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洞中苦讀詩經的故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屈原洞中苦讀

  屈原出身楚國沒落貴族家庭,雖然家境不比鼎盛時期,但也衣食無憂生活優渥。家中長輩滿腹經綸,對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視。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著楚國王室血脈,從小對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嚴格。

  離他們家不遠處有一座山,山中環境空幽寂靜,除了獵戶到此打獵,平時裡鮮有人跡。屈原在家中讀書,冬日裡火盆燒的很旺盛,屋子裡非常暖和,不一會兒屈原就感覺昏昏欲睡。他想起古籍中記載讀書人吃苦學習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後面的山洞裡讀書,這樣既能鍛鍊自己的心智,還能不打盹把書讀下去。

  他把想法告訴家裡人後,遭到了家裡人的一致反對。但是屈原不顧家人阻攔,帶著書本隻身來到山裡,找了一處背風的山洞,開始讀書。山中氣溫本來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溼,沒過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腳凍腫了。他起身跺跺腳搓搓手待身體暖和過來就又開始坐在地上讀書。家人看到屈原這麼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攔了。屈原在山洞裡堅持了三年,終於把《詩經》讀懂讀透了。這也為後來他開創楚辭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其實,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經驗中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肯吃苦肯努力,做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遠比其他人要多的多。屈原能夠取得政治上和文學上的巨大成就就與他的吃苦精神有著密切的聯絡,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屈原背米

  有一個兒童故事,說是屈原小時候幫助過一個老奶奶。小時候的屈原很是調皮,跑在路邊玩的時候看到了一名老奶奶。老奶奶揹著一袋米,走起路來很吃力的樣子。屈原心地善良,起了惻隱之心,於是就揹著米把老奶奶送回了家。

  從這件事情上,既能看出屈原很尊重長輩,又能看出屈原的宅心仁厚。雖然說,故事本身的可信度是有待考證的。

  屈原和大米很有緣,除了背米之外,用來紀念他的粽子也是由大米做成的。也有一個傳說,是他接濟鄉民的故事。

  大旱年間,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突然有一天,屈原門口家的一塊石頭裡面滿滿的全部都是糧食。百姓特別開心,覺得那是上天的恩賜,把那塊石頭叫做“神石”。屈原的父親很奇怪,暗中調查之後發現,原來一切都是屈原做的。屈原不忍心看到人們吃不飽飯,看到人們捱餓,於是從自己家裡拿來糧食偷偷的放進了石頭裡面。

  屈原爸爸雖然覺得自己的兒子心地善良,但是同時也給兒子講了一番人生道理。你可以幫人一時,卻不能夠幫助他們一輩子。如果你是真心實意的想要幫助他們,那你就應該坐到一個能夠替他們說話的位子上面,處處為他們著想,處處為他們做事。

  屈原聽到父親的話之後很受觸動,從此之後好好學習,終於做了楚國的大夫,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深受百姓的愛戴。

  屈原美政

  屈原有一個特別著名的治國主張,後人稱之為“屈原美政”。在講述屈原美政之前,首先應該提一下屈原所生活的時代背景。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打的不可開交,屈原是楚國的一個貴族世家子弟,自幼便被培養了悲天憫人的情懷。

  因為家族關係,屈原的仕途之路扶搖直上,平步青雲。後來收到君王猜忌,朝臣排擠,屈原很是鬱悶。屈原因為才能太過突出,越是露出鋒芒的人越是為國君所不喜,楚王越來越討厭屈原,最後終於把屈原流放了。

  屈原被流放之後,十分的鬱悶,同時還是想要報效國家。他擔心國家擔心楚王擔心百姓生活,因此寫下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做《離騷》。其中遣詞造句,楚辭風采,屈原的文筆是楚國人中的佼佼者。他詩人的名氣甚至比政治家的還要大。

  在詩詞中,他說希望國君分辨清楚誰是忠臣誰是良臣,不要把國家給耽誤了。身為國君還應該選拔有才能的人輔佐自己,不要總是在身邊招攬一些溜鬚拍馬的小人。一個國家想要達到“美政”的境界,要多多的建設法律……在“屈原美政”之中,儒家的君子思想佔據了很大的比例。由此可見,在骨子裡面,屈原還是一個實打實的文人。

  也許屈原更適合做一個詩人,做一個外交家。故事的結局大家都已知道,以身殉國本身就是一種理想主義。屈原走了,美政的主張留下了,後人的唏噓聲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