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唱的簡介

  二重唱是聲樂演唱形式之一,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聲部的歌唱者,各按自己聲部的曲調,重疊著演唱同一樂曲。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二重唱的相關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二重唱的概述

  二重唱***Duet***是音樂名詞,是同等重要的二人唱不論有無伴奏,都稱作二重唱。從演出形式上分有:聲樂二重唱***即供兩人歌唱的詠歎調***或一般性的歌曲,通常皆有樂器伴奏。前者為歌劇中的重要部分,特別是“愛情二重唱”,在歌劇中經常採用。歌劇以外的二重唱,可於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門德爾鬆等作家的作品中見到。早期無伴奏的二重唱,是16世紀稱為“比契尼恩”的二重唱。17世紀的室內二重唱,皆有伴奏,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教育意義,那是更高階、典雅的音樂。

  二重唱的種類:即有同聲二重唱***包括男聲二重唱、女聲二重***唱和混聲二重唱。

  男聲二重唱

  同音色的二重唱可以表現對立,特別是男聲二重唱,19世紀的歌劇舞臺上甚至把“決鬥二重唱”作為一種特定的型別。

  例如《奧賽羅》第二幕的終場是奧賽羅和亞戈的“復仇”二重唱,作曲家讓雅戈的旋律像固定低音那樣頑固地堅持,在他的挑唆下,奧賽羅的情緒被激怒到了頂點。

  還有柴科夫斯基在《奧涅金》第二幕第二場中的奧涅金和好朋友連斯基,為一點小事決鬥,他們唱同一支旋律,但各人旋律的進入時間不同,音程也不同,更好地表現了對立的情緒。

  歌詞大意:仇敵!仇敵!我們從前可有難解的怨仇?難道我們不曾歡樂在一起,彼此那樣情投意合?可默默站在這裡,像是世代的敵手,準備冷酷地把對方殺死。啊,在鮮血未染以前難道就不能再和好,難道就不能友善地分手?不!不!這是男高音和男中音構成的重唱。

  在比才的歌劇《卡門》第三幕中鬥牛士埃斯卡米洛與霍塞的二重唱也是一段決鬥二重唱。

  威爾第《唐·卡洛》第四幕第一場中國王菲利普與宗教裁判長的衝突雖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拼爭,但其本質仍然是角色之間強烈的對峙,也可列入這一類。這是兩個男低音的重唱。

  女聲二重唱

  無論歌劇劇目的劇情有千種萬種,二重唱表現的內容不外乎兩種:情緒的統一或是對立。作為最典型的情緒為融合型,以同音色的結合最有效果,女聲二重唱比男聲二重唱更為多見。這類大抵是和情節關係不大的謠唱性重唱,因此較多地出現在某一場開始部分。如柴科夫斯基《葉甫蓋尼·奧涅金》第一幕的姐妹二重唱等。

  德立勃的《拉克美》第一幕有一段女聲二重唱《來吧,馬莉卡》。

  拉克美和女僕馬莉卡一邊唱著優美的歌,一邊走向小河,坐船採蓮去。這是一段女高音和女中音的重唱。

  拉克美:來吧,馬莉卡,葡萄樹開著燦爛的花,沿著聖潔小溪它把芳影投下,到處是一片靜謐,松林間鳥鳴帶來生機勃發。馬莉卡:此刻我們凝眸微笑,在這幸福一瞬間,不用擔心被騙,你的心雖然緊閉,拉克美,但我讀出它的詩篇。合:樹葉覆蓋著蒼天,白茉莉向紅玫瑰請安。在河邊的花壇上,歡樂洋溢在晨風間。來吧,讓我們參加它們的聚會,慢慢地滑翔,順著潮流漂浮,把漣漪擊碎看閃爍河水,無心地划槳,泉水也安睡。

  還有女中音與女高音之間的爭風吃醋,彭奇埃利的歌劇《喬康達》第二幕中勞拉和喬康達的二重唱《我在這裡等待》,一曲終了便殺將起來。

  《阿伊達》第二幕第一場安涅麗絲與阿伊達的二重唱可謂是一場“文鬥”,雖然它經常被慶祝勝利的歡呼聲打斷。埃及公主用計使阿伊達露出了對達梅斯的真情,安涅麗絲要讓阿伊達明白,一個女奴是不配作她的情敵的。

  最有趣是貝利尼《諾爾瑪》第二幕第一場中阿達爾吉薩與諾爾瑪的二重唱《看,諾爾瑪》。兩個愛著羅馬將軍的高盧女子相遇,理應有一曲互相仇恨的唱段,不料卻是一段化干戈為玉帛的重唱。

  另外,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第一幕有一段愛情二重唱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劇中的男角奧克塔文伯爵,即玫瑰騎士,是個十七歲的大男孩,由第二女高音飾演,因此他和公爵夫人偷情的二重唱,就成了同聲的愛情二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