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學成語故事

  關於有哪些呢?成語是現代漢語中十分主要的一類用語,因簡潔和凝練而在使用當中倍受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與借鑑!

  篇一:居心叵測的故事

  戰國時期,趙王派大臣出使外國談判。

  可是這位大臣早已是人在曹營心在漢了。可是他還假惺惺地對趙王說:“大王把這麼重要的外交重任交給我,我一定誓死效忠,請大王放心,我走後,請大王多保重。“趙王很受感動地說:“那就請你不要食言,實踐你的承諾,我等你早日歸來。”這時這位大臣裝模作樣的流著眼淚,跪下說:“臣出使他國,並不考慮保全性命。可是臣顧慮臣走後在趙國的聲譽問題。”趙王不解地問他怎麼回事。大臣說:“臣不求苟且偷生,卻追求美好的名譽。可是我離開趙國後,肯定會有很多嫉恨我的人散佈惡言惡語對我進行誹謗,猜疑我是否會裡通外國,如果大王您輕信他人之言,那麼受害的是我,您說到那時我能回趙國嗎?”趙王聽後,非常誠懇地對大臣說:“你放心吧,我發誓,絕不會聽信任何謠言。”大臣走後便投奔魏國去了,並贈送給魏國很貴重的禮物。訊息傳來後,趙國其他大臣們紛紛議論此事,並規勸趙王要識人心。可是趙王卻執意不信,並說:“我發過誓,決不相信任何傳言。”大臣們看趙王執迷不悟,非常生氣。

  篇二:不自量力的故事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是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

  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事後,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快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了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

  篇三:囊螢映雪的故事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看過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