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術後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與預防

【摘要】  目的 探討剖宮產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措施,降低剖宮產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減少因剖宮產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對患者所造成的危害。方法 對1991年1月~2005年6月我院婦產科剖宮產術者3196例,針對剖宮產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加強術中、術後護理,對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38例患者予以心理疏導,合理安排飲食,採取頭低足高位,在抗凝溶栓治療時,加強病情觀察,嚴格操作規程,採取雙靜脈通道輸入,恢復期加強康復鍛鍊。結果 38例患者,35例臨床治癒,2例因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1例轉院治療失訪,無1例肺栓塞發生。結論 對剖宮產者合理實施護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關鍵詞】  剖宮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預防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剖宮產術後常見併發症之一,據統計55%發生於分娩或手術後3周內[1],術後一旦併發下肢深靜脈血栓,不僅增加病人的痛苦,嚴重者還會致殘,甚至發生肺梗塞而危及生命。因此越來越受到婦產科醫護人員的重視。1999年1月~2005年6月我院婦產科共實施剖宮產術3196例,其中38例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通過及時的治療和護理有效地預防了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38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年齡23~39歲;發病時間:術後6h 3例,術後12h 2例,術後5天10例,術後7天15例,術後12天8例;發病部位:左下肢29例,右下肢9例;剖宮產指徵:妊娠高血壓綜合徵16例,巨大兒頭盆不稱5 例,雙胎妊娠6例,胎兒宮內窘迫8例,社會因素3例;臨床表現:不同程度肢體腫脹、增粗、疼痛、肢體活動受限、面板蒼白、肢體溫度低、體溫升高、全身不適等。根據臨床症狀,結合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查及靜脈造影確診。

    1.2  治療方法  38例患者均採用抗凝、溶栓、降低血液粘稠度、熱敷、臥床休息等綜合治療。即肝素5000u 皮下注射,q12h,連用3天;尿激酶10u加入生理鹽水500ml中靜脈滴注***1~2h內滴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複方丹蔘注射液12ml靜脈滴注,每天1次,10天1個療程。治療期間每日檢查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以此調節溶栓、抗凝藥物的劑量。

    1.3  護理

    1.3.1  一般護理

    1.3.1.1  心理護理  術後出現肢體腫脹,面板溫度下降,肢體活動受限,疼痛,患者多表現為緊張、恐懼心理。心理壓力較重,護士要儘可能多向患者及家人講解下肢腫脹、疼痛的原因和治療方法,消除病人的顧慮,讓其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及護理。

    1.3.1.2  體位護理  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特別是發病3~4天之內和溶栓期間,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於心臟平面20~30cm,膝關節屈曲15°,避免膝下墊枕,使髂骨靜脈呈鬆弛不受壓狀態,以利小腿靜脈迴流,減輕患肢腫脹,期間注意觀察下肢膚色、溫度、感覺及腫脹程度,保持被褥平整,面板清潔乾燥,防止發生褥瘡。

    1.3.1.3  飲食護理  避免食用生硬食物,給予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飲食,以增強體質。保證水分攝入,多飲水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術後3h即可進食米粥,以增加體液,防止脫水[2]。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祕,以防腹壓增加,影響下肢靜脈迴流。

    1.3.1.4  熱敷  血栓溶解後,即用50%硫酸鎂加溫到50℃左右,將紗布蘸溼後放在肢體患處,反覆多次。硫酸鎂具有擴張血管、解痙止痛作用。高滲鎂可吸附水分,有消腫和促進側枝迴圈建立作用。

    1.3.2  抗凝溶栓時的護理

    1.3.2.1  病情觀察  每日測量並記錄肢體周徑2次,同時觀察皮溫、色澤、淺靜脈怒張及動脈搏動情況,如患肢疼痛減輕,腫脹逐漸消退,面板顏色轉紅,面板溫度轉暖,表示治療有效,反之則不佳。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有無齒齦異常出血、血尿、黑便,尤其要注意有無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顱內出血跡象。遵醫囑按時抽血化驗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抽血時應做到一針見血,保證標本符合檢測要求。

    1.3.2.2  靜脈給藥途徑  採用雙路靜脈輸液方式,即選用上肢靜脈輸入常規藥物,選擇患肢足背靜脈作為輸入抗凝溶栓藥物專用通道。在輸入抗凝溶栓藥物的同時,應在同側大腿中上1/3處用血壓計袖帶加壓60mmHg,阻斷淺靜脈,利用下肢靜脈交通支的生理功能,減少藥物經近端開放的靜脈腔進入體迴圈。最好使用輸液泵加壓快速靜脈輸入,使淺靜脈內壓力升高,溶栓藥物通過交通支進入深靜脈,增加血栓部位的藥物濃度以增強療效。

    1.3.2.3  操作要求  抗凝和溶栓期間,儘量減少有創性檢查和治療。靜脈穿刺時要做到一要準、二要穩,保證一針見血,儘量減少穿刺次數,以防血管壁損傷。穿刺時止血帶不宜捆紮過緊,最好選擇靜脈留置針,以減少靜脈穿刺的機會。拔針時,應區域性壓迫5~10min,以防止出血。尿激酶稀釋過程中不可劇烈振盪,稀釋後立即應用,禁止與酸***物混合使用。保持靜脈通暢,確保在單位時間內將溶栓劑順利滴注。

    1.3.3  恢復期的康復護理  適當下床活動,避免久坐久站。活動時穿合適的彈力襪或捆綁彈力性繃帶3~6個月,促進深靜脈迴流。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外傷。血栓再通後,還要堅持口服抗凝藥物3個月,預防復發。告訴病人戒菸、限酒、多飲茶。茶葉有促進排洩,抵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少量飲酒,有活血作用,利於疾病恢復。

  2  治療結果

    35例患者經過7~14天的綜合治療,患者自覺症狀明顯減輕,體溫下降,肢體明顯消腫,疼痛減輕,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側支迴圈建立良好,治療時間最短者20天,最長者35天,臨床治癒出院,隨訪6個月無復發。2例患者錯過了治療最佳時機,留下了不同後遺症;1例患者家屬要求轉上級醫院治療,未跟蹤隨訪。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未出現新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3  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是婦產科常見併發症之一,起發病相關因素包括:(1)妊娠晚期由於血小板功能改變,血漿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從而使血液呈高凝狀態;(2)剖宮產手術操作使胎盤蛻膜等大量的組織凝血活酶釋放,加速了血液凝固;(3)手術創傷可引起血小板反應性改變,具有強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質減少,釀成血液的高凝狀態[3],而術中、術後大量止血藥物的應用又改變血凝狀態;(4)產程中由於大量出汗、術後出血、液體相對不足引起脫水,使血液濃縮,術後病人臥床休息,下肢活動減少,病人靜脈血流遲緩,使血液中的細胞成分停滯於血管壁,形成血栓[4];(5)下肢靜脈反覆多次穿刺或輸入高濃度刺激***液,造成靜脈內膜損傷;(6)下肢受涼,引起靜脈收縮,增加了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

    針對上述發病相關因素,我們必須做好相關的護理與預防工作。

    3.1  注意生活細節,促進靜脈血液迴流  妊娠後期避免久坐久站,經常變換體位,睡眠時將雙下肢抬高。協助患者抬高雙腿,可保持血流最佳狀態,對某些發生血栓危險性低的患者,可免去肝素和阿司匹林的應用。內衣內褲要寬鬆,不要過緊勒住腹部。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每次蹲廁時間過長。

    3.2  避免發生孕期併發症  孕期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孕期併發症。有資料顯示: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前置胎盤、難產併發症等,會增加靜脈血栓形成的機會。因此,應避免過度勞累,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情緒不要大起大落,均衡合理飲食,控制體重過於增長,過胖易引起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巨大兒。

    3.3  剖宮產手術時的注意事項  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與手術持續的時間長短有關,因此手術者應儘量縮短手術時間,手術操作輕柔,切忌動作粗暴,避免不必要的按壓。手術時手術床採取頭低 15°,以加速靜脈迴流。如果手術時間過長,超過2h以上,可在術中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下肢靜脈血栓的好發部位在比目魚肌的靜脈竇內。因此,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長時間受壓,可在足關節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離開床面。術中減少對血管內膜的損傷,手術期儘量避免下肢靜脈輸液和輸注對血管有刺激的藥物,特別是左下肢,因為左髖總靜脈位於左髖總動脈之上,因區域性受壓,來自左側下肢及盆腔靜脈的血流阻力大於右側阻力所致。同一靜脈不易行過多穿刺。

    病人回病房後去枕平臥6h,心電監護,密切病人生命體徵的變化,為病人活動足關節,改善下肢肌肉的收縮功能。膕窩處避免墊枕,以免影響靜脈迴流。術後6h取半臥位,角度一般要求30~40°,進流汁飲食,每2h翻身1次,即可預防肺部感染,又可減輕下肢靜脈壓力,有利於靜脈迴流。如果病情不允許活動翻身,可2h改變一次病人的體位,使之重力有所傾斜,以改善受壓側肢血液迴圈。術後6h給予流汁飲食,可給高蛋白米粉,多飲水,以增加營養,稀釋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術後24h幫助病人坐起,然後逐漸下床活動,做深呼吸動作,防止肺部痰液淤積,並有助於肺部血液迴圈。術後注意保暖,在麻醉未醒之前,護士或家屬被動按摩患者下肢比目魚肌和腓腸肌,並做踝關節屈身運動[5],足內外翻運動和內屈、內翻、伸、外翻組合而成的“環轉”運動10~15次/d,術後24h鼓勵並協助下床活動,促進血液迴流。

    3.4  對高危患者及時採取藥物干預[6]

    3.5  重視病人的主訴  如有站立後下肢沉重、脹痛等不適,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可能。一旦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應及早採取常規的溶栓治療,最大程度上恢復患者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本組38例,35例由於得到了及時的治療,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2例患者因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因此,護理工作者對剖宮產者應密切觀察其下肢的變化,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參考文獻】
  1 臨床產科學編委會.臨床產科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97.

2 楊士萍,張淑萍,李靜,等.剖宮產術後3h產婦進食米粥的臨床效果.中華護理雜誌,2004,39***6***:6.

3 陸以佳.外科護理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03.

4 宋學香,朱玉芹,崔榮,等.肺栓塞患者搶救與護理體會.護士進修雜誌,1998,13***1***:48-49.

5 陳廖斌,顧潔夫,王華,等.足踝主被動運動時下肢靜脈迴流影響結果.中華骨科雜誌,2001,21***3***:145-147.

6 顧紅,餘慶雲,劉增香.婦科腫瘤術後併發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16例.實用護理雜誌,2003,19***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