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的感受
七七事變 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現在,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七七事變感受。
【1】愛國人人有責任
在“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接著又蠶食華北,妄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國.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東、北、西三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位於北平西南郊的盧溝橋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在日軍無理要求遭到拒絕時,竟向中國駐軍開始攻擊,守橋士兵們以橋上的望柱、欄板為掩體,向敵人射出仇恨的子彈,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從此,中國人民經過了8年的流血犧牲,艱苦抗戰,以死亡數千萬軍民、耗資千萬億美元的代價,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奮力抵抗的是中國國民黨第29軍.其中,有一個師長叫趙登禹.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誌願軍,和我一樣殺鬼子!”這使我很感動,因為這位師長不甘心自己倒在鬼子面前,他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趕跑侵略者.讓自己的祖國又恢復和平.戰士們越戰越勇,奮不顧身地衝向敵人,和小鬼子同歸於盡.日本人把自己國家的國旗插在橋上,中國戰士把他們的國旗砍下來,全都扔到河裡.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顯現出了中國人的那種不低頭折節,不向敵人所屈服的優秀品質.
日本帝國主義早就對中國進行侵略,但中國對帝國主義地反抗從七七事變後才開始,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當時的中國十分弱小,不敢正面和敵人交鋒,只是想通過談判、忍讓的方式得到一點和平.想不到日本帝國主義不但沒有讓步,反而得寸進尺,變本加厲,這便有了後來的七七事變.在日本對盧溝橋一代進行挑釁的時候,中國戰士毅然選擇了反抗,拿起手中的武器,向小鬼子開火.第二天晚上,戰士們懷著同仇敵愾的心情向敵人發起了猛攻,雙方一直激戰到凌晨,侵佔橋頭的日軍全部被殲,盧溝橋重又回到了中國軍隊的手中.中國人從此知道了一味退讓是絲毫沒有作用的,這隻能讓敵人更加的囂張,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日寇依然不死心,繼續向平津一帶調集兵力,不斷對中國軍隊發起攻擊.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通電全國,大聲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號召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這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落後就要捱打.俗話說:“弱國無外交”,一個國家只要落後,就會被帝國主義所欺凌,只有被宰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作為戰勝,參加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和會,這時候,中國享受的不是勝利者的榮譽,而是莫大的恥辱.國聯向作為勝利者的中國提出了21條不平等條約,其中規定了把德國以前在中國的特權,轉讓給日本.這就充分說明了一個國家只要落後,他的權益就無法受到保障,只能任人宰割.但在弱小的國家收到欺凌時,選擇逃避,是沒有一點作用的,退讓,只會讓敵人更加囂張,他們永遠都不會滿足.哪怕國家再弱小,也要和侵略者進行鬥爭,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這樣,才能維護自己以及國家的尊嚴.這使我想起了發生在明朝那場保衛北京城的故事.當時,明英宗親征,卻在土木堡被瓦剌打敗,明朝的精銳部隊幾乎全部陣亡,瓦剌乘虛而入,一舉包圍了北京城.這時擺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三條路,投降,逃跑和反抗.當時的兵部侍郎于謙決定要和瓦剌決戰與北京城下.在他的帶領下,明軍最終取得了勝利,把瓦剌趕出了北京城.
如今中國已經強大了,我們的軍事力量也越來越強大了,沒有那個國家再來侵略我們.雖然是這樣,但我們這一代仍然應該好好學習,把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強大,讓和平之光,永照這塊大地!
【2】向抗戰老兵致敬
穿過歲月的峰頭,伴歷時雲煙,陝西意景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在這紀念七七事變78週年之際,呼籲勿忘國恥,向抗戰老兵致敬,緬懷無數為民族解放做出貢獻和英勇犧牲的人們,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珍愛和平,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發奮努力。
7 月 7 日這一天如果我們能夠站在盧溝橋上,也許就能聽到它無言的低吟與教誨。是的,只要我們善於傾聽,就一定能聽到盧溝橋訴說的故事,也一定理解盧溝橋傾訴的人生真諦......今天是“七七事變”爆發78週年紀念日。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發動了蓄謀已久的盧溝橋事變。
7月8日,“七七事變”後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通電:“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抵抗外敵入侵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為慘烈的戰爭由此開始。這也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贏得全面勝利的反侵略戰爭。
勿忘歷史,致敬老兵!
70年前,他們青春年少、風華正茂;70年後,他們耄耋之年、華髮蒼顏。70年前,面對國仇家恨,他們義無反顧地加入革命隊伍,奮勇反抗日本侵略者。70年後,歲月在他們臉上雕琢出道道溝壑,戰火在他們心裡留下累累傷痕。但只要提起那段烽火歲月、戴上榮譽勳章,他們會馬上挺直微駝的脊樑,將右手舉過頭頂。敬禮,老兵!
【3】盧溝三課感想
盧溝橋給人們上的第一課是它的保衛者的大忠大勇。佟麟閣、趙登禹和張自忠是為國捐軀的抗日名將。盧溝橋就是這“壯烈”與“崇高”的見證。他們是中華民族走向全面抗戰的第一批犧牲者,也是第一批讓侵略者“領教”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精神的踐行人。
盧溝橋記得佟麟閣的一句話“軍人抗戰有死無生”,它更記得趙登禹的話“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而他倆也在同一天殉難。盧溝橋也記得,1940年當將軍張自忠的腰、腹、肩、胸、腿多處受傷血流如注時,仍會坦然地說,對民族、對國家,良心很平安……
盧溝橋給我們上的第二課,是作為一箇中國人,過去與現在都應該遵從的忠、孝與仁愛。忠,自不必說。在盧溝橋事變中哪一位鐵血官兵不是忠之義士、義之猛士。但他們恰恰是把孝順父母作為自己忠勇無畏的源泉。激戰前,佟麟閣父親病重,他揮淚寫信給夫人曰:“大敵當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藥,請代供子職,孝敬雙親。”趙登禹臨終時,對衛兵說:“軍人戰死沙場原為本分,沒什麼可悲傷的。北平城還有我的老母,你去對老人說,兒子為國犧牲,也算對得起祖宗。”然而,人們是否想過,能對祖國如此忠勇對爹孃如此盡孝的將軍,必有一顆大仁大愛之心。
其實,上述的兩課都可以凝聚為盧溝橋給我們上的第三課。那就是當物質主義在一些國人的生活中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的今天,在金錢鈔票可以成為一個橫跨所有領域的主題甚至可以主導人們茶餘飯後閒聊的時候,盧溝橋會如陣陣清凜之風,驅趕我們內心發燙的慾望。
七七事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