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成功的祕訣

  曾國藩對人才問題的高度重視,在其從政、治軍的實踐中又對傳統的人才理論加以發展創新,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培養、選拔和任用人才的理論和方法,收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事例一評劉錫鴻與陳蘭彬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的時,因為廣招天下的人才,有人向他推薦了劉錫鴻和陳蘭彬。此兩人都是當時很有名的文才。

  曾國藩同他們交談後說:“我看劉錫鴻滿臉不平之氣,恐不得善終。”即說劉錫鴻這個人牢騷滿腹,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對什麼都看不慣,不懂尊重人,不善和人相處,恐怕今後沒什麼好下場。

  “陳生穩重,可官至三四品”,即陳蘭彬這個人好一點很穩重,他以後可以升到三、四品官。但是他比較平庸,太小心慎為,不會有大作為。

  後來曾國藩去世後,劉錫鴻被清廷派到出使西洋各國。郭嵩燾是正使,劉錫鴻是副使。但劉錫鴻看不慣郭嵩燾,認為自己才是天下最能幹的人。

  於是處處同郭嵩燾過不去,老是寫信告郭嵩燾的狀,甚至連主持外交的李鴻章他也看不慣,認為李鴻章也很愚笨,也告李鴻章的狀。

  李郭是當時清廷最重用的人,李鴻章正主持著清廷的軍國外交大事,清廷怎麼會聽你的話?於是把劉錫鴻調回國來。

  回國後他氣憤難平,更加出言不遜。見一個人罵一個人,搞得人人都躲他,到後來他請客吃飯沒有一個人赴宴,最後鬱郁而死不得善終。

  陳蘭彬辦事很穩重,做事認真踏實,文筆也很不錯。中國的第一批小留學生就是陳蘭彬親自帶到美國去的。

  但是他太小心慎為,為人不肯隨俗浮沉,事業上沒有新的建立,沒有大的作為,雖然後來當了三品官,但在功業上沒有大的建樹,平庸而終。曾國藩的預言非常準確。

  事例二評江忠源:“此人必立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烈死”

  1844年曾國藩在北京當京官。一次他的好朋友郭嵩燾帶江忠源來拜會他,三個人談得既投機又高興。

  談了半天江忠源告辭而走。郭嵩燾問曾國藩:“你對這個人印象如何?”曾國藩笑著說:

  “生平未見如此之人,”想了想他又說,“這人我雖沒有接觸過,但是我覺得“此人必立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烈死”。

  即他以後會揚名天下,最後為國家捐軀而死。這是1844年說的話。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兩年後太平大軍橫闖湖南,進攻湖北,直插安徽,要攻打北京。當此危急之時,江忠源率他的楚勇趕到蓑衣渡。當時太平軍的軍風猛烈,清軍根本抵不住。怎麼辦呢?

  江忠源率軍伐木做堰,把整條江橫江攔斷,讓太平軍的水師無法通過,然後把太平軍圍到蓑衣渡,拼命死戰。

  這一戰打死了太平軍5萬多人,包括驍將南王馮雲山。此役是清軍與太平軍連連作戰潰敗後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江忠源因戰功升任安徽巡撫,果然“立名於天下”了。

  但兩年後太平軍北伐,猛烈攻打廬州***合肥***。當時江忠源身患重病仍然帶軍出征。多處受傷後他不願被俘,踢開護衛投水而死。時年42歲。真應了曾國藩八年前的話:“以節烈死了”。

  為什麼曾國藩看得那麼準?因為當時有兩件事給曾國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件事:江忠源在北京考進士時***進士三年一考***,有兩次與他一起趕考的同鄉鄧鐵鬆、鄒柳溪都因為病,死在北京了。

  江忠源千里迢迢,把他朋友的靈柩人抬船載親送回湖南。這事一般人做不到,因此曾國藩認為他有古俠士之風。

  第二,他在安徽當巡撫前是作知府,安徽地貧人窮衙門破破爛爛,他的官服都打了很多補丁。但他卻安之若素、辦公如儀毫無倦怠,每天認認真真地處理政事,把一個貧窮的州府打理得條條道道。

  所以曾國藩覺得這個人有大智慧,在艱苦的條件下仍公忠王事,是個忠義愛國的君子,絕不會苟活於世。曾國藩看人很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