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成語故事典故

  成語是我國曆史文化的積澱,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習成語是小學生學習和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閱讀成語故事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成語、積累素材、瞭解歷史、通達事理。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殺身成仁的成語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請教說:“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都是極好的。人人相愛,以仁義待人,確實是一種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慾望。假如仁德與生命兩者發生了衝突,該怎樣處理呢?”

  孔子嚴肅地回答說:“這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

  弟子恭敬地給孔子施禮,表示敬服。這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先生說:“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它呢?”

  孔子回答說:“培養仁德可以從頭做起。比如說,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計,必須先有得心應手的工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大夫中的賢者去敬奉他;對於自己來說,就應該挑選那些士人當中的仁者交朋友。這樣,才會培養起仁德來。”

  篇二:玩火自焚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735年,衛桓公繼位,成為衛國第十二世國君。桓公是武公的孫子,他即位時距離武公開創的黃金時代只有二十多年,衛國還算得上國泰民安。但是桓公有個致命缺陷就是生性懦弱,這一點成為日後衛國內亂的隱患。

  桓公有個異母兄弟,名叫州籲,性格恰恰與桓公相反,自幼尚武,性情暴戾。先君莊公在世時,對州籲十分溺愛,養成了他驕橫無理的習氣。老臣石碏告誡莊公,要好好管教州籲以防不測,但是莊公不以為然。莊公死後,桓公繼位,州籲很看不起這個軟弱的哥哥,時時覬覦君位,準備謀害桓公,取而代之。終於等到桓公十六年,州籲借桓公赴周吊賀之機,設計弒殺桓公,州籲如願成為衛侯。

  因為州籲是弒兄奪位,名不正言不順,而且他早年經常依仗武力,橫行霸道為非作歹,所以衛國百姓對他都是敢怒不敢言。州籲知道百姓對他不滿,為了鞏固自己在衛國的地位,他不是學習祖父衛武公勵精圖治,重塑形象,反倒要在對外戰爭上作文章。

  他派人去鼓動宋國,又聯合陳國和蔡國,一起去攻打鄭國。鄭國在當時國力雄厚,所以四國聯軍在鄭國的東門圍困了五天,最終也沒有討到便宜,只好收兵撤退了。州籲並不甘心,到了這一年秋天時,他又聯合了宋、魯、陳、蔡等國去打鄭國。魯隱公徵詢大臣們的意見,眾仲認為發動戰爭就好像是燃起大火一樣,如果不盡快止息,必定會燒到自己;州籲這樣暴虐地驅遣百姓,必定得不到百姓的支援,結局必定是失敗。所以魯國只是象徵性地派了兵,對鄭對衛都不得罪。這一次,聯軍把鄭國的小股部隊擊敗,鄭國郊外的莊稼全成了戰利品。

  州籲發動了兩場戰爭,結果百姓不但沒有歸附自己,反而引發了更大範圍的怨言。無奈之下,州籲想起了前朝老臣石碏,他通過石碏的兒子向石碏問計。老臣石碏順應民心,將計就計,設計誅殺州籲,為衛國除了害。玩火自焚的預言在州籲身上應驗了。

  篇三:唾手可取的成語故事

  唐太宗時,唐朝屬國高麗國發生內亂,大臣支離殺死唐太宗立的國王后自立為王,唐太宗想親征高麗。大將褚遂良認為這點小事不必皇帝親征,派一兩名精幹的大將帶上十萬兵馬出征,小小高麗就“唾手可取”。

  篇四:義無反顧的故事

  西漢的時候有一位辭賦家,叫司馬相如。他自幼好學,會擊劍,會撫琴,但他最擅長的還是寫詩寫賦,他寫的《子虛賦》、《上林賦》等都在當時流傳一時,是一個滿腹詩書的風流才子。因此漢武帝很賞識他,把他留在自己的身邊做官。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

  因為唐蒙徵用大量民工,又殺了當地部落的首領,引起了當地巴蜀人民的不安,以至於發生了騷亂。漢武帝接到這個訊息後,決定讓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並讓他寫一篇文告,以安撫當地的百姓。

  於是,司馬相如寫下了《諭巴蜀檄》。在這篇文告裡,他說明調集民工、士兵修築道路是應該的,但是驚擾了當地父老鄉親並不是陛下的本意。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制度,驚恐逃亡是不對的。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劍而上,寧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

  你們也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經過深入的溝通,雙方最終化解了矛盾,民心迅速地***下來,修路工程又順利地進行了。漢武帝非常高興,提拔司馬相如做了中郎將。

  後來人們就用“義無反顧”這一成語來形容幹事情時,從道義出發,為了正義的目的而勇往直前,不能猶豫。義,道義;反顧,向後看。

  篇五:聞過則喜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個人叫高繚,他為人謹慎,在齊國丞相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從來沒有犯過錯,但晏子卻無緣無故把他辭退了。這是為什麼呢?晏子說:“我是一個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塊彎彎曲曲的木頭,必須用墨斗來彈,用斧頭來削,用刨子來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毛病和缺點,但是如果別人不給予提示的話,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繚呢,他在我身邊足足三年,看見我的過錯,卻從來不說,這對我有什麼好處?所以,我把他辭退了。”可見,晏子喜歡人指出他的過失,他認為,指出上司的過失,是手下的責任,否則是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是毫無用處。

  晏子善於傾聽別人的批評,他也非常善於批評,有廣博的知識,善用比喻,注意語言的藝術,批評的方式和態度,注意當時的環境,靈活應對。

  唐太宗李世民堪稱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開明君主。他即皇位以後,吸取歷史的教訓,廣開言路,鼓勵大臣們多提意見,並提高諫官的地位。他重用的著名諫官,貞觀前期有魏徵、王圭、杜如晦、房玄齡等,後期有馬周、劉洎、褚遂良等。魏徵死後,唐太宗思念不已,嘆息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這也是他能開創“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

  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柳公權和顏真卿並稱“顏柳”。在書法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話:神筆難寫“飛鳳家”,也就是說這三個字非常難寫。一天,少年柳公權在一張條幅上提筆寫下“會寫飛風家,敢在人前誇”十個大字,貼在樹上。一個賣豆腐腦兒的老頭兒忠告他說:“你的字根本就沒有力度,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老人又讓他去找華原縣的字畫湯。柳公權雖然不服氣,他還是去華原縣城尋找字畫湯,結果發覺字畫湯是一個沒有雙臂的老頭,卻能用腳運筆如神,龍飛鳳舞。柳公權幡然醒悟,跪求老人收他為徒。老人雖沒有收他為徒,但是送給他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 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幾句話勉勵他。從此柳公權發憤練字,博取眾長,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柳公權因為能聽進一個賣豆腐腦兒的老頭的忠告,終於成為一代大師;若沒有那位賣豆腐腦兒的老頭,恐怕他就被自己的狂妄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