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教育子女的祕訣

  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最有權勢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謂顯赫一時,然而他確有一套自己的教育子女祕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曾國藩的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

  曾國藩教育子女的方法遠比我們現在的溺愛式、呵護式的家長要高明得多。

  注重家教勤儉持家

  在曾國藩看來,要教育孩子立足社會,並讓這個家庭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關鍵就是兩個字:勤與儉。他要求孩子們一生銘記十六個字——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對於勤和儉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一個家能夠保持興盛發達,一個最簡單的道理要學會勤儉過日子,富的時候不驕傲,貧的時候不氣餒,由儉來打理自己的生活。勤既可以健壯自己的身體,同時又使勞作變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永葆勤和儉,一個家族才會永續地發展下去。

  曾國藩的小女兒晚年留下一個年譜,其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曾國藩小女兒只有十幾歲時,跟隨母親來到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的總督府。小女兒入總督府總要穿得體面一些,光鮮一點,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藍色的小夾襖,下邊穿了一條綴青邊的黃綢褲,就這條黃綢褲其實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長嫂,也就是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過世的妻子留給她的。但就是這條褲子的一個青色花邊讓曾國藩覺得太繁複、太華貴了,就指責小女兒不應該穿這樣的褲子,讓她趕快換掉。小女兒趕緊回到房間換了一條沒花邊的綠褲子。由此可見,曾國藩是見不得繁複,見不得孩子身上帶有太富貴的東西的。

  曾國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陳述自己這種勤儉的緣由:“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曾國藩認為,子女在驕奢淫逸的環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開始是驕逸繼而就是流蕩然後就是敗家。一個官宦之家能夠延續一兩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所以曾國藩覺得應該由勤儉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以身作則平民生活

  曾國藩曾經告訴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過三百兩銀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後,會十幾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國藩不僅在穿著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飲食上也有嚴格的要求。曾國藩吃飯的時候,碰到飯裡面有帶殼的穀物的話,他要把這個殼磕開,把裡面的穀物吃掉。可以說曾國藩這個農家子弟,對於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曾國藩的“住”也是很普通的。曾國藩的家和他弟弟曾國荃的豪宅相比,簡直是差遠了。我去過曾國藩的家鄉,曾國荃的房子和曾國藩後來的府第富厚堂我都去過,兩者相比,富厚堂只能用寒酸來形容。

  就這樣的一個富厚堂,曾國藩聽說花了那麼多的錢,他都不忍去住。富厚堂沒有雕樑沒有畫柱,就是一種非常拙樸的木結構建築。這個房子有一個書樓,體現出的就是湖南人的耕讀之風,整個房子只不過比一般的農戶的院落大一些而已。

  至於“行”,在那個時代,官宦人家一般坐轎子。可是,曾國藩卻在信裡告訴孩子,你要步行去辦該辦的事,絕不許使喚轎子。同時他對孩子們還這樣要求,不許使喚奴婢給你添茶倒水,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

  在曾國藩的家書中我們還看到,他會讓自己的子女去幹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撿糞之類的事情。在一封家信中,他對自己的長子有這樣的要求:每天早晨天未明就要起,起床之後的第一件事情是去灑掃庭院,然後坐下來練字一千,而第一個字一定要寫“儉”。這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們千萬不要沾染官場之氣。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

  思想開明注重實際

  曾國藩認為孩子讀書未必是為了做官,讀書在於明理,所以當長子曾紀澤連著三次考科舉不成功,並向父親提出不再走科舉之路的時候,曾國藩同意了,他寫信告訴曾紀澤,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曾紀澤後來的路,在當時人來看絕對是旁門左道。那個時代,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去接觸西方文化,更不要說去學說洋文了,而曾紀澤居然在32歲的時候學英文。這個遠見卓識,應該說既有他認識到的,也有他父親告訴他的,這說明曾國藩在這一時期對文化的理解更為深刻了。作為中國人,秉持、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應該的,但是當國門被人強迫開啟之後,你不去了解外國的情況,你如何能夠在世界之林立足呢?

  曾紀澤在曾國藩的鼓勵和支援下潛心研究西學。1881年2月24日,曾紀澤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政府在彼得堡同沙俄談判並且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收回了伊犁城。正是由於曾紀澤對西學的瞭解,正是因為他有了一個非常好的英語基礎,在與俄國人談判的時候,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外交手段運用又足。當時沙俄曾威脅說,你想要收回伊犁,我馬上就派兵打仗。曾紀澤不軟不硬地回了一句話,說,你要打仗,我們也無奈,但是我們絕不怕你來打仗。因為他太瞭解當時沙俄虛張聲勢的心態。如果沒有對西學的瞭解,沒有西學的根基,有可能這個時候就被嚇倒了。所以有人說這一次談判是清末外交史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次勝利。

  還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曾紀澤曾經用英文撰寫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國先睡後醒論》,發表在倫敦的《亞洲季刊》上。用英語撰寫文章介紹中國,這是當時很多中國人所做不到的。

  長子曾紀澤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紀鴻則是一位數學人才,他喜愛自然科學,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數,曾著有《對數詳解》、《圓率考真圖解》等書,還計算出一百位的圓周率。兩個兒子的成材和曾國藩提倡子女學習科學知識,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大有關係。

  曾國藩難得的是,不光他的兒子成才了,他的後代子孫曾寶蓀、曾約農都成為了大教育家和大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