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謀士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時期楚國人,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也是中國道商的鼻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范蠡原是楚國人,因楚國不是貴族就不能入仕而轉投越國,與好友文種一同輔佐越王勾踐。

  吳王闔閭在攻打越國時大敗重傷,不久死去,其子夫差繼位。夫差日夜練兵向越國復仇,果然大勝,范蠡勸說勾踐為保命先答應吳國的任何條件,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意見滅越,而是選擇撤兵,並提出要求要越王到吳國服侍他。

  勾踐帶著妻子與范蠡到吳國為奴,在范蠡的幫助下,忍辱負重數年,得到了夫差的信任,得以回國。回國後,范蠡修建都城迷惑夫差,還投其所好,將美女西施獻給他,終於等到了伐吳的機會。吳國滅亡後,范蠡功成身退,駕著扁舟離去。

  范蠡隱退後,選擇了從商,行商有道,很快積累了大量財富,期間三散家財,被後人稱為“商聖”。

  民間還有流傳著范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雖然在歷史文獻中並沒有任何記載,但兩人愛情故事還是流傳了下來。不過據史實分析,兩人故鄉相距甚遠,年輕時並沒有相愛的機會,而後來西施又被獻給吳王夫差,范蠡更不可能從中插一腳,但人們還是願意相信這位大夫最後是與西施一起駕著扁舟消失在太湖之上。

  之死

  關於范蠡是怎麼死的並沒有詳細記載,文獻中只用一句話便概括了范蠡的死訊,便是說他在公元前448年死去,為“無疾而終”,享年88歲,接近百歲的范蠡在當時的年代可謂是高齡,故自然死亡,並沒有因為疾病而終結生命。

  范蠡隨同友人文種離開楚地另投賢明至越國,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若沒有如此,想必范蠡還是那個楚地裝瘋賣傻,蓬頭垢面為鄉里人不恥的無用之人吧。范蠡為人率直,舉止放蕩不羈,頗有道家的風範,有著治國平天下的抱負。

  范蠡至楚地為越王的得力助手,但是生性狂傲的越王並沒有聽從范蠡建議,因此遭遇會稽之敗,遂聽從范蠡建議忍辱負重成為吳國的奴僕,臥薪嚐膽,為復國隱忍著。

  後在范蠡等人的幫助下,越王洗刷了這會稽之辱,滅了吳國,范蠡深知自己雖為功臣為越王不能忍,遂半夜潛逃越國。

  之後范蠡便過著逍遙的商人生活,有著精明的頭腦,能因地制宜的發展生意,賺取錢財,也能大方給予貧困之人支助,故范蠡因商人的頭腦加善德為百姓稱讚。就這樣範蠡健康的活到了近九十歲,最後壽終正寢。

  之墓

  首先是山東定陶處有一座范蠡墓,在2013年的時候這座范蠡墓被選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獻記載,范蠡最後是選在了定陶居住,因為此處是全國貨物流通的中樞地段,非常適合商業發展,生意往來。因而范蠡被稱為“陶朱公”,故范蠡在此處安享晚年,便葬於此處,且曾經在范蠡墓四周出土過春秋戰國時期的陶器殘片。

  山東肥城也有一座范蠡墓,這座墓在肥城市的陶山,而也有記載秦代的李斯曾如果此地,還為范蠡以小篆體刻了文字石碑立於此處,後也有西漢道士在其墓前口誦八言,為當地流傳。後范蠡墓經過時間的摧毀,變得破敗不堪,得清代之人重修。

  湖南華容處的范蠡墓,記載中范蠡和華容之地頗有淵源,其墓也在此處。范蠡離開越國之後曾泛舟於此,且華容為水米之鄉,適合生意往來,遂有范蠡來此做生意並死後葬於此地的可能。

  湖北石首的范蠡墓是為“繡林十景”之一,傳說范蠡曾在此處的桃花山隱居,而且此地關於范蠡的故事廣為流傳,而范蠡的墓碑在解放後尚存在,於1958年被毀,而且曾在桃花山下有范蠡廟,屢毀屢,也有眾文人留下的佳作和痕跡。

  安徽渦陽也有一處范蠡墓,這可能與范蠡與西施的傳說有關係,當時范蠡協同西施泛舟湖上,來到此處,便在此生活,二人終葬於此,故此地有奶奶廟紀念他們。而范蠡墓形成是范蠡曾經所帶部隊路經此處,得知范蠡逝世,便以土堆成衣冠冢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