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學家劉秉忠介紹

  劉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後而名秉忠。邢州***今河北邢臺市***人。元代政治家、文學家。曾祖於金朝時在邢州任職,因此移居邢州。下面是。

  早期經歷

  劉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後而名秉忠。劉秉忠自幼聰穎,八歲入學就能日誦文數百言。十三歲在帥府做人質,十七歲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以便於就近奉養其親。劉秉忠為令史時常鬱鬱不樂,一日感嘆道:“我家世代為官,難道我寧願淪為書記小吏嗎?大丈夫生不逢時,只有隱退以待時而起。”便棄官隱居於武安山中。若干年後,被天寧寺虛照禪師收為徒弟。後又云遊雲中,留居南堂寺。

  元世祖即位之前,海雲禪師奉召,路過雲中時聽聞劉秉忠博學多才,邀與同行。劉秉忠拜見元世祖後,元世祖甚為稱讚,多次垂詢。劉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其深入研究《易經》及宋邵氏《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占卜無不精通,天下事瞭如指掌。元世祖甚是寵愛,留其身邊供職。後數年因父歿奔喪回家,元世祖賜金百兩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服喪期滿,便召還至和林。劉秉忠至和林後上書數千百言。元世祖對他的這番議論,甚為讚賞,均加採納。劉秉忠又上言道:“邢州戶口原有萬餘,自興兵以來都不滿數百,若派真定的張耕、氵名水的劉肅這樣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復舊日盛況。”於是朝廷派張耕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副使。不久流民復業,升邢州為順德府。

  從旁建言

  憲宗三年***1253***、四年和九年,劉秉忠隨元世祖徵大理、雲南和伐宋時,力勸元世祖勿濫殺,所以每克一城都沒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勝計。

  中統元年***1260***元世祖即位,採納劉秉忠的建議,下詔建元紀年,設立中書省和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隱士都被錄用。劉秉忠雖居於皇帝左右,但仍著舊服,當時人稱他為“聰書記”。

  詔命還俗

  至元元年***1264***,翰林學士承旨王鶚奏言,劉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參與軍國大事,有勞有功。今陛下即位,永珍更新,而劉秉忠仍著舊裝,我等於心不安。應正其衣冠,給以厚爵。皇帝採納,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位至太保,參與領導中書省政事,並詔令以翰林侍讀學士竇默之女為劉秉忠的妻子,賜奉先坊作為劉秉忠府第。

  功勳卓著

  劉秉忠受命後以天下為己任,凡國家大小事務,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深得皇帝寵信。所推薦和提拔的人,後都為名臣。至元三年,劉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規模巨集偉,工程浩大,在劉秉忠和張柔、段楨等主持下,進展很快。至元六年,訂立朝儀。至元八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忽必烈採納了,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來。劉秉忠還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營建。[1]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宮闕建成。劉秉忠還為皇帝制定官制,朝見皇帝禮節、百官的服飾及俸祿等。

  無疾而卒

  至元十一年八月,劉秉忠忽然無病而卒,年五十九歲。元世祖聞耗驚悼,對群臣說:“秉忠為朕盡忠三十餘年,小心謹慎,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學問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內府錢將其安葬於大都。至元十二年,贈太傅,封趙國公,諡文貞。元成宗時,贈太師,諡文正。元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 在有元一代,漢人位封三公者,僅僅劉秉忠一人而已。

  歷史評價

  元·王鶚:秉忠久侍籓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忠勤勞績,宜被褒崇。

  明·宋濂《元史》:秉忠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其詩蕭散閒淡,類其為人。

  劉秉忠在元以事功稱,故閻復《藏春集序》稱其“當雲霾草昧之世,天開地闢,贊成文明之治”,“至於裁雲鏤月之章,陽春白雪之曲,在公乃為餘事”;張文謙《劉公行狀》則稱其“詩章樂府,又皆膾炙人口”;清顧嗣立《元詩選》小傳稱其“以佐命元臣,寄情吟詠,其風致殊可想也”。顧奎光《元詩選》錄其詩三首,評價在耶律楚材上。

  查洪德:劉秉忠詩文詞曲兼擅。.......可以肯定地說,在元代詩史和詞史上,其成就是不可忽視的,並且具有他自己的個性特色。他的散曲還不具備元散曲的典型風格,但寫得也不錯,所以才贏得後人的注目。在元好問、耶律楚材之後,郝經、姚燧、盧摯、劉因之前,因為有劉秉忠的創作,北方文壇便不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