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情感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情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
一路上走來,一路上吟唱,昨天的情景到今天才寫下來,唯恐寫出來的不是那麼的淋漓盡致。
一切很突然的,飯後校園散步,感覺跟平常不太一樣,後來才發下周圍卻是柔和了很多。再看看才知道整個校園路燈都不亮了。此刻皎潔的月亮和閃爍的星星撒下一片乳白色的寧靜和安逸。
在這安逸的乳白中,我們好像就是在沐浴,沐浴著聖潔,沐浴著不知道該怎樣表達的心情......
一個人,兩個人...........
漫步在這靜謐而又深幽的林蔭道上,看著這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有的夜景,都有著不同的心情和感慨。
每個人都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事情,我們做著為自己、為他人的事情;他人做著為他人為自己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追求,同樣的面對這同樣的夜月,都有著不同的心境。
昨夜的風雖沒有吹來大海的氣息,但是有的人卻擁有容納大海般的心——月湧大江流;而有的人心卻連一隻烏雀都容不下——烏鵲南飛,繞樹三紮,無枝可依。為什麼同樣的環境下,有如此大的迥異呢?
春江花月夜,這樣的景色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再有,即使下次再有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你還會是現在的你嗎?我不知道這月亮等的是什麼;也不知道這這月亮要照什麼;就像我們不知道我們活著的意義那樣——我們為什麼活著?
當然,我們都要去做些什麼來證明些什麼,我都會為了一些不知道結果的事去等待,去守候........就像這月亮一樣不知道守候了多少歲月了,有時候人還不如月亮,我們會堅持不了的。
相信誰也不願意說:我甘心這輩子。至少我會說:我甘心這輩子.....我不甘心這輩子。
多少人甘心也罷,不甘心也算。人生有幾回這樣的情與景?
反正不管怎麼說,昨天夜裡我是不敢有自己的感情了,望著它們,感覺自己就可以消失了。還是、也只能和好友一起吟《春江花月夜》了: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帖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二
一生只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就是因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這首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猶如一股股迎面撲來的濃郁的情感,千百年來,使無數的文人騷客為至傾倒。無怪乎,該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該詩中不僅描繪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圖,而且也表現出了豐富細膩的情感。但是,尤為重要的是,在這情感中也滲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對如此美麗的圖畫,面對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出的最動人的良辰美景,而許真的是“樂極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發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麗,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恆,從而聯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暫。是誰站在江畔,第一個驚詫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從哪一年開始照耀到人間呢?恐怕已無人能說的清楚。畢竟,人的一生太短暫,太短暫了!人要和時間賽跑,終究是要失敗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類一代代永無窮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暫的表現嗎?而明月卻年年相似,這江月為什麼會年年依舊呢?可能象世上的離人一樣,也在等待著自己的親人到來吧!“不知江月照何人”這裡用了一個擬人的手法,把月亮寫的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看到大江東流。這滾滾東流的一江春水,多麼象消逝著的光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這滔滔流水送走的嗎?詩人由時空的無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祕而又親切,表現出一種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識。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詩人對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這種青春感傷的情思貫穿全詩,創造出韻味無窮的意境。
但是全詩的關鍵還在後文對思婦的描寫,思婦因盼望與愛人相見而不得而苦悶。但她仍相信,雖然兩人相隔異地,不能聲息相聞,但此時一定會共對明月寄託相思。南朝《子夜四時歌*秋歌》中有過這樣的名句: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說託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給遠方的親人。而在這首詩裡,把託月寄情變成“願逐月華流照君”,感情更為強烈,要求也更為迫切。這裡的“逐”字把思婦那種深沉,執著,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現的更形象,更具體,更傳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動感。由此可見,詩中雖有對人生短暫的傷感,但這只是緣於對人生的熱愛與追求,詩人並沒有因此而頹廢和絕望,其基調是“哀而不傷”的,體現出初唐的時代之音。
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這首詩也有一定的缺憾,沒有完全脫盡六朝形式主形式主義的影響。但該詩中從眾多色彩鮮明的形象中所抒發出的棉邈深摯的情感,同樣使人產生心靈的驚悸,特別是對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賞析,更能引發讀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這也正是詩人技高一籌的表現,使景情理完美結合,創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給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