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讀後感作文精選
本文記敘的是蘇軾與客人在赤壁遊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賦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赤壁賦讀後感篇一
初讀此文時,便覺有不凡之氣,熟讀後,細加品玩,更覺此文精美。
本文記敘的是蘇軾與客人在赤壁遊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
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話,卻概括出了周圍的一切景象,使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語句又長短結合,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蘇軾的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變化。細究蘇軾之前的作品,無論是詩歌還是文章,無論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壞,他最終都會釋然,想方設法說服自己,讓自己暫時擺脫困苦,獲得歡樂!
如他的《水調歌頭》,開頭便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句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表現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後卻又“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心情一下子墜入萬丈深淵;之後呢?他又開始寬慰自己,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最終,他又豁然開朗,道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隨之釋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見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悅,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著唱著,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覺表現出一種傷感,一種壯志難酬的心情暗暗湧現在作者心中,隨後,客人洞簫之聲的“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更添憂傷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並沒有一隻頹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開始預科辯駁,不僅是說服客人,也是說服自己,使自己釋懷。“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作者最終還是解脫了,獲得了暫時快樂和自由。
當然,這樣的情感,與蘇軾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聯絡的。
蘇軾的仕途生涯並不順利,多次被貶謫,不被賞識,身世風雨飄零,按理說這樣的一個人,應該早就無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蘇是這樣遊山水。而蘇軾卻忍下來了,因為他精通儒學、佛學、道學,並將這三者恰當的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赤壁賦讀後感篇二
蘇軾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他曾被譽為是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灑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烏臺詩案後,他被貶黃州,寫下了《赤壁賦》。被貶謫離京,對於一個處在官宦生涯的人來說,是莫大的苦悶失意,但是,從蘇軾那“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中,我們不難發現出,他曠達開朗的胸襟,超脫的人生態度。有人說這是他政治失意後的精神苦悶的自我排解。但是,潛藏的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抑鬱和悲傷,誰能看出來呢?
現在的我們,處於一個新時代,雖不曾有那麼多動盪不安,但充滿了人世險惡。社會是現實的,是殘酷的,是美好的,是需要我們慢慢適應的。我們不能逃避,只能無理由的選擇面對,與其整天面無表情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還不如每天對自己微笑,對他人微笑,開心的面對生活,面對不開心,面對困境~~~生命是短暫的,累,只是一時的,傷心,也總是會過去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只有它才是真正屬於我的,我會好好珍惜~~~~
赤壁賦讀後感篇三
是一篇怎樣的作品呢?初讀它的人,會為其文辭華美而打動;再讀它的人,會為其體現的哲學人生觀而打動。但假如讀者能再多一些知識,懂得運用孟子“知人論世”的方法,就會進一步為蘇東坡的人格而折服。
寫《赤壁賦》時,蘇軾正處於他一生多次貶官生涯之初: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中一些不利於百姓的措施而貶官黃州。事實上,蘇軾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黨”,蘇軾就不願加人“新黨”,並且由於新法實施中出現諸多弊病,他抗言直諫,就被貶了官。***不過,後來新黨倒臺,司馬光等舊黨上場,召回蘇軾,而蘇軾又因為反對舊黨全廢新法而再度被貶―到海南食芋飲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對此作何感想。***貶了官的人應該很鬱悶啊,但是蘇軾不,他又是吟詩又是弔古,又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絲毫不以處江湖之遠為苦。***赤壁賦》就是他第一次遊赤壁時寫下的。雖然大家現在都說這個赤壁搞錯了、真正的赤壁應該在哪兒哪兒,可蘇東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這份心情,哪裡都可以是赤壁。
於是蘇子就這樣與客泛舟於“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赤壁之下了。風月無邊,他覺得自己彷彿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則是道家的說法。此情此境中,蘇軾既達到了“離形去知,同於大道”***《莊子》***的境界,又有了釋家“體無”的體會。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什麼呢?聽起來像《離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就說到自己貶官的處境了,難怪客人吹洞簫以和之,而作悽怨之聲。但這並不是東坡的本意。他抒發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優鬱,而不是對人生無常的悲嘆。針對客人“哀吾生之須臾”的虛無的人生觀,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這又令人想起***莊子·大宗師》裡河伯見海神的一段。蘇軾不是沒有體會到個人的渺小,但他是將渺小的自我同於無,而通於道,與自然同化,而追其生於永恆。這樣的人生觀,是釋、道兩家人生觀的核心,有這樣的處世態度,蘇東坡才不會拘泥於個人境遇之得失,處江湖之遠而不改其樂也。
蘇軾的身上,體現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他樂觀而不圓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處政治漩渦中而不結黨不營私,保持自己的獨立品格;貶滴蠻荒之地而不傷不怨,不自憐自嘆,堅持自己的道德修養。胸襟豁達,如光風界月。他身上融會貫通了儒、釋、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們現在總是說要建立知識分子的道德準則,要保持知識分子人格的獨立性,蘇軾就是最好的榜樣。只是保持獨立人格,談何容易,要做好兩邊不討好的心理準備。這就不但要有蘇軾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