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監護病房對大疤性面板病患者的救治特點
【關鍵詞】 大瘡性面板病 藥疹
大疙性面板病是以水瘡、大疤和無菌性膿疙為原發損害的一組疾病,由於其皮損比較廣泛,水疤容易破裂形成大小不一的糜爛面,患者可因感染、糜爛面難以癒合,給治療和護理帶來很大困難。我科於2001年1月~2008年3月收治6例天疤瘡,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01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大疙性面板病患者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平均年齡42.22±18.02歲(20~65歲)。
1.2 致敏藥物的確定 6例藥疹患者中有5例(83.33%)明確由1種藥物引起,這些患者藥疹發生前曾使用單一品種藥物或聯合用藥中有1種是常見引起藥疹的藥物。有1例(16.67%)用藥2種以上,且致敏藥物難以確定。
1.3 致敏藥物的種類 引起或可能引起藥疹的藥物有20餘種,患者往往是單獨使用1種藥物或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分別為青黴素類2例,頭孢菌素類1例,紅黴素1例,克林黴素1例,不明致敏藥物1例。
1.4 藥疹的型別 剝脫性皮炎型1例(16.67%),中毒性表皮壞死鬆解型5例(83.33%)。
2 治療及轉歸
所有患者給予靜脈滴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甲強龍 1000mg/d,待病情控制後逐漸減量,最後全部停藥、治癒。6例患者均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6例均應用大劑量靜脈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劑量為 400 mg/ (kg•d),5d為1 個療程;未發生糖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1例患者上述效果不佳給予血漿置換治療。
3 討論
重症藥疹是指起病急驟、皮損廣泛、全身中毒症狀重、伴多腔隙粘膜及多臟器受累的藥疹,主要中毒性表皮壞死鬆解型,有報道中毒性表皮鬆解型藥疹死亡率高達30%~35%和剝脫性皮炎型患者病情嚴重,易出現各種併發症,死亡率高。近年來死亡率有所下降,可能與治療及時及治療手段改進等有關。引起藥疹的藥物隨著時間推移而有所變化,隨著新藥的廣泛應用,致敏藥物的種類亦逐漸增多,藥疹的發生率在逐年增加,同時有些以往常見的致敏藥物(如磺胺類藥物),由於近年來臨床上應用減少,其引起的藥疹亦減少。本文6例藥疹患者中5例致敏藥物明確,致敏藥物中抗生素居首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引起的藥疹很少,本文只有1例藥疹明確是由紅黴素引起的。近年來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阿奇黴素、克拉黴素少見引起藥疹。解熱鎮痛藥隨著複合製劑種類增多,一種藥可有許多商品名,易被臨床醫生和患者忽視,藥疹的發生率也在增多,臨床上應慎用。本研究1例患者入院後開始激素聯合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出現高熱不退,後採用二重血漿置換和血液灌流療法,皮疹3天后明顯減退,體溫下降至正常,二重血漿置換和血液灌流療法為重症藥疹的搶救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但有待進一步積累經驗。
參 考 文 獻
[1]張學軍.面板性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3-114.
[2]劉錫鈞.實用藥物指南[M].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771-772.
[3]許國銘,李石.現代消化病學 [M].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009-1010.
大疙性面板病是以水瘡、大疤和無菌性膿疙為原發損害的一組疾病,由於其皮損比較廣泛,水疤容易破裂形成大小不一的糜爛面,患者可因感染、糜爛面難以癒合,給治療和護理帶來很大困難。我科於2001年1月~2008年3月收治6例天疤瘡,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01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大疙性面板病患者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平均年齡42.22±18.02歲(20~65歲)。
1.3 致敏藥物的種類 引起或可能引起藥疹的藥物有20餘種,患者往往是單獨使用1種藥物或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分別為青黴素類2例,頭孢菌素類1例,紅黴素1例,克林黴素1例,不明致敏藥物1例。
1.4 藥疹的型別 剝脫性皮炎型1例(16.67%),中毒性表皮壞死鬆解型5例(83.33%)。
所有患者給予靜脈滴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甲強龍 1000mg/d,待病情控制後逐漸減量,最後全部停藥、治癒。6例患者均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6例均應用大劑量靜脈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劑量為 400 mg/ (kg•d),5d為1 個療程;未發生糖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1例患者上述效果不佳給予血漿置換治療。
3 討論
重症藥疹是指起病急驟、皮損廣泛、全身中毒症狀重、伴多腔隙粘膜及多臟器受累的藥疹,主要中毒性表皮壞死鬆解型,有報道中毒性表皮鬆解型藥疹死亡率高達30%~35%和剝脫性皮炎型患者病情嚴重,易出現各種併發症,死亡率高。近年來死亡率有所下降,可能與治療及時及治療手段改進等有關。引起藥疹的藥物隨著時間推移而有所變化,隨著新藥的廣泛應用,致敏藥物的種類亦逐漸增多,藥疹的發生率在逐年增加,同時有些以往常見的致敏藥物(如磺胺類藥物),由於近年來臨床上應用減少,其引起的藥疹亦減少。本文6例藥疹患者中5例致敏藥物明確,致敏藥物中抗生素居首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引起的藥疹很少,本文只有1例藥疹明確是由紅黴素引起的。近年來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阿奇黴素、克拉黴素少見引起藥疹。解熱鎮痛藥隨著複合製劑種類增多,一種藥可有許多商品名,易被臨床醫生和患者忽視,藥疹的發生率也在增多,臨床上應慎用。本研究1例患者入院後開始激素聯合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出現高熱不退,後採用二重血漿置換和血液灌流療法,皮疹3天后明顯減退,體溫下降至正常,二重血漿置換和血液灌流療法為重症藥疹的搶救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但有待進一步積累經驗。
參 考 文 獻
[1]張學軍.面板性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3-114.
[2]劉錫鈞.實用藥物指南[M].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771-772.
[3]許國銘,李石.現代消化病學 [M].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