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的死因是什麼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趙氏,名蕩,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記》***。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為戰國時期秦國國君。那麼?

  秦武王的死因

  秦武王為秦惠王之子,因其身高體壯,勇力超人,重武好戰,所以常以鬥力為樂,凡勇力過人者,他都提拔為將,置於身邊。《東周列國志》曾經描述秦武王身邊的一員大將名叫孟賁,如以力聞,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虎狼,發怒吐氣,聲響動天。所以孟賁深得秦武王青睞。所以天下勇士紛紛投其靡下,其中就包括烏獲和任鄙兩員大將。

  其實早在秦惠王的時候,他就有意以韓國軍事重地,周都洛陽的門戶——宜陽為跳板,控制東西二週和周天子,以據有九鼎為象徵,挾天子而令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業。由於當時秦惠文王為鞏固後方而集中兵力滅蜀,暫把此事擱置一旁。秦武王即位後,已經滅蜀,後方鞏固,國力正盛,秦武王欲對外征伐,自然想起了秦惠王的前言。只不過當時秦惠王身邊的右丞相樗裡疾、左丞相甘茂都對直接進攻中原頗有擔心,生怕倘若魏、趙二國出兵解救宜陽,秦軍必定孤軍一支,必敗無疑。後甘茂心生一計,假冒出使魏國,以共享伐韓之利相引誘,與魏王建立了秦魏共伐韓國的聯盟,後又怕秦武王中途聽信樗裡疾讒言,與其建立書面協議,當自己率軍5萬攻打宜陽未果時,樗裡疾果然建議立刻班師回朝,當秦武王看到甘茂快馬送來的自己當初簽訂的協議時,立即又派兵5萬,攻陷宜陽,直達洛陽,這才是秦武王舉鼎喪命故事的前序。

  於是,秦武王親率任鄙、孟賁兩人大搖大擺得走進了周都洛陽。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河南洛陽曾經是多個朝代的定居所在地,只不過每個朝代名字均不相同,而鄒鄒查閱明張岱所著《夜航船》得知,在周代的洛陽是被稱呼為雒***luò***邑,而非李傲《睜眼看秦皇》一書中的雒城。據《華陽國志·蜀志》載:“初平中***公元190年至193年間***,益州牧劉焉自綿竹移雒城縣城,築闕門。”而《三國志·龐統傳》中也有記載“進圍雒縣,統率眾攻戰,為流矢所中”。所以這裡的雒城是位於四川省廣漢市雒城鎮轄區內境內的一處遺址,而非洛陽的雒邑,一南一北,竟然被李傲的無知說成是一個地方。我們接著往下說。

  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廟,往觀九鼎。只見九個寶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內。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鑄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荊、樑、雍、豫、徐、青、揚、兗、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貢賦之數。於是,秦武王就問孟賁是否可以將其搬動,而孟賁更是一介武夫,於是緊束腰帶,挽起雙袖,手抓兩個鼎耳,大喝一聲“起!”,只見鼎離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秦武王也不敢示弱,卸下錦袍王帶,束緊腰帶,大踏步上前,深吸一口氣,使出乎生力氣,喝聲:“起!”。鼎被舉起半尺,武王接著移動左腳,不料右腳獨力難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我們稍等一下,在這個時候要好好的說道說道。李傲在自己的《睜眼看秦皇》一書中下面是這麼說的:鼎墜於地,正好壓在右腿上,一聲脆響,脛骨寸斷。秦武王大叫一聲,頓時氣絕……而河南省博物館中紀錄此事是這麼說的: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腳上,武王慘叫一聲,倒在地上。眾人慌忙上前,把鼎搬開,只見武王右腳足骨被壓碎,鮮血流了一灘。等到太醫趕來,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語;“心願已了,雖死無恨。”入夜,武王氣絕而薨……為準確得知究竟哪個更為正確,鄒鄒查閱了《史記秦本紀》,裡面是這麼記載的:秦武王抓住一隻龍紋赤鼎猛地舉起,殊不知此鼎重量過大,終因力氣不支,累得雙目出血;力盡鼎落,又砸斷了臏骨。結果秦武王不治而死。

  首先從醫學上的角度分析而言,李傲所說的“脛骨”與《史記》中記載的“臏骨”完全是兩個概念。脛骨,小腿內側的長骨,上端和下端膨大,中部的橫斷為三角形。臏骨,同“髕骨”,膝蓋部的一塊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也叫膝蓋骨。雖然相鄰很近,但完全隸屬於不同兩個部位***具體見下圖***,所以鼎砸到位置不同反應自己也不同,就像李傲所說砸到脛骨斷裂竟然當場斃命,有些言過其時,也不為準確,不過相比河南省博士館的“直接砸到右腳上”還要準確幾分。所以,秦武王並非當場斃命,而是醫治後不治而亡。

  秦武王舉鼎絕臏

  秦武王生性粗直,威猛雄壯,好與勇士角力為戲。大力士烏獲、任鄙皆為其重用。齊人孟賁,是著名的力士,曾在野外見黃、黑兩牛相鬥,孟賁從中以手分之,黃牛伏地,黑牛猶觸鬥不止。孟賁大怒,左手按黑牛之頭,右手拔其角,角出牛死。孟賁聞秦武王招致天下勇力之士,來到秦國,秦武王素聞其勇,拜為大將,與烏獲、任鄙一同受到寵信。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國攻佔韓國重鎮宜陽。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賁一班勇士到宜陽巡視,然後直入洛陽,以窺周室。

  周赧王遣使郊迎,使者向秦武王致天子問候之意,並聲稱天子在王城將備盛禮迎接秦武王。秦武王謝辭使者,不敢與周王相見。他知道九鼎在太廟之中,遂往觀看。入太廟,見九個寶鼎一字排列,甚為壯觀。那九鼎是大禹收取九州的貢金,各鑄成一鼎,載其本州山川人物及貢賦田土之數,足耳俱有龍紋,又稱“九龍神鼎”。夏傳於商,商傳於周,遷之於洛邑。遷時,用卒徒牽挽,牛車負載,不知重量幾何。

  秦武王圍著九鼎觀覽一番,讚歎不已。九鼎名稱各不同,鼎腹有荊、樑、雍、豫、徐、揚、青、兗、冀***即古九州名***九字相別。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嘆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守鼎的官吏說:“此武王定鼎於此,未曾移動,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秦武王回頭問任鄙、孟賁道:“你們二位,能否舉起此鼎?”任鄙推辭說:“我只有百鈞之力,此鼎重千鈞,無法舉起。”孟賁笑道:“我試試。”於是用兩根粗繩系在鼎耳之上,伸開雙臂,套入繩索之中,狠狠喝道:“起!”那鼎離地半尺,重重砸在地上。由於用力過猛,眼珠迸出,眼眶流血。秦武王笑道:“雖然勉強舉起,也太費力了。你既然能舉動,難道寡人舉不動?”任鄙進諫道:“大王萬乘之軀,不可輕試!”秦武王不聽,卸下錦袍玉帶,束縛腰身,更用大帶扎縛其袖。任鄙拉著他的袖子苦苦勸諫,秦武王大怒道:“你自己不能舉,難道妒忌寡人之力嗎?”任鄙見秦武王發怒,不敢再諫。秦武王大踏步向前,亦將兩臂套入繩索中,想道:“孟賁勉強舉起,我偏要舉起再行走幾步。”於是盡平生之力,屏一口氣,喝聲:“起!”那鼎亦離地半尺。正要邁步,不覺力盡失手,鼎墜於地,正壓在武王右足上,喀嚓一聲,將脛骨壓斷。眾人急忙把他扶歸公館,秦武王疼痛難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氣絕而亡。秦武王即位時曾言:“得遊鞏、洛,生死無恨。”今日果然死於洛陽。周赧王聞變大驚,急備美棺,親往視殮,哭吊盡禮。秦人奉喪以歸。秦武王無子,迎其異母弟稷嗣位,是為秦昭襄王。

  扁鵲見武王

  醫生扁鵲去見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了扁鵲,扁鵲建議及早醫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異議:“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會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扁鵲聽了很生氣,把治病的砭石一丟,說:“君王同懂醫術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醫道的人一道討論,干擾治療,就憑這,可以瞭解到秦國的內政,如此下去,君王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