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讀後感想
赤壁賦貫通了儒、釋、道三家精神,是文章更有韻味。讀了之後,讀者的感想是什麼?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
寫《赤壁賦》時,蘇軾正處於他一生多次貶官生涯之初: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中一些不利於百姓的措施而貶官黃州。事實上,蘇軾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黨”,蘇軾就不願加人“新黨”,並且由於新法實施中出現諸多弊病,他抗言直諫,就被貶了官。***不過,後來新黨倒臺,司馬光等舊黨上場,召回蘇軾,而蘇軾又因為反對舊黨全廢新法而再度被貶―到海南食芋飲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對此作何感想。***貶了官的人應該很鬱悶啊,但是蘇軾不,他又是吟詩又是弔古,又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絲毫不以處江湖之遠為苦。***赤壁賦》就是他第一次遊赤壁時寫下的。雖然大家現在都說這個赤壁搞錯了、真正的赤壁應該在哪兒哪兒,可蘇東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這份心情,哪裡都可以是赤壁。
於是蘇子就這樣與客泛舟於“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赤壁之下了。風月無邊,他覺得自己彷彿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則是道家的說法。此情此境中,蘇軾既達到了“離形去知,同於大道”***《莊子》***的境界,又有了釋家“體無”的體會。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什麼呢?聽起來像《離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就說到自己貶官的處境了,難怪客人吹洞簫以和之,而作悽怨之聲。但這並不是東坡的本意。他抒發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優鬱,而不是對人生無常的悲嘆。針對客人“哀吾生之須臾”的虛無的人生觀,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這又令人想起***莊子·大宗師》裡河伯見海神的一段。蘇軾不是沒有體會到個人的渺小,但他是將渺小的自我同於無,而通於道,與自然同化,而追其生於永恆。這樣的人生觀,是釋、道兩家人生觀的核心,有這樣的處世態度,蘇東坡才不會拘泥於個人境遇之得失,處江湖之遠而不改其樂也。
蘇軾的身上,體現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他樂觀而不圓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處政治漩渦中而不結黨不營私,保持自己的獨立品格;貶滴蠻荒之地而不傷不怨,不自憐自嘆,堅持自己的道德修養。胸襟豁達,如光風界月。他身上融會貫通了儒、釋、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們現在總是說要建立知識分子的道德準則,要保持知識分子人格的獨立性,蘇軾就是最好的榜樣。只是保持獨立人格,談何容易,要做好兩邊不討好的心理準備。這就不但要有蘇軾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氣!
篇2
曾經學了蘇軾的《前赤壁賦》那時還不是很清楚其中真正的內涵。今天又偶然的看到這篇文章不禁又重新閱讀了幾次。真的有文讀百遍其意自現的感覺尤其是他的這段話讓我有些新的認識。那就是他在文中發出這樣的感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這段話蘊涵了深刻的哲理:時光易逝生命又極其的短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著有限的青春去學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樂的源泉。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意識到時間的流逝之快也就會越想把它留住。當然時間是不因世人對它的留戀而停駐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沒有在人生書本留下輝煌的一筆不能劃個完滿的句號。不曾一次想到這些問題而每次心靈都會撞擊的厲害。面對過去的歲月我已無力挽回但現在和未來仍掌握在我手中。我還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來的路仍然是充滿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個道理: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當一天珍惜,而虛度光陰的人把一天當一生揮霍。而今天是下輩子的第一天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放棄總會有成功的那天。因為我們還年輕我們還有許多許多的每一天。
篇3
蘇軾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他曾被譽為是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灑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烏臺詩案後,他被貶黃州,寫下了《赤壁賦》。被貶謫離京,對於一個處在官宦生涯的人來說,是莫大的苦悶失意,但是,從蘇軾那“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中,我們不難發現出,他曠達開朗的胸襟,超脫的人生態度。有人說這是他政治失意後的精神苦悶的自我排解。但是,潛藏的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抑鬱和悲傷,誰能看出來呢?
現在的我們,處於一個新時代,雖不曾有那麼多動盪不安,但充滿了人世險惡。社會是現實的,是殘酷的,是美好的,是需要我們慢慢適應的。我們不能逃避,只能無理由的選擇面對,與其整天面無表情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還不如每天對自己微笑,對他人微笑,開心的面對生活,面對不開心,面對困境。
赤壁賦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