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堂教學隨筆
學習更新教學手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只靠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是無法完全達到教學要求的。有許多圖片、圖象需要多媒體展示,許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需要電腦演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初中階段的教學活動中一直受到師生的普遍重視。新課程標準施行以來,從教材內容到教學理念等各方面都有了深刻的革新,但是囿於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一些教師並沒有完全走出傳統的陰影,一定程度上仍舊停留在過去,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等方面仍需不斷學習,更新和改進.
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應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和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絡的。而數學課也不再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教給他們學習和思維的方法,開發他們的智力。
要想達到新課程的教學目標,首先我們教師要深入學習把握新教材。相比於以前的教材,課改新教材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它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的聯絡,體現了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統一。素材大多來源於自然的實際問題,體現了人的社會現實性,教材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一些知識和習題留出了一定的拓展、探索餘地,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髮展的需要。增設了探究性課題學習,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實踐的發展空間,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也為教師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手段,進行創造性教學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在熟悉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特點的基礎上,需要我們教師在新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
重視學習情境的創設。要使學生對數學感興趣,就必須創設生活化的、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從知識的形成過程出發。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創設情境可通過動手操作、看動畫演示、做數學遊戲、講數學故事、聯絡實際生活等多種方式進行。用實際問題或設定懸念匯入新課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建立新型師生關係。教師要打破傳統師生關係的陳舊摸式,放下架子,重塑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在課堂中我們要努力營造寬鬆、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師生互動、平等參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不主觀、不武斷、不包辦,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個學生,增加對學生感情的投入,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和誠心。以平等的態度點撥、啟動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鼓勵他們主動地探究思考,努力當學生的顧問,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勵。教師要講究課堂教學藝術,尊重學生的個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在認知和情感兩個領域的結合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注個體差異,促使人人發展。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正視和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學習更新教學手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只靠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是無法完全達到教學要求的。有許多圖片、圖象需要多媒體展示,許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需要電腦演示。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感悟到數學知識。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和素材。
篇二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初中物理教學隨筆 任教初中物理多年,在過去的教學中,只是單純的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願望和學習方式的注重。自使用新教材後,我們普遍感到壓力,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來滿足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的精神就是把教師和學生從繁重的教學和學習中解放出來,給他們更大的個人發展空間。新課程的要求教師能夠結合本學科的特點,針對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調整和創新。以前教材中偏難,偏舊,沒用的東西不少,而現在有用的有價值,有用的內容多了,並且在教學中能給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說得多,做得多,學生說得少,做得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們經常有“驚喜”的發現。過去老師講,學生被動的聽,效果不理想。在現在的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等形式進行實驗,開展學習。讓學生自由探索,設計實驗,分析實驗資料,總結規律。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樂於探究,主動參與,勤於動手,也經常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有新的發現,也有經常被學生難住的現象。新課程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的權威,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現在學生普遍反映,現在的課堂教學形式多了,經常開展討論和交流合作學習。老師鼓勵的話多了,比以前和藹可親了,上課經常能夠聯絡,接觸社會實際,從生活中來學習,思考。經常做家庭小實驗,上網查資料,學生學習比以前更輕鬆了,更喜歡上學了,對學習也比以前更有興趣,更積極了。
篇三
物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 而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上好一節物理實驗課,將直接決定著這一節物理課的成敗.而如何來提高物理實驗課的教學質量,歷年來物理教師們已作過不少嘗試與努力,直到現在仍是我們物理教師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下面我就如何來提高物理分組實驗教學效果,談幾點小小的看法:
1、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素質。剛接觸物理實驗的初中生,好奇心強,但自制力差,再加上對物理實驗課缺乏正確認識,從而導致物理實驗課教學很難組織,並且教學效果也不理想.要想上好實驗課,就必須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物理實驗的規章制度,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提高實驗素質。
2、明確實驗目標。教學應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應以物理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為依據,並從學生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學生的認知目標、操作技能目標和實驗素質目標等。
3、佈置實驗預習題目。實驗預習是保證學生正確操作並獲得正確結果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說通過實驗前的預習,可以使學生對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及儀器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數,目的明確。比如,在“測量小燈泡的電阻”之前,先佈置預習題,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正確作用,根據什麼知識可求的電阻?需要那些實驗器材?實驗步驟應如何進行?這樣就給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去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從而達到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果。
初中物理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一門美學。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初中物理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的學習策略。下面僅就課堂教學談談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
一、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認為:”教育者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夠透徹地、迅速地、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要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並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去探索、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這一真理,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式,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和意志,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成為精神上的需要。
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首先在於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設定實驗情景:一個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上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貼上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塑料紙魚,由於學生總認為眼睛所看到的塑料紙魚的位置那麼準確。這時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三根鋼絲都落在塑料紙魚的上方,然後引導說: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這樣的引入,將光學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來,可操作性強,創設的簡易實驗把學生帶入一個漁民叉魚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點,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為接下來用實驗研究光的折射創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只有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學內容變美、變活,深入到學生的心靈,實現物理教學的情感轉移,學生將對物理學和物理教師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樣才能產生藝術的效果。
二、展示物理科學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羅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再美的事物,如果不被發現,那無異於明珠暗投,物理教學同樣如此。但物理本身並不是美學,要想使物理教程從枯燥的鉛字變成閃爍美的科學詩篇,關鍵在於我們教師平常教學中是否認真發掘物理科學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學特徵,是否去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學美的陶冶,這就是物理教學的藝術。
物理學的研究物件大到天體,小到共振粒子,從實體到另一形態的場、光等都是物質的。科學家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往往以科學美作為追求的目標,通過他們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論,在內容上、形式上自然、簡單、和諧,都放射出美的光輝。
教師平時教學中應向學生展示物理知識美的一面,激發學生愛美天性。例如:物理內容的簡單美,表現在物理概念、規律的表達上,科學、準確、簡潔。磁場的兩極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質存在、構成、運動及其運動規律的對稱性而產生的美感。物理學理論內部相互間的自然展現的和諧美,自由落體、豎直上拋、下拋以及各種直線的勻加速與勻減速運動都可以統一於運動學的速度和位移兩個公式中。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牛頓力學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體與天上的星體統一起來,比如:運動與靜止、勻速與變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電”和”電生磁”、平面鏡成像、電荷的正負等。由此可見,教學中只要我們善於發掘,物理學的”簡潔美”、”對稱美”、”和諧美”等美學特徵在中學物理中便有許多例證。
教師的教學能否產生藝術效果,有賴於教材、教師的精心備課和表演水平,還要看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藝術情趣,而影響學生藝術情趣其中一條因素就是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展示科學美的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美的審美能力。物理科學美的體驗不光是視覺或聽覺的,更多的是靠學生的心智去體驗,由學生的體驗產生的美的感受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關。所以,教師平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奧祕,使他們在探索中領會許多事物的本質與聯絡,感受到知難而進,解疑釋惑,獲得新知識的愉快,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促進學生髮展
物理教學必須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為完成教育培養目標做出貢獻,應致力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不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應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這體現著教師的藝術水平。
長期以來,由於受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使學校教育失之偏頗,引向應試教育的誤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應試機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學要依賴於學生髮展的一個方面,忽視了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採取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使教學處於教師”給”與學生”收”的單調局面,學生在學習物理中處於被動隨從的地位。這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毫無神益,要想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其智力,首先必須使學生的大腦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設計一些讓學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問題,讓學生思維,可以通過設計實驗情景,故事情景等激發學生思維。如在教”壓強”應用時,可出示一張漫畫,題目是”三毛應該怎麼辦”,畫的是三毛陷入沼澤地裡,正在下沉,情況萬分危急、周圍又無人幫助,請你為三毛出主意,設計這樣緊扣學生心絃的情景問題,把學生帶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學生善良的天性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大家都主動地為三毛出主意,達到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是引導學生獨立地學習,還是”抱著”學生學習,既是一個教育觀念的問題,也是一個教學藝術的問題,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漁,學到捕魚的本領。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能夠不斷地獲取新知識。教學過程實際上是體現著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性活動,學習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作為教師關鍵是要立足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引導啟發學生積極地去學習、去探索。如:教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時,教師提出,要想使溼的衣服儘快變幹怎麼辦,讓學生結合平時生活經驗想出自己的辦法,於是學生會想出許多辦法,諸如用電熨斗燙、放在爐火旁邊烘、用電風扇吹、儘量把衣服攤開等,再引導學生面對許多辦法,總結歸納出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來。這樣在引導學生獨立學習的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也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節成功的物理課,是各種藝術因素綜合作用的體現,真正的課堂教學藝術,應該是師生雙方配合協調共同努力達到一種和諧、完美的教學境界,它必將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