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的死因是什麼

  資料記載,1945年8月29日晚郁達夫神祕的失蹤。9月17日,聯軍當局證實郁達夫已遭日本憲兵的殘忍殺害。關於郁達夫之死有很多疑點,至今仍被世人猜測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郁達夫的死因,希望對你有幫助。

  郁達夫的死因

  一說是,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所殺害。這幾位日本憲兵無惡不作,他們奉命將郁達夫***之後,擔心郁達夫會向上級反映他們醜陋的行徑,於是便將郁達夫殺死。關於郁達夫之死還有一說是,郁達夫可能被印尼獨立軍所殺害。日軍投降後,很多印尼共產黨人開始大規模地抓捕日軍。由於郁達夫曾經擔任過日本軍的翻譯,所以他們誤認為郁達夫和日軍有著密切的聯絡。29日晚上時,郁達夫可能被印尼人叫了出去,隨即便遭到了殺害。關於郁達夫之死還有一說是,郁達夫因身份比較特殊,華僑朋友為了保障郁達夫的生命安全,便將他祕密的轉移。當時社會形勢比較複雜,郁達夫在轉移途中可能出現了意外。

  比較流行的一個說法是,聯軍當局從日本戰犯處得知郁達夫於1945年9月17日遭到了日本憲兵的槍殺。而與郁達夫一同遭到槍殺的還有幾名歐洲人,他們將郁達夫等人殺害後,將屍骨埋于丹戎革岱。後來,有研究者翻閱棉蘭法庭關於日本人的口供,但是都沒有找到有關郁達夫的絲毫線索,翻遍整個東南亞也未找到郁達夫等人的骨骸。所以關於郁達夫之死的這一說法,也沒有得到證實。

  郁達夫小說的特點

  郁達夫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他很多的文學作品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故都的秋》。郁達夫小說創作共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

  郁達夫小說呈現強烈的士大夫情節,面對社會時態,郁達夫敢於吶喊出自己的心聲。除此之外,郁達夫小說大多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敘傳記的方式,講訴了自己的所見所觀所感,代表小說作品有《遲桂花》。在《遲桂花》中郁達夫運用了大量內心獨白來講述故事,讓讀者感受到了郁達夫的情緒、思想、性格等各個方面。在世事的壓抑下,郁達夫以自己為例,向讀者展示了生活在舊社會壓迫之下新青年們苦悶和困頓的內心。郁達夫小說的特點還有一點就是,對性慾進行了大量的描寫。小說作品中的性慾色彩,通常被看做是具有抨擊封建禮教的精神。

  比如郁達夫早期小說作品《沉淪》以一位性苦悶的留學生為主角,通過講訴男主人公在受到精神和生理雙重壓迫下,內心極度苦悶之情。雖然郁達夫在《沉淪》一書中,運用了大量露骨的詞彙來描述男主人公的性愛歷程。但是,和一般追求感官刺激的書籍不同的是,郁達夫借男主人公表現出社會的黑暗,以及中國正遭遇侵略的悲慘命運。郁達夫旨在通過此書喚起青年朋友參與愛國救亡運動的決心。

  郁達夫散文特點

  有人曾對郁達夫散文作出如此評價:“達夫的散文,如行雲流水,時映霞蔚。”曾經學過郁達夫散文代表作《故都的秋》,整篇文章流露出的傷感悲秋之情,讓人不禁感嘆韶華易逝,萬事驟變的滄桑感。從《故都的秋》便可分析出郁達夫散文特點,以加深讀者對郁達夫散文的認知。

  首先,郁達夫的散文非常講究詞語的選用和修飾,從言詞表達出文章所表達的感情色彩。比如在《故都的秋》這篇文章中,全文大約1500度字,但郁達夫用了42個“秋”字展現了故都秋天蕭瑟、悲涼之景,全文透過“秋”字,讓讀者感受到了郁達夫消極的人生狀態。在《《閩遊滴瀝之二》中,郁達夫用“綠”、“曲”和“靜”三字,描寫了閩江秀麗、壯闊的景象,進而將閩江無與倫比的美麗展示給了讀者。

  除此之外,郁達夫散文特點還有善用落錯等手段,使文章產生一種和諧流暢的節奏感。在《浙東景物記略仙霞記險》一文中,郁達夫用長短句相錯的形式,使文章產生舒緩而又跌宕的節奏。當讀到這篇文章時,不自然地會被文章的美感所吸引,讓讀者切實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之處。郁達夫散文特點還具有憂鬱感傷的情感基調,其中主要體現在頹廢和憎恨上。在郁達夫看來,生活充滿了無味和死板,自己生活在亂世之中,根本既然無法實現偉大地抱負,那麼就乾脆自我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