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貴族姓氏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姓氏,你知道的貴族姓氏又有多少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滿清十大貴族姓氏
1.[愛新覺羅]
郡望---滿洲
名人---愛新覺羅溥儀, 愛新覺羅裕庸
勝蹟---北京故宮, 承德夏宮
文獻---愛新覺羅宗譜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後改漢姓為金、趙、肇、羅、艾等氏。據滿洲語之音與譯義,愛新一詞為金,覺羅兩字為趙,此族應始興於金國。
2.[馬佳]
郡望---滿洲
名人---馬佳圖海, 馬佳升寅
文獻---馬佳氏族譜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馬氏。
3.[佟佳]
郡望---滿洲
名人---佟佳扈爾漢, 佟佳隆科多
文獻---缺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佟氏。
4.[富察]
郡望---滿洲
名人---富察額色黑, 富察額師泰, 富察託庸
文獻---沙濟富察氏族譜, 沙濟富察氏宗譜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富、傅氏。
5.[費莫]
郡望---滿洲
名人---費莫溫達, 費莫溫福
文獻---缺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馬、麻氏。
6.[納喇]
郡望---滿洲
名人---納喇安達立, 納喇穆佔, 納喇蘇克薩哈
文獻---輝發納喇氏族次三房宗譜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洲著姓之一,後改漢姓為那、南、葉、白氏。
7.[烏雅]
郡望---滿洲
名人---烏雅穆和藺, 烏雅福崧, 烏雅長麟
文獻---滿洲正黃旗烏雅氏宗譜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姓氏之一。
8.[完顏]
郡望---女真
名人---完顏從善, 完顏偉, 完顏仲元, 完顏麟慶
文獻---缺
歷史---女真族姓,以地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份是金國賜姓者,如完顏仲元、完顏阿林本姓郭;完顏霆、完顏耀珠本姓李。是金、元兩朝著姓,後改漢姓為王、汪。據史載,完顏部阿骨打建金國於北宋時期,並據有中國北部地方,時間起於公元一一一五年,終於公元一二三四年,共計歷經九個皇帝。清朝張澍雲:今完顏氏皆去完為顏,惟曲阜不敢冒兗國之姓,特稱完氏。滿清建國後,有完顏偉屬滿洲鑲黃旗人。
9.[瓜爾佳]
郡望---滿洲
名人---瓜爾佳費英東, 瓜爾佳鰲拜
文獻---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家譜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爾嘉,後改漢姓為關、白、石、***包***鮑、汪等氏;近人關天培、關嚮應,即屬其族裔。
10.[鈕祜祿]
郡望---滿洲
名人---鈕祜祿額赤, 鈕祜祿穆克登布
文獻---鑲黃旗鈕祜祿氏弘毅公家譜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郎、鈕氏。
中國古代貴族形成原因
中國古代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歷代君主為鞏固其統治地位,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而實 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分為不同的等級,有些爵位可以世襲。受 爵後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當數量的財富。封爵制度在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中有相當大的發展變化。
中國古代封爵制度起源於何時,學術界尚無定論。傳統的看法認為起源於夏代,但這種看法已被否定。還 有一種看法認為起源於商代。商代疆域分為內服與外服。內服由商王直接統治,外服則分給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另一種意見認為,商代的分封並不等於封爵。因為在商代,受封的有商王的妻及子***婦、子***,有外圍邊防之官***侯與伯***,還有近郊耕作之官***男與田***等幾類人。侯與男並無嚴格區分,也無等級之別。即使到了西周,公、侯、伯、子、男也只是國君的通稱,並非爵祿。直到戰國時代,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實際上,封爵制度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不同的看法主要由於所取標準不同。五等爵制到了戰國時期方才完備。
封爵制度與宗法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最初的受爵者僅是王族。《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 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戰國時期,秦國從商鞅變法以後,取消王族 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賞功勞***主要是軍功***。從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徹侯、關內侯、大 庶長、駟車庶長、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長、左庶長、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上造、公士。西漢以後,皇族封爵與功臣封爵並存,一直延續到清代。
秦以前君主稱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為公。秦始皇稱帝,西漢以後最高封爵為王,皆封與皇子。西晉以後,皇族封爵與功臣封爵名稱合併,但最高一級的王、親王只封與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鎮國、鎮國等名稱。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貝勒、貝子是滿語“天生貴族”的音譯。
爵位與官職有一定關係。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對周天子稱臣,在封國內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後,總 的趨勢是官與爵逐漸分離,但在某些時期仍有例外。西漢、西晉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國內有軍事、行政權,勢力逐漸膨脹,先後釀成“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變”等,嚴重威脅著皇權。在其他時期,爵位只是一種榮譽稱號,因其與皇帝關係的親疏***皇族封爵***及功勞大小***功勳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爵祿在古代往往連稱,受爵後必得祿。西周時,公、侯是封國內的君主,封國內的財政收入全歸其所有,但公、侯要對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交納貢稅、朝覲述職等義務。以後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徵收,而是由王朝撥給。後來食邑變成了一種虛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謂“食實封”若干戶,才能享有相應的封戶租稅,或從國家領得一定封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