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把握語文課標新理念構架朗讀教學新思路

  【論文摘要】朗讀,是小學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學形式,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閱讀教學的首要要求。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為目的,要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作為手段,它是促進學生細讀文字、深入理解、體驗情感、揣摩語言、強化語感的有效策略。朗讀教學務必轉變觀念,從應試教學中轉變過來,牢牢把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於朗讀教學的新理念,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朗讀教學,從語音、語調、語氣等方面綜合指導學生閱讀文字。本文擬從“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三個方面訓練學生朗讀文字,提高小學生朗讀文字的能力。

  【論文關鍵詞】朗讀教學;新課標;新思路;新舉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於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但是,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主要存在“四多兩少” 的問題:空洞繁瑣的分析多、不必要的提問多、作用不大的板書多、矯情做作的腔調多、學生潛心讀書時間少、有感情地自然朗讀少。從而學生朗讀不自然,朗讀腔調矯情做作,在朗讀中沒有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朗讀能力不高,逐漸對書面語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靈活運用書面語言來表情達意,導致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都有不少困難。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筆者認為:要做到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將朗讀訓練貫穿於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學習用恰當的語音語調語氣朗讀,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讓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全面提高其語文素養。?

  1. 學前讀

  學前讀。指初讀課文,表層性朗讀。講課前,先讓學生默讀,由學生不出聲地自由朗讀,多讀幾遍,克服那種不給充分時間,只是浮光掠影地讀上一、二遍的現象。這一環節應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讀懂”。
  為了達到訓練目的,必須強化預習的功能,強化初讀,變集體讀書為人人蔘與的讀書活動,使每個學生做到三讀:一要讀得正確,結合查字典,清掃閱讀障礙;二要讀得通順,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要讀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於心。在整個訓練過程中,教師只起指導作用,不對課文內容串講、串問,只作適當的背景介紹及個別難於理解的詞句點撥,以增加學生多練的機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勵學生強烈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四會:一會利用工具書讀懂詞句、讀懂課文;二會圍繞課後問題邊讀邊想,自己解決問題;三會動筆在讀過的課文上圈、點、批、注;四會自己提出疑問,參與討論。在朗讀的訓練中,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在思考問題中,提升思維品質;在討論質疑中,發展語言。
  2. 學中讀

  學中讀。即在第一環節“讀懂”後的第二環節“讀懂”。要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怎樣表情達意的。要徹底摒棄傳統的情節分析法,以語言文字訓練為切***,使學生在獲得對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領悟閱讀或寫作的各項基本功,真正做到“從語言表達上理解內容,從寫作方法上指導閱讀,從語言運用上掌握語言”。
  其訓練過程要注意三點:一要緊扣重點,不面面俱到。二要根據教材確定重點訓練專案的前提下,適當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訓練,引導學生自己去品嚐、琢磨。三要建立整體性觀念,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課文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高度統一,必須從整篇課文著眼,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遣詞造句、佈局謀篇,切忌東一榔頭西一棒,孤立進行詞、句、段的訓練。引導學生在詞句段篇的聯絡中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弄清楚整體與部分的關係,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絡,獲得對全文更透徹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語言表達形式。?

3. 學後讀

  學後讀。指理解後讀,做到熟讀。無論學什麼,都要有個練習過程,熟讀才能生巧。朗讀訓練要從技巧與形式上給予指導:形式上如個人讀、小組讀等,技巧上如語調的高低和停連的處理等。讓學生或吟誦、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動學生的心絃。
  結合多媒體課堂教學,進行配樂朗讀,利用電教媒體播放與課文意境相吻合的音樂,在樂聲中聲情並茂地朗讀文字。堅持每日5~10分鐘的聽說訓練,時間可安排在朝會或課前,讓學生輪流上臺,交流課餘時間閱讀中攝取的語言材料,讓大家或說一新聞,或曉一趣事,或背一古詩,或得一好詞佳句,或明一道理,學生從課外朗讀中得到源頭活水,變枯燥的朗讀為有趣的樂事。通過朗讀教學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感情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和記憶能力,開發學生智力因素。同時,在朗讀教學中,要滲透思想教育,多朗讀文質兼美的文章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薰陶,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評價的總要求。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語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評價“有感情地朗讀”,要以對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為基礎,要防止矯情做作。由此,朗讀訓練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撐,比如內部技巧的“情景再現、邏輯層次、感情基調”,外部技巧的“重音、停連、語氣、節奏”。有的老師只會一味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但究竟怎樣讀出感情、並且是恰如其分的感情,就缺少具體的指導。不少小學教師在朗讀教學中養成了學生“誇張的、大起大落、拿腔捏調”的習慣,這種矯情做作的朗誦腔,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加以矯正和克服。總之,小學朗讀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在教育中逐步提高朗讀能力,它不只表現在對語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能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能夠閱讀並理解適合自己閱讀的讀物,豐富其精神世界。
  【結束語】把握語文課標新理念,強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教學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重在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積累,發展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加強“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這不僅使其具有程式簡潔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主體觀在這樣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確立,訓練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培育學生感性力量和理效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