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讀誦道德經心得

  國學經典道德經是一部言僅5000字的中國古代哲學鉅著,它雖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時今,提倡國學教育,在各級學校和社會上普遍引起重視,並出現了學國學的熱潮。還通過世界各地設立的孔子學院,傳揚國外。國學,原本指國家設立的學府,如太學、國子監等。後來演變成一門學問,稱國學。近代稱古代的文學藝術為國學。國學以儒家思想和哲學貫穿並主導中國文化,先秦諸子、道家、釋家處從屬地位。國學是炎黃兒女的魂魄,華夏文明的根基。中華五千年文明傳承史,大浪淘沙留給中華民族的瑰寶,世代傳承,燦爛至今。

  在華夏文明浩如煙海的古籍中,在國外被最廣泛翻譯和閱讀的一本國學經典,要數老子的《道德經》了。在德國華裔家庭幾乎都有一本《道德經》;在日本《道德經》是企業管理者的案頭藏書;在美國一家出版公司以13萬美元購買了僅有5000字的《道德經》英文版權。可見《道德經》魅力之大,影響之廣。

  魯迅說:“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史載孔子曾問學於老子,可見老子當時地位的顯赫於影響。《道德經》如同甘泉,一朝掬飲,終生受用。

  老子***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70年?***,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dān***。中國春秋時代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始祖,楚國苦縣人。相傳老子降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和鬍子,因此稱其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經》一書。《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原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不分章節。後來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分81章。《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哲學著作,修身處世的古老《東方經典》。《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揭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德經》道出修身與處事方略。《道經》和《德經》涵蓋了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內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萬物,成為哲學智慧的寶著。倡導自然無為聽天由命,要求人們無慾、少智、守柔、退讓,以為主旨。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無,只有無才稱得上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第二章***,是說聖人用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發號施令的德化教育。主張“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物,使民不為盜。”***第三章***不崇尚賢能之人,使民眾不爭名奪利;不看重珍稀寶物,使民眾不去做盜賊。“絕聖去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第十九章***。杜絕所謂聖明,擯棄不利於民眾的智慧;民眾才能獲得百倍利益。杜絕所謂的仁慈拋棄所謂的道義,民眾才能回覆子孝親慈。莊子更主張君主應該無慾、無為、淵靜。“無慾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莊子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主張“無為”即不作為;莊子主張人的心靈不被外物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讓人們拋棄功名利祿。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是有很深影響的。漢代初的黃老之學以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適應了秦末***後民心思定的形勢,強調清靜無為,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民眾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不予干涉或少干涉,以***民心,發展社會生產。可見無為而治的思想在當時起到了積極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統治者,也都曾用無為而治的思想調和處理當時的社會矛盾,並有所收效。魏晉玄學家通過宣傳無為而治,引導人們消極、遁世、清淡,無所作為,對社會產生了消極影響。

  《道德經》有眾多學者專家譯註,就連幾位皇帝也競相寫註釋。可見老子的《道德經》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倍受青睞。《道德經》的語言簡練,有著詩一般的風韻。《道經》開篇論“道”,《德經》開篇說“德”,彰示了《道德經》的核心問題。

  《道德經》第一章***即《道經》的開篇***“道可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為之玄,眾妙之門。”開篇點出“道”,“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內涵,是《道德經》的核心問題之一。“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可以用言語來表述,但不是永恆之道。***這裡的“非”即“不是”,“常”即永恆。非常,不作異常、尋常來解釋***老子認為,在混沌時期“道”早就存在宇宙之中,混沌初開“道”就在萬事萬物之中,並且展現出自身的作用,貫穿於其生成,成長,發展壯大,直到消亡的全過程,成為客觀世界存在的自然規律,不以人們的意願為轉移,可為“大道無形”。“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認識“大道”,就得理解“無”與“有”的意義。無,代表混沌初開之前的狀態;有,代表混沌初開孕育萬物的狀態。有是在無之中生出來的,有便成了萬物的生母。所以,常常觀察“道”之無名無形的玄妙;常常觀察“道”有名有形的頭緒。妙與徼***徼為邊界,引申為端倪,眉目,頭緒或來龍去脈***本源相同而名稱不同,共為大道變化來變化去,這就是洞察宇宙萬事萬物的奧妙之門徑。

  《德經》開篇***《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不***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即上等的品德,有上德的人不以德為德,才算真正有德。下德,誠然是下等品德,下等品德的人想有德,且達不到德。上等品德的人順其自然而無心作為;下等品德的人要有作為而無以能為。上等仁慈的人而無私心意圖,上等義氣的人常有私心目的。上禮之人為而得不到迴應,就會揚起胳膊讓人強從。所以,喪失了道後出現了德,喪失了德後出現了仁,喪失了仁後出現了義,喪失了義後出現了禮。這個禮,是忠信輕薄的表現,是社會***的禍首。先見先知者,是道的虛華愚昧的開始。大丈夫應取忠厚而不取輕薄,取實在的而不取虛華,捨棄薄和華,採取厚和實。

  老子一直提倡和追求“無為而治”,但他也不反對有為而治。因為社會大道和大德喪失以後***即“無為而治”***,不得不通過有為來維護和恢復社會秩序。因而他認定“道和德”為無為;而道喪失以後出現德,德喪失以後出現仁,仁喪失以後出現義,義喪失以後出現禮,這德、仁、義、禮為有為。

  老子的思想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告誡人們“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第六十三章***,意思是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得從身邊瑣碎的小事做起。“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六十四章***這幾個排比句子,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成就大事業,不是一蹴而蹴就能成功的,而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

  有才華的人不得志,無處施展個人能力與智慧,當用老子“大器晚成”***第四十一章***來鞭策自己,不氣餒,定會取得成功的。事業到了巔峰時,不要被權力和金錢迷惑,該“功遂身退”***第九章***時,不要執迷不悟,若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就悔之晚矣。“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即知足者常樂,這是最為實在的。

  男子漢在外面威風八面,可在柔弱的妻子面前竟然“卑躬屈膝”,是因為“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太極拳看似軟綿綿的,太極高手一旦出拳,就是一個大漢也會掀翻在地。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二十八章***。遇有災禍時,幸福就倚旁在它的旁邊;遇有幸福時,災禍就潛伏在它之中。老子給予的人生智慧,是讓人們學會辯證地認識事物,樂觀面對生活中的禍與福,順其自然,把握好生存的能力。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源於老子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第七十二章***。在人們生活的周圍,有著各式各樣的犯罪,受到應有的懲罰。但仍有在逃犯妄想躲避法律制裁。蒼天佈下的廣大無邊之法網,儘管網眼疏稀,也不會遺漏犯罪分子。須記得大自然是最公平的,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

  在老子《道德經》中,有些成語在開悟著人們。如“天長地久”,形容愛情永遠,如天和地存在的時間一樣長久;“功遂身退”***易名“功成身退”***,事業成功如意了,當從位置上退下來,不要等到身敗名裂才想退,一切都晚了;“寵辱若驚”,得寵或受辱都感到驚慌。與“寵辱不驚”的意義相反;“唯道是從”***易名“惟命是從”、“唯命是聽”***,形容絕對服從;“知止不殆”,知道適可而止的人,不會遇到危險;“虛中生有”***易名“無中生有”***,本無事實,憑空捏造;“出生入死”原指從出生到死。現指冒著生命危險,隨時有死亡的危險;“福禍倚伏”***易名“福倚禍伏”***,即福與禍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互為因果;“報怨以德”***易名“以德報怨”***指不僅不記前仇,反而給予恩惠。可見這些成語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儘管“日用而不知”,但人們確實在生存實踐中,不斷運用老子的思想和智慧。

  古人云:“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定,定而後能思,思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人們在“靜、安、定、思、慮”的日常生活中,靜要“致虛極,守靜篤”***第十六章***,儘量讓心靈達到虛無的極端境界,固守寧靜達到忠厚篤誠。安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第六十四章***,對***的局面能把持,對未露先兆的事情易謀劃。定,為“無慾以靜,天下將自定”***第三十七章***,即無慾求自然會清靜無為,天下萬物將會自然***。

  學習老子“大道”思想智慧,懂得“上德”“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思深慮遠,用哲學頭腦明辨是非曲直,抑制“下德”的萌發,減少魯莽氣,消除私慾,不受任何環境或他人的愚弄,善待人生不僅能實現成就事業的理想,還能讓人生更美好,福喜屢臻。

  篇二

  最近我不大喜歡聊天了,因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麼花了,畢竟歲月不饒人。我喜歡一個人在花園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們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讓底層的人難以往上流動,官商勾結還如何做人民的公僕,公平正義何在?讀書無用論也不是空穴來風;中國的官員的選拔應該真正交給選民而不是由上級領導說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討好選民而不是絞盡腦汁的去巴結領導一切的一切都好辦了------思考這些問題,我的痛苦與日俱增。為了減少我的痛苦,我開始讀道德經了,我發現我受益匪淺。

  道德經裡說上善若水。水的適應環境能力最強。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隨之改變。為人處世當如柳樹,而不能像青松。柳樹溫柔,給人以美感。青松倔強,葉如鋒芒,容易傷人。我們不能老是埋怨環境的惡劣,自己應該主動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達爾文不也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嗎?

  道德經裡說要摒棄自己的私慾,不妄為便能無所不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其客觀規律。違背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幹什麼事要穩重。對名利的過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對晉升高階也不再有過多的衝動。而是順其自然吧。

  道德經裡說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佔十分之三,還有十分之三是因為過分追求名利而在縮短自己的壽命。貪官為了貪慾而鋃鐺入獄,賭徒因不服輸而徹底毀壞了自己的身體,單位上有好多人為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而鬧僵了人際關係自尋煩惱。我愛我的孩子,愛我的老婆,愛我的家,愛我的親朋好友,愛愛大自然,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星球。我相信善,回報與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寧靜了。

  最近我的睡眠質量好多了。勸你有時間也讀讀道德經 ,好嗎?

  篇三

  寒假之前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的前兩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學完後當時心靈很是觸動,於是利用寒假時間又繼續學了道德經的其它幾講,當然觸動還是挺多的。

  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執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絡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於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執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慾”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可以淨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慾,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繫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捨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慾、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衝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