人,有兩個毛病千萬不能犯,一個是急躁,遇事的處理方式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說統治者分配來的任務,我越快完成就越能得到賞識,如果不是考慮再三,我勸你不要輕易開展。
我們說欲速則不達,這道理都懂,但真正應對其問題來又把它拋在腦後,這樣是不行的。你為統治者出謀劃策的時候,還要記得將目光放長遠些,要是能考慮到君王考慮不到的,就是你的本事了,我們都知道,歷朝歷代中,志存高遠的人往往能成就一番大業,而他們收穫的或許是比自己之前付出的多了好幾倍。
但是那些目光短淺的人呢,最終得到的不過是他們眼前的東西,這種沒有未來的做法,子夏可千萬不要去考慮,如果因小失大,那才是真的不值得啊,我知道子夏你有時會被時局迷惑,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判斷,但是這不怪你,每個人都會犯錯,人們也常常在迷惘。
所以我特意提醒你,做臣子的要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為謀求國家長遠的利益而奮鬥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