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戰爭爆發的背景

  清緬戰爭發生於公元1762年至1769年的中緬邊境,歷時七年,最終雙方簽訂和約,清軍退回雲南。國力強盛的清王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清緬戰爭的背景

  緬甸方面

  緬甸貢榜王朝建立後,憑著其軍力,迅速壓服中緬邊境上的諸多土司。在對原緬屬各撣族土司確立統治後,開始派出小股部隊配合這些撣族土司的部隊以軍事威脅向中國管轄的內地土司強制要求徵收傳統的“花馬禮”***即為貢賦錢糧,處於中緬兩國邊境上的各撣族土司在歷史上為謀求自身安全曾向兩國都繳納這貢賦***。這些內地土司有些屈服於緬甸的兵威,有些並不屈服。這些不屈服的土司派人向雲南地方官府請求軍事支援。但當時乾隆皇帝忙於平定準噶爾,無暇南顧,不願與周邊國家發生軍事衝突,因此雲南地方官府對此事一直是奉行偏向綏靖政策。而當乾隆皇帝從平定新疆這一事情脫身後,開始對緬甸這種壓迫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和挑釁中國國威的行為採取強硬態度,中緬邊境局勢逐漸緊張。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緬甸方面再次向這些內地土司徵收貢賦未果, 遂出兵入侵中國。正式點燃了中緬兩國邊境衝突的導火線。

  入境騷擾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冬,緬甸木邦的土司率領自己的部隊以及貢榜王朝的軍隊約2000人侵入中國孟定和耿馬兩內地土司的管轄區域,劫持了孟定的土司,焚燒了耿馬土司的衙署和一些當地的民居。當時清朝在當地的軍事駐紮力量有三種:一為雲南地方官府派駐的綠營兵,二為各地土司自己掌控的土練,三為邊境一些礦場為自保建立的場練。

  耿馬土司逃出後,立即率領土練和場練反擊追殺緬兵,於滾弄江畔擊敗緬兵,先後斬殺約200人。但為了息事寧人,耿馬土司隨後還是通過木邦土司向貢榜王朝繳納了“花馬禮”。雖然那時雲南地方官府沿滾弄江一帶佈防,但仍偏向於綏靖,不想多事。所以在第2年,邊境一礦場場長帶兵過江擒殺緬兵,卻被認為是“殺良冒功”而處死。

  然緬甸方面卻沒有收斂的意思。孟定和耿馬兩內地土司稍微平靜些時,但車裡土司***今西雙版納***管轄地帶卻依舊不平靜。乾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緬屬孟艮土司帶領自己的部隊和貢榜王朝的軍隊連年入界騷擾。特別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騷擾規模驟然升級,緬兵進入車裡土司多處地方***錢糧和擄掠民眾。其原因在於,當時緬甸正和其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制定了沿清邁、永珍一線進攻暹羅的方針,而車裡正處於其進軍路線的旁側,需要大量的錢糧以及勞力為軍隊的進軍做後勤保障。

  清緬戰爭的結局

  時隔18年後,即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四月,緬甸國王孟云為應付周邊暹羅等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係,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此事才圓滿結束。換句話來說,中緬關係又被重新納入了東亞朝貢體系,中國得了面子,緬甸得了實惠。

  清緬臨時和約的正式文字沒有保留下來,而雙方向各自國君稟報的內容又有出入,雙方戰後交涉還因此拖延了二十年。

  中國方面的記載:一、緬甸遵照古禮奉表進貢;二、緬甸永不犯天朝邊境;三、緬甸將所有清朝戰俘釋放。

  緬甸方面的記載:一、逃往雲南的所有緬屬土司,清朝都要交還給緬甸,並承認緬甸對所屬土司的主權;二、所有戰俘一律釋放;三、商道重開,准許兩國商販自由貿易;四、每隔十年兩國君主交換使節,互通友善書信,並致送禮物。

  看來是緬方的記載比較靠譜些***大約只漏了不侵犯中國邊境這條***,而中方的內容明顯是為了應付乾隆。

  不過,到最後,雙方國君都對這份和約不滿意。緬王孟駁撕掉前線送回來的和約文字,罰緬兵統帥及其他將領的家屬頭頂清兵饋送的禮物在王宮外跪了三天三夜。這時緬甸曼尼坡發生叛亂,老官屯緬兵不等孟駁命令,就直接進軍曼尼坡平定了叛亂,這才平息了緬王的憤怒。中國因為緬甸沒送貢表***對中國而言,這個面子的東西最重要***,而緬甸因為清朝方面只放了孟拱土司,木邦和蠻暮土司安置內地沒給回緬甸,又繼續禁止雙邊貿易,別說貢表,連清朝方面的使者也扣押下來,還發了封出言不遜的文書過來,雙方打起了漫長的外交戰。乾隆皇帝雖然憋氣,但也清楚要再次動兵很困難,單氣候水土問題就非常頭疼,像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七月,回到北京不久的傅恆就因此病死了。加上小金川再次叛亂,於是暫時押在一旁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