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綜合自然保護區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環境是一個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我們破壞了環境,這等於破壞了我們生存的條件。而我國目前有近兩千個自然保護區。你知道最大的自然保護區是哪個嗎?下面由由小編為您揭曉。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簡介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與西藏自治區接壤,東部與四川省毗鄰,北部與青海省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相接。總面積36.6萬平方公里,包括17個縣市,佔青海省土地總面積的43.88%,總人口占55.72萬,居民以藏族為主。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和生態最敏感的地區。2000年8月19日,為了保護三江源的自然資源,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也標誌著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正式成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歷史上,三江源區曾是水草豐美、湖泊星羅棋佈、野生動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區,被稱為生態“處女地”三江源地區有河流、湖泊、沼澤、雪山、冰川等多種溼地型別,面積達7.33萬平方公里。其中,沼澤分佈率大於2.5%,是全國分佈率最高的地區;有較大支流180餘條;大小湖泊16500餘個,其中在僅100餘平方公里的星宿海就有2600多個湖泊;冰川總面積1400平方公里以上,年消融量10餘億立方米。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我國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其東、東南部與甘肅省、四川省相鄰,南部、西部與西藏自治區相接,北部分別與治多縣的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的格爾木市和都蘭縣交界,東北部與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縣、貴南縣、貴德縣和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接壤。地理位置為北緯31°39’~36°12’,東經89°45’~102°23’,行政區域涉及包括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4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總面積為15.23萬平方公里,約佔青海省總面積的21%。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面積按流域分為:黃河源區面積4.05萬平方公里,佔保護區面積的26.6%;長江源區面積9.4萬平方公里,佔保護區面積的61.7%;瀾滄江源區面積1.78萬平方公里,佔保護區面積的11.7%。

  地形地貌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體,以山地地貌為主,山脈綿延、地勢高聳、地形複雜,海拔為3335~6564m,最低海拔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的金沙江江面,平均海拔4400m左右。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護區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脈為東崑崙山及其支脈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脈。由於受第四紀冰期作用和現代冰川的影響,海拔5000m以上的山峰可見古冰川地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狀,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寬闊而平坦的灘地,因地勢平緩、冰期較長、排水不暢,形成了大面積沼澤。東南部高山峽谷地帶,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形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氣候

  江源自然保護區內氣候屬青藏高原氣候系統,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表現為冷熱兩季交替,乾溼兩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無四季區分的氣候特徵。冷季為青藏冷高壓控制,長達7個月,熱量低,降水少,風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風影響產生熱氣壓,水氣豐富,降水量多。由於海拔高,絕大部分地區空氣稀薄,植物生長期短。全年平均氣溫為-5.6~3.8℃。其中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13.2℃,極端最高氣溫28℃;最冷月1月為-6.6~-13.8℃,極端最低氣溫-48℃。年平均降水量262.2~772.8mm,其中6—9月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75%,而夜雨量比例則達55%~66%。年蒸發量在730~1700mm之間。日照百分率為50~65%,年日照時數2300~2900小時,年輻射量5500~6800兆焦耳/平方米。沙暴日數一般19天左右,最多達40天。

  土壤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土壤屬青南高原山土區系。由於青藏高原地質發育年代輕,脫離第四紀冰期冰川作用的時間不長,現代冰川還有較多分佈,至今地殼仍在上升,高寒生態條件不斷強化,致使成土過程中的生物化學作用減弱,物理作用增強,土壤基質形成的膠膜比較原始,成土時間短,區內土壤大多厚度薄、質地粗、保水效能差、肥力較低,並容易受侵蝕而造成水土流失。三江源區受地質運動的影響,海拔差異很大,並且高山山地多,相對海拔較高,形成了明顯的土壤垂直地帶性分佈規律。隨著海拔由高到低,土壤型別依次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慄鈣土和山地森林土,其中以高山草甸土為主,沼澤化草甸土也較普遍,凍土層極為發育。沼澤土、潮土、泥炭土、風沙土等為隱域性土壤。

  保護原因

  歷史上,三江源區曾是野生動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區,被稱為生態“處女地”。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縮,直接影響高原湖泊和溼地的水源補給,眾多的湖泊、溼地面積縮小甚至乾涸,沼澤地消失,泥炭地乾燥並裸露,生態環境變得脆弱。人口的無節制增加和人類無限度的生產經營活動,又大大加速了生態環境惡化的進度。特別是草地大規模的退化與沙化,使該地區草地生產力和對土地的保護功能下降,優質牧草逐漸被毒、雜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動物如鼠類乘虛而入,導致草地載畜量減少,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質量減退,棲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源區植被與溼地生態系統的破壞,水源涵養能力急劇減退,導致三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旱澇災害頻繁、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製約,並已直接威脅到了長江、黃河流域、乃至東南亞諸國的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