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李承乾是怎麼死的

  李承乾,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是長孫皇后。雖然他是嫡長子,可是卻也沒由當上皇帝。那,下面小編告訴大家,希望大家喜歡。

  李承乾後來於宮中看中了一個男子,很有容貌和儀態。太子很喜愛。皇帝聽了卻很生氣。之後讓人處死了這個男人。太子懷疑是李泰告密,有怨憤之心。為他畫像築祭室。並在花園做了墳墓。早晚祭拜,太子每次到此徘徊,都會流淚。隨之更加怨恨,幾個月不再上朝,稱有疾病。

  又讓奴婢上百人學習音樂,學習胡人的髮式,剪綵綢做跳舞的衣裳。敲鑼打鼓日夜不休。招集一些逃亡奴婢盜取牲畜,殺牛宰羊,召集身邊人一起烹食。又學習突厥語言,喜愛他們的服飾。建立蒙古包,分建部落。使諸部牧羊,抽佩刀割肉來吃。自己裝作死去的可汗,讓眾人哭泣,讓馬奔跑環護。突然又站起來說:“如果我有天下,將萬騎到金城,然後解發,委身思摩,難到不是快樂的事嗎?”左右親隨那些老成之輩以為他中邪。然後又聽他說:“我做天子,當由著性子,有勸諫我的,我就殺他五百人,天下不就***了嗎?”這爺們大概對那些錯勸諫為名以詁名吊譽的老成之輩厭惡透頂。但他缺乏理智的天真的語言和行為馬上又被人爭相報給了皇帝。太子於是下場可想而知。

  因為被一起“謀反”的人告密。皇帝大怒,採取措施,將他流放邊遠之地。廢為庶人。遷居黔州。太宗十九年,李承乾於憂憤中去世。皇帝李世民也為他的悲慘身世而落淚,憂傷,好幾天不上朝,以國公的身份安葬了他。

  縱觀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雖然作為大唐帝國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對自己最心愛的兒子時,卻只如同天底下千千萬萬個最普通的父親一般,細心栽培耐心教導,特別是自己的這個愛子將要繼承自己的帝業,唐太宗更是花費了大量的心血與精力。承乾不足6歲時,唐太宗便讓赫赫有名的儒學大家陸德明教導他;承乾12歲時,唐太宗便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其處理政務的能力;在承乾年歲漸長不循法度後,唐太宗煞費苦心地想要將他引回正道,甚至一聽說有人猜測承乾的儲位不穩,立馬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以絕眾望;哪怕後來承乾犯下了謀逆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失望之餘仍要絞盡腦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時滿心都在為自己的這三個愛子做打算。

  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沒過多久便鬱鬱而終。而唐太宗對這個自己曾經寄予厚望的愛子的離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知曉了,但是據說就在承乾去世後的這一年,唐太宗寫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點叢。

  袍輕低草露,蓋側舞松風。

  散岫飄雲葉,迷路飛煙鴻。

  砌冷蘭凋佩,閨寒樹隕桐。

  別鶴棲琴裡,離猿啼峽中。

  落野飛星箭,弦虛半月弓。

  芳菲夕霧起,暮色滿房櫳。

  無論是惟見秋菊點綴花叢的寂寞冷清,還是別鶴、離猿這些意象所象徵的哀愁,無不在暗示著唐太宗對已離開人世的愛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經備受萬眾矚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會回來了。

  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李承乾的嫡孫李適之出仕唐玄宗,李適之因為祖父謀反被廢,父親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禮有闕,於是上疏請求歸葬昭陵之闕內。唐玄宗於是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恆山王、荊州大都督,諡曰愍,陪葬昭陵;又一併追贈了李適之之父李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並有褒贈”,“褒冊典物,焜照都邑,行道為諮嘆”。

  事隔數十年,李承乾終於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邊,長眠於昭陵,自此永遠陪伴在父母親身側,再不分離。

  相關人物:

  皇太子李承乾***618—645年1月5日***,生於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承繼皇業,總領幹坤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恆山王。唐太宗即位,為皇太子,時年八歲。特敏惠,太宗甚愛之。不想成年後喜好聲色,漫遊無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兩面派,當著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宮,便與群小褻狎,承乾特加寵幸十餘歲、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稱心。太宗知道後大怒殺稱心。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廢,深嫉受太宗喜愛的魏王李泰。貞觀十七年***643***,承乾與漢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儼、杜荷***杜如晦之子***、趙節***長廣公主之子***等密謀造反,未成,被紇幹承基告密,下獄後廢為庶人,徙往黔州,兩年後死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