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和創業的區別
創客是把自己的想法實現,抱著好玩的心態去做的一群人,他們和創業者在本質上就是不同的!創業者面對的是使用者是市場,他們頂著生存的壓力,然而創客只僅僅是創造出一個產品。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別錯把創客當創業
“創業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是玩出來的,我們不能把一些偶然性當成必然性。”指的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類群體:創客。
“創客”一詞來源於英文單詞”Maker”,是指出於興趣與愛好,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創客不同於創業,前者完全不需要考慮產品如何市場化,只要覺得好玩,它就是一件產品;後者則不同,他面向的物件是消費者,需要考慮市場因素、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型別等更多的東西,最後的產品可能與產品原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創客充其量是創業眾多環節中最開始的一環。做的只是最原始的產品,在一個創業公司裡連研發部門都算不上。然而,近來卻湧現出了大量的“創客空間”,尤其在2015年上半年更是直接井噴,其數量甚至超過了孵化器。這些“創客空間”提供辦公空間和資源,鼓吹創客謀劃創業、成立公司,甚至“搖身一變”就成了孵化器,讓大眾混淆了創客和創業的概念。
然而,創客僅僅是出於自己的愛好去把一些創意變成現實,他們具有一定的創造性,但是他們並不具備任何的創業的條件。創業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規劃,沒有優秀的團隊,沒有足夠的資金,是很難成功的。
朱波說:“在國外,創客是一班在業餘中喜歡去嘗試新鮮事物的年輕人。他們從自己的興趣的角度去做。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產品具有商業價值,可以拿去賣賣錢。但是他們並不會因此走向創業的道路。”
創客搞一個小機器人,搞一個智慧裝置,這樣看起來很酷,但是它們不具有商業價值,或者它們產生的商業價值根本無法支援一個公司的發展。創客如果去創業,可以這麼說,99.9%的創客,在創業道路上最終都會走向死亡。
朱波認為,在現在的創投圈子裡面,存在著兩層泡沫。第一層是熱錢的泡沫。這層泡沫來源於一些從房地產、證券基金轉型的商人以及傳統行業的投資人,他們手裡有大把餘錢,對創業瞭解並不多,然而看著很多人投資創業公司大發其財,覺得有戲,也進來圈子裡面玩一把。熱錢的大量湧入,導致整個創業的資本環境急速膨脹,吸引了許多原本跟創業沒太多關係的創客和投機者們進來撈錢。朱波跟創業邦記者講到這裡時,無奈地表示,熱錢的湧入雖然會產生泡沫,但至少還是真金白銀投入的,扶持了新的創業公司,創造了不少勞動崗位,為國家的GDP做了貢獻。
最可怕的是在這層熱錢泡沫外圍,還存在著一層虛無的泡沫,這層泡沫是被吹捧起來的。在國內,總會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一直圍繞著政府的指揮棒在轉。政府今天刮這風,他們就跟著鼓吹,追捧;明天刮那風,他們又會跑到別的地方去。他們知道每一次政府颳風都會有大量的補貼下來,於是推波助瀾,在全國各地開展活動,順手牽羊。這些人大部分都具有很強的活動和組織能力,會誤導很多不瞭解創投圈子的圈外人進來,擾亂局面。他們是使創業變成一股熱潮的直接推手,也是煽動創客對創業趨之若鶩的始作俑者。他們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熱潮中空手套白狼,名利雙收,攪亂了創投圈的生態。
優秀的專案永遠只是少數
在20年前,網際網路尚未覆蓋開來,物流運輸尚不發達的時候,在每個不同的區域,都會有一些公司過得很滋潤。他們佔有各自的市場,都不會做得很大,但都能很好的生存下來。偶爾會有那麼一些連鎖公司鋪得很大,但也不至於把其他競品擠壓得無法生存下去。
可在這個移動互聯的時代,馬太效應達到了頂峰。創業者需要面對來自全國同類競品的競爭,而且是贏者通吃,在成百數千的競品之中,能活下來的只有寥寥幾家公司,而第一名佔有的市場份額遠遠超過二三名。
一個成功的專案要從成千上萬的專案中脫穎而出,需要很多苛刻的主觀和客觀條件。這對創業公司的資金、定位和競爭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對創業者本身的要求也很高,要有極強的悟性、凝聚力、資源整合能力。
這些人才不是政府培養出來的,更多的是在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中存活下來的精英。而這個市場是殘酷的,無論是有再多的創業公司競爭,哪怕是曾經經典的千團大戰,最終存活下來的都只有那麼幾家公司,並不會因為政府的指揮棒一揮而使得最後取得成功的企業從五家變成了十家。相反地,這場運動把原本並不適合創業的創客或者個人捲入其中,他們缺乏太多創業所需的條件,最終只能是淪為這場創業大戰中無聲無息的一枚炮灰。
中國創客發展史
中國創客1.0:以愛好為核心,樂於分享,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小眾群體
2006年,第一版開源硬體Arduino在北京被打上Flamingo EDA商標,標誌著中國開源硬體運動的啟蒙。
2008年,全球5大開源硬體供應商中的Seeedstudio和DFRobot分別在深圳和上海創立;這讓藝術家能夠更簡單地自學成為電子和軟體工程師;
2010年底,北京、上海和深圳的開源硬體社群陸續建立創客空間,而這些最早的開源硬體供應商也成為了創客空間的核心發起者;
2011年,北京創客空間發起人之一張浩在郵件中將“Maker”翻譯成創客,這是創客一詞首次被提出。
2011年10月,首屆中國開源硬體大會,各地創客提議舉辦創客嘉年華,第一屆活動在2012年4月得以成功舉辦。
三大城市的創客生態建立和中國創客大型活動舉辦,標誌著中國“創客啟蒙運動”的展開。而這時候的創客群體還只是一群以愛好為核心,樂於分享,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小眾群體。
中國創客2.0:創客創造,從社群到硬體創造
2012年10月,《創客,新工業革命》一書在中國出版。同時,由矽谷興起的硬體創業風潮,特別是智慧硬體創業風席捲全球,基於硬體裝置+網際網路+大資料的創新應用此起彼伏。
而在中國,據不完全統計,從2012年底到2014年底,超過1000家智慧硬體創業公司誕生,其中超過200家獲得融資。僅在北京創客空間,就誕生了中國創客社群第一個過1000萬、1億、10億估值的硬體創業專案。
受此影響,各地興起創辦創客空間,到2014年底,各地創客空間總數超過50家,並根據各地不同的產業特色以不同形態呈現,其中包括不少由大學生髮起的創客空間。
中國創客3.0:創客連線,從產業到大眾
2015年3月,“創客”上升到國家層面。經過等國家各級領導對各地創客生態圈的調研,“創客”一詞進入國務院工作報告,“創客“也從一個小眾群體進入所有大眾視線,從創客們的”創客“變成了全國的”創客“。
而在王盛林看來,中國的創客運動經過近10年的發展,接下來,將進入上承網際網路和各傳統產業,下接整個大眾的創客連結時代。
他以北京創客空間為例說明“網際網路”+“創客”模式將對中國產業經濟帶來創新力量。北京創客空間協助建立或運營了TCL、海爾、長虹、華為等創客空間,並將陸續連結家電、消費電子、時尚、廣告、影視、體育、教育、健康、交通、零售、建築、農業等12產業。
同時,創客空間還在本次活動上宣佈,將在各地構建標準化模式的創客空間,包含對於工具使用的培訓和創客思維的教育;開展大型娛樂化活動,構成一個更加娛樂化和專業化的創客文化體系。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