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武裡大帝是誰

  鄭信,在父親鄭鏞去世後被財政大臣坡耶節基收為義子,13歲進入宮廷,初任侍衛,後升至侯王。當緬軍入侵暹邏,攻陷大城王朝首都,國王死亡之後,鄭信高舉義旗,在華僑和泰人幫助下,經過艱鉅卓絕的戰鬥,終把緬軍趕走,建立了泰國第三代王朝,並被擁立為吞武裡大帝。

  人物生平

  鄭信,華裔子弟,文武雙全。鄭信的父親鄭鏞,潮州澄海縣人***今汕頭市澄海區人***,清朝雍正年間航海來泰,後來在大城首都出任徵收劇場與賭坊稅小官,並跟一名稱“燕子”泰族女孩子結婚,生一子,取名為鄭信。

  鄭信生於公元1734年3月23日,星期日,大城時代毋隆葛王時代。1768年12月28日,建立吞武裡王朝;1782年駕崩,享年48歲,共育有24位王子、王女。信七歲即今葛沙瓦寺學院讀書,佛寺住持通理大師為鄭信的啟蒙老師,先學泰文、巴利文,然後再研習三藏佛典——這些是當年泰國教育的主要課程。

  十三歲完成了全部課程,由義父拍耶節悉大臣為之舉行“剃頂髻”***男孩留一發髻於頭頂,將髮髻剃去後,即表示已成年;同中國古代“束髮”的意義相似***。剃頂髻儀式完成後,就落髮為沙彌,並前往大城城外地去的三殿寺***WATSAMVIHAN***繼續研習佛典與巴利經文。還俗之後,義父就將鄭信送入內廷充當國王侍衛。毋隆葛國王對鄭信愛護有加,除令其再研習泰文與巴利文之外,還學習中文、印度文和緬文。

  鄭信二十一歲時,義父拍耶節悉大臣再為他舉行落髮為比丘儀式,拜葛沙瓦寺通理高僧為師;出家為僧,共計三夏,然後還俗,仍任內廷官職。年輕的鄭信,不但接受教育的機會特多,而且勤勉好學,所以後來登上王位後,能夠自己編寫劇本、詩、歌等文學作品。此外,他還精通律志和兵法,騎術高明,能操多種武器,在泰國曆史上,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因此,他的功業,尤其是晚年遭遇事蹟,一直成為世界學者研究的主題。

  相關事件

  出任官職,遭遇時變

  鄭信公園鄭信在毋隆葛王時代曾先後出任以下官職:

  1、任巡撫官,代表國王到泰北各城巡察,判決有關案件,為民伸冤除害,建立了良好的聲譽。

  2、出任達城副官,協助城主處理有關法律事件;自此時開始,不再是內廷官員。

  3、原來的達城城主去世後,即出任城主之職;任職期間,全心全力從事發展工作,使達城成為當年一個繁榮的城市。

  毋隆葛王駕崩後,億卡塔王繼位,招鄭信回京師,賜任甘烹碧城城主***甘烹碧為當年一重要國城***。唯尚未上任,忽報緬甸大軍入侵,圍攻大城;億卡塔王於是令鄭信留京師,協助禦敵。

  突圍而出,建立基地

  大城的曼普鑾王朝到了億卡王時代,國勢漸衰,國防無力,內廷外朝,爭權奪勢,經濟蕭條,,民生困苦,緬軍因此乘虛而入,遣派精兵,包圍大城,暫留京師的鄭信,多次領兵與敵軍交戰,但是士無鬥氣,,軍備、武器不能接應。鄭信見大勢已去,敵軍破城,已難避免,一味頑抗,不為俘虜,亦死於敵手,光復國土,將渺遠無期。於是,決定率領五百士兵,於公元1766年1月3日,突圍而出,向東海岸地區前進,途經納空那育、巴真、北柳、春武裡,然後到達羅勇城,並據之為基地。

  再說,自從緬軍包圍大城國都以來,一些未被緬軍征服的城鎮,皆擁兵自重,宣佈獨立,造成了割據的局面。緬軍圍城共十四個月,終於在1767年4月間攻破大城;四百多年古都,燒燬殆盡,曾經繁榮一時的都城,頓成廢墟。 大城淪陷後,鄭王分析當時局勢,認為要光復國土,當以擴大基地為先,於是率領精兵,攻打尖城***即今之尖竹汶府***,兵臨城下,下令軍士,吃過晚飯,將鍋爐碗缽等炊具,全部搗毀,明日早飯,到城內燒煮;乃破金沉舟之志。時為1767年6月。

  驅逐外寇,重建家園

  鄭信以尖城為復國基地,在1767年的雨季期間,製造軍艦,召集泰、中壯男,入伍為兵。鄭信分析當年割據局勢,認為有志統一國家,南面稱王者,必須先驅逐外寇。於是雨季才過,鄭信鄭王即率領士兵五千,戰艦百艘,自尖城出發,是年11月間,軍至湄南河河口,先收復吞武裡城,然後逆流而上,直搗大城緬軍紮營重地——三菩提樹營;緬軍不能對抗,大敗而歸。緬軍佔領大城,前後共七個月。

  鄭信完成驅逐外寇,光復國土大業時,年僅34歲。鄭信看到大城被緬軍破壞的蕭條場面,不勝悲傷,要重新修建,談何容易?且緬軍對大城地理形勢瞭若指掌;大城遠離海口,對外通商貿易並不方便。而吞武裡城面積雖小,卻有“威猜巴碩堡”為屏障,都城條件,符合當時形勢,且接近海口,對外貿易,比較有利;如遇強敵入侵,不能對抗,可退回尖城。於是,鄭信遂下決定定都吞武裡的計劃。

  在重建國家的過程中,鄭王定了以下重要措施:

  一是召集臣民。召集在戰亂中散居各地的臣民,匯合吞府,共商建都大計;食糧缺乏時,向外來商船購買米糧,解決民生問題。

  二是完成統一。鄭信認為割據局勢對國家不利,一旦地軍入侵,各自擁兵自重,必定不能拒敵;於是北征南討,歷時三年,終於完成國家統一大業。

  三是加強國防。由於大城淪陷,生民塗炭的慘痛經驗,且當年的緬甸國勢尚強,軍隊比泰國壯大;為了拒敵,鄭王一朝,先後還得同緬軍交戰多達十次。因此,加強國防,是鄭信重建家園中的一個重要策劃。

  四是開拓國土。完成國家統一後,1771年間,鄭信親自率兵佔領了柬埔寨,任效忠鄭信的柬國大臣主治國事;柬埔寨遂成為泰國藩屬一直至1778年。

  此外,1774年間,又先後征服了喃奔、帕、難、蘭那、寮國等城。因此,鄭信一朝的國土,北邊擁有寮國境內的永珍、鑾巴茫;南邊統領甲蘭單、單卡奴、沛武裡;東邊擁有寮國、高綿湄公河地區,窺望越南邊境;西邊國土遠達緬甸的毛達瑪、塔威馬力、禾腦悉。

  五是維護佛教。鄭信在位十五年間,雖然一面拒敵,一面拓疆,終年用兵;但對繼承文化藝術,尤其是維護佛教的事,仍不遺餘力;如令諭自各地蒐集大藏經文,建

  造佛寺和重新組織僧迦律制等措施。

  彪炳功績,永垂不朽

  鄭信自1767年建立吞武裡王朝,1782年駕崩,大昭披耶卡薩斯取得王位,遷都曼谷,建立至今的節基王朝。鄭信對泰民族做出的貢獻極多,到了波·披汶頌堪元帥掌政時代***1938-1944年***,中、泰兩族為了緬懷鄭王的功績,遂擇定在吞府大羅門圈上鑄造鄭王銅像。鄭信跨騎御馬,身披戰衣,右手高舉指揮劍,左手緊握馬韁,作親征狀,面向東方的尖竹汶府。紀念銅像自馬足到指揮劍的右手,高4.20米。 泰國政府於1954年4月17日,正式為鄭信銅像舉行落成朝祭大典,並有兩日連宵文娛活動,當代第九世王普美蓬陛下親臨主持銅像揭幕與朝祭儀式。同年的12月28日,為鄭信登基紀念日,泰王陛下復親臨主持獻花圈朝祭儀式。

  自此以後,泰國政府就定於每年的12月28日舉行鄭信朝祭大典,並循例在銅像地區,舉行兩天兩夜的文娛活動。由於中、泰兩民族對鄭信的功業都頌揚不已,所以每年的文娛場面,都非常壯大;銅像附近的公路,也得封鎖兩天。鄭信在中、泰民族心中的形象,可謂“不朽”。

  延伸閱讀

  廣東澄海市華富村曾出了一位泰國皇帝,叫鄭信,是歷史上第一個在海外當皇帝的華人,是泰國曆史上的英雄人物。

  華富村鄭氏宗祠門側有一副對聯:曾與帝王為手足,欣收天子作門生。這座老宅建於清雍正年間,門內兩間三合土的房子已經破敗,早已無人居住。鄭信的父親鄭達就出生在這裡。而鄭信的衣冠墓則在村外一個池塘旁,被澄海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泰國詩琳通公主專程來到這裡拜謁鄭信衣冠墓,並將一頂絹制皇冠送給當地政府,隨同的泰國華僑還贈送了一尊鄭皇騎馬銅像,仿曼谷吞武裡廣場上的巨型鄭皇銅像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