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裔美國人的歷史

  一戰期間美國是如何處置“敵國僑民”德裔美國人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社會中出現了一個身份尷尬的群體,那就是被稱為“敵國僑民”的德裔美國人,為將這部分公民“資敵”的可能性扼殺在搖籃裡,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了數千人,通過“外國僑民財產管理局”沒收的財產更是以億元計。

  1918年3月28日出版的《紐約先驅報》中的漫畫,名為“來自‘敵國僑民’的威脅盤旋在紐約上空”

  一戰爆發百年之際,美國《史密森尼雜誌》網站等媒體還原了這段不甚光彩而又被公眾遺忘的歷史。

  “六個小飛行員,有一天出發了,他們想要飛往科布倫茨***德國城市***,但再也沒回來。”1918年7月,從奧匈帝國移居美國的埃裡希·波塞爾特,還是一位年輕的編輯和翻譯,他萬萬想不到,就是這麼一首小小的打油詩,會令拘留營成為自己的下一個棲身地。

  “這並不是首絕妙的好詩。”經歷牢獄之災後,波塞爾特為自己當初的頭腦發熱唏噓,“且顯然不能發表”,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波塞爾特有類似遭遇的德裔美國人絕不在少數,他們大都是因為可小可大的“越界行為”,引起當局的猜疑和不滿。

  《史密森尼雜誌》網站文章稱,戰爭期間,美國聯邦政府將50萬德裔美國人標註為“敵國僑民”,對其中不少人進行重點監視,約6000名男性和少數女性被送進拘留營,政府還扣押了近5億美元可能與戰爭有關的私人財產——數額接近美國在一戰前的戰爭預算。

  1、一首打油詩招來牢獄之災

  “兩個小飛行員,出發前臨陣脫逃,一個無法呼吸,只剩另一個,這個小飛行員,不久也以失敗告終,他為其他5人悲痛,最終被抓住了。”這是波塞爾特那首詩的結尾部分。

  司法部門在波塞爾特家中搜出這首小詩時,絲毫不覺得它有趣,“這絕對不是開玩笑。”來自聯邦調查局***FBI***的內部報告寫道,“在空戰中,已經有太多小夥子失去了生命,敵國僑民竟試圖把這當做笑料,創作這首詩的人,找不出任何藉口為自己的罪行推脫。”

  事實上,波塞爾特早就是聯邦特工的重點盯防物件,他“因言獲罪”的前一年間,特工多次不請自來,上門搜查,這首詩的出現,終於為逮捕他提供了“合適”的理由。

  波塞爾特被送往佐治亞州的堡奧格爾索普,即美國為敵國僑民設立的拘留營之一,另外3個分別位於佐治亞州麥克弗森堡、猶他州道格拉斯堡以及北卡羅來納州的溫泉營地。

  對波塞爾特採取強制措施,表面上看有法可依,一戰剛打響,美國就頒佈了針對敵國僑民的法律,據美國司法部年度報告記載,對德宣戰次日,時任總統威爾遜釋出公告,“那些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幫助敵人,或是違反總統頒佈的任何條例的僑民,都將被拘禁。”

  隨著戰爭持續,司法部的手伸得越來越長,1917年,《間諜法》和《敵國貿易法》相繼生效,波塞爾特案中,司法部將《間諜法》作為參考,建議將他羈押至戰爭結束。

  即便如此,政府也沒找到任何罪名可以用來指控波塞爾特,“他並未與任何陰謀有關,但被控故意犯罪。”報告提到,“他很擅長寫作,如果將內容發表,可能引起麻煩。”

  2、大多數罪名實屬“莫須有”

  和波塞爾特遭遇相似者不在少數,在人權保障尚不完善的100年前,拘留“非美”僑民往往無需有力證據,波士頓交響樂團指揮卡爾·穆克,也曾因“莫須有”的罪名而身陷囹圄。

  當時的輿論宣稱,穆克是“愛國的德國佬”,但他的真實身份是中立的瑞士公民。政府對穆克的指控是“拒絕在音樂會的背景中懸掛星條旗,以及在情書中貶低美國政府”。

  儘管這些罪狀子虛烏有,穆克還是被送往堡奧格爾索普,他的29名樂隊成員也被遣送出境。

  美國西沃恩南方大學網站載文稱,事實上,只有極少數敵國僑民參與了顛覆美國的活動,但由於政府和部分媒體大肆鼓吹,加上民間反德情緒高漲,懷疑與事實間已不存在界線,定罪時,司法機關傾向於使用模糊性的語言,諸如“威脅國家安全”、“對抗國家利益”等。

  最令人不寒而慄的還是“愛國公民”的暗中監視,他們熱衷於揭發可疑的鄰居和同事,由此可見,公眾不僅支援政府嚴厲對待德僑,若政府在此事上不盡力,還會面臨公眾的責罵。

  其實,美國不是惟一一個在那場戰爭期間限制敵國僑民自由的國家,在英國馬恩島西海岸,沿著帕特里克村外的狹窄道路,可以到達一處偏遠的農場,如今,雜草叢生的廢墟中只能看到低矮殘破的牆壁,而在一戰期間,英國政府曾在這裡安置超過2.5萬名敵國僑民。

  據英國《獨立報》報道,戰爭爆發後,居住在英國的德國貴族、服務員、麵包師突然發現自己身處危險之中,由於驅逐他們可能帶來刺激敵國的風險,當局索性把這些人圈禁起來,位於馬恩島的拘留營是英倫三島中最大的,島上的總人口也不過4萬名。

  與此同時,為防範敵國僑民刺探情報,或是加入敵國軍隊,德國也將數千名英國公民和大量法國、俄羅斯公民集體送往集中營。

  3、拘留營裡的歲月不堪回首

  如果說與其他國家有何不同,在遠離歐洲戰場的新大陸,當局對被拘僑民的管理多少要人性化一些,儘管也採取了軍事化的紀律,美國境內拘留營的條件相對寬鬆,舉例而言,其為敵國僑民提供的伙食和正規軍的官兵完全相同,堡奧格爾索普營地指揮官的信件記載,“這裡沒有對伙食的投訴,除了那些不知滿足的傢伙,大部分人對飯菜讚不絕口。”

  為打發寂寞,被羈押者獲准閱讀書籍、雜誌、報紙***需經檢查***;還能進行室外運動,包括棒球、排球、籃球、網球、拳擊和摔跤,拘留營會不定期舉行比賽,頒發獎品。

  專為女犯建造的營地未能派上用場,但類似的營地裡倒也不缺少女性,每個星期,敵國僑民的妻子擁有兩小時探望時間,但條件也很繁冗:探訪前必須獲得指揮官的同意;在探訪中只能使用英語……瑞士使館負責對營地的運作進行監督,確保僑民受到公正對待。

  儘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拘留營內還是存在諸多非正常現象,田納西州《查特諾加時報》曾披露,富裕的德裔美國人被定性為A類犯人,不用勞作,住在單間,還時常僱傭來自下層階級的囚犯為僕從,至於大多數無錢無勢的普通人,每天都被強制勞動。

  營地的看守也可謂滴水不漏,美國陸軍部派駐了32名軍官和452名士兵,一家紐約的報紙形容,拘留營外有3排帶刺鐵絲網,內設12個哨崗,每個崗位上均有***士兵值班。

  在埃裡希·波塞爾特個人的記憶中,在拘留營度過的歲月同樣不堪回首,他告訴美國《水星雜誌》,營裡曾出現囚犯營養不良和過度勞累的情況,一些人自殺了,還有一些人被從拘留營轉到精神病院,在戰爭快結束的日子裡,營地內還曾爆發傳染病。

  4、數億美元“敵國資產”遭充公

  如今看來,拘留敵國僑民的做法無疑是令人不安的,然而,此舉在另一項看似“更平和”的政策面前依然相形見拙——根據《敵國貿易法》,美國政府設立了外國僑民財產管理局。

  曾於20世紀20年代因一系列大搜捕行動而出名的米切爾·帕爾默,受命管理“可能阻礙美國取得勝利”的財產,這意味著,任何屬於敵國僑民的財產都有可能被沒收,“所有被拘留的外國人都被政府視為敵人,”帕爾默寫道,“他們的財產則會進行相應處理。”

  政府賦予該機構相當廣泛的權利,對此給出的解釋是:扣押敵國僑民的財產,為的是從經濟和物質上阻止他們幫助美國的敵人,在帕爾默領導下,外國僑民財產管理局聘請了數百名官員,四面出擊,在從成立到一戰結束的短短一年時間裡,獲得了數以億計的財富。

  在《Munsey's》雜誌中,帕爾默將自己的部門形容為“全國最大綜合商店”,查處的物件包括新澤西州的鉛筆公司,康涅狄格州生產巧克力的企業,以及芝加哥的啤酒釀造廠。

  德國在美的化工企業成為重點查處的目標,拜耳化學公司位於紐約的工廠一度被拍賣,使得該企業失去了在美國的阿司匹林專利,後者被稱為醫學史上最具價值的藥物之一。

  “我們沒收過來自紐約的地毯,在喬普林市附近起獲3匹馬,還有從南方運來的一整車香柏木。”接受採訪時,帕爾默毫無顧忌地表達著自豪與滿足,他的態度恰恰反應了當時不少人的觀點,即: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應當為戰爭造成的破壞付出儘可能巨大的代價。

  “令人們不再受壟斷工業化的威脅,同樣意味著讓世界遠離德國軍事專制主義。”帕爾默說,在他看來,美國有權將德國和奧匈帝國後人的財產據為己有,儘管具體操作惹出不少爭議,其中一起案件還曾到達最高法院,但根據戰時法,政府的此類行徑均未受追究。

  不僅敵國僑民,按照歷史學家亞當·霍奇斯的研究,即使是與德國移民結婚的美國公民,也會被劃入敵國僑民之列——威爾遜政府從這些人身上總共搜刮出2500萬美元。

  也許是從中嚐到了甜頭,到了二戰期間,羅斯福總統又復活了外國僑民財產管理局,對敵國僑民的拘禁政策變本加厲,總共約11萬日裔美國人被送進了拘留營。

  長久以來,外界對日裔美國人的遭遇多有評述,但一戰時的先例幾乎沒人記得,一戰結束後,政府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處理被拘的敵國僑民,據軍事歷史學家威廉·格利登考證,帕爾默曾試圖把在拘留營中引起麻煩的德裔居民統統驅逐出境,最終未得到國會批准。

  戰火熄滅7個月後,三五成群的囚犯陸續收到了釋放通知書,直到1920年4月,最後一個德裔美國人才重獲自由,此時,距一戰結束已過去一年半了,現實情況如格利登所描述,“拘留營究竟是什麼時候關閉的,幾乎沒有誰關心或在乎。”

  相關資料介紹:

  德裔美國人***German American***一般是指來自德意志民族的移民。由於三百多年以來,德國戰亂頻繁,生活困苦,成為歐洲最大的難民輸出地,據報道,德裔目前是美國人中所佔比例最多的約為17%。最初的德國移民大概是在1680年於美國紐約和賓夕法尼亞登陸。從那時起大約有800萬左右的德國移民陸續來到北美定居。直到19世紀也一直有大量的德國移民來到美國。數量最多的一次移民出現在1840-1900年期間,自此德裔數量超過了愛爾蘭裔以及英國裔。德裔美國人***German American***一般是指來自德意志民族的移民。由於三百多年以來,德國戰亂頻繁,生活困苦,成為歐洲最大的難民輸出地,據報道,德裔目前是美國人中所佔比例最多的約為17%。最初的德國移民大概是在1680年於美國紐約和賓夕法尼亞登陸。從那時起大約有800萬左右的德國移民陸續來到北美定居。直到19世紀也一直有大量的德國移民來到美國。數量最多的一次移民出現在1840-1900年期間,自此德裔數量超過了愛爾蘭裔以及英國裔。

  一些移民為了尋求政治和宗教自由來到新大陸,其他的一些則為了尋找比歐洲更多的創業機遇,其餘的可能只為了開始一段不同於以往的新生活。

  在美國的加州和賓夕法尼亞有全美最多的德裔,約為600萬。全美大概有超過5000萬人口被確定為德裔。在1990年的一次人口普查中顯示大約5800萬美國人有完全或部分德國血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賓夕法尼亞州英語和德語同都被列為官方語言。

  德裔美國人幾乎生活在美國的每個行政區,從他們首次登陸的東海岸到西海岸,德裔美國人已經在這片陸地上生活了400年。

  這些後裔通常為了慶祝民族節日聚到一起,全美最大的聚會是每年九月的第三個星期六在美國紐約的GERMAN-AMERICAN STUEBEN PARADA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