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今年是七七事變爆發80週年,歷史的腳步不斷在演變,但是我們永遠不該忘記過去的曾經,在1937年7月7日,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七七事變的時間,希望你喜歡。

  七七事變的時間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盧 溝橋附近演習時,夜間日本軍隊以有己方士兵失蹤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中華民國拒絕後,日本軍隊於7月8日凌晨向宛平 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華民國國軍抵抗。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餘4人生還,餘者全部壯烈犧牲。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開 始的標誌,也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域戰事的起始。

  1937年7月的那個深夜,星光暗淡,萬籟俱寂,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以一名士兵失蹤為藉口要求到宛平城內去“搜查”,被中國駐 軍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駐軍奮起反抗,這就是盧溝橋事變。

  根據蔣中正的傳記《蔣中正》中收錄的《何***應欽***上事報告》一文,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記錄的秦德純的證詞:

  “1937年七月七日夜十一時,駐紮在豐臺的日本軍隊在未通知中國北平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在國民革命軍駐地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 習,並之後以“一名士兵失蹤”為理由,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查。當時駐紮在盧溝橋的是國民革命軍第37師219團吉星文部隊的一營,營長

  是金振中。由於時間已是深夜,中國駐軍拒絕了日軍的要求。之後日軍包圍了盧溝橋,雙方都同意天亮後派出代表去現場調查。但是日本 的寺平副官依然堅持日軍入城搜尋的要求,在中方回絕這一要求後,日軍開始從東西兩門外炮擊城內,城內守軍未予反擊。在日軍強化攻 擊後,中方守軍以正當防衛為目的開始反擊,雙方互有傷亡。隨後盧溝橋北方進入相持狀態。”

  今天,人們踏訪宛平古城、盧溝橋,尋訪抗戰老兵,查詢歷史文獻,專訪歷史學者,試圖復活歷史深處那段苦難的影象,探求事件的關鍵細節。

  七七事變的相關資料

  從1936年10月至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前,日軍以北平為目標,不斷在宛平城北、盧溝橋一帶及平漢鐵路北側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 習。

  二十九軍二一九團三營十二連老兵馬步先在晚年回憶說:“1937年6月開始,日軍就沒日沒夜地演習,有時就在宛平城邊演習攻城,鬧 得我們白天晚上不敢脫衣睡覺,當時三營的主要武器是大刀,我們手裡拿著大刀,刀片兒都攥出水了。”

  1937年7月7日下午,駐豐臺日軍河邊正三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由中隊長清水節郎率領到達盧溝橋以北龍王廟附近。當 晚,日軍冒雨在龍王廟、大瓦窯一帶實施演習。

  親歷者的回憶

  二一九團三營營長金振中在日後的《盧溝橋抗敵經過》中講:“7月7日夜10時許,忽然聽到日軍演習營地方響起了一陣槍聲。少 頃……日方說他們的一名演習兵被宛平城內的中國軍隊捉去了,他們要進城搜查……”

  在這黑漆漆的雨夜,日軍到盧溝橋警戒線內演習,明明是企圖偷襲宛平城,只因我守備森嚴,無機可乘,便捏造丟失日兵為藉口,乘 進城搜查之機,詐取我城池。金振中果斷地下達了作戰命令,冒著炮火登上城牆觀察敵情,指揮部隊還擊敵人。宛平城中日開戰打了3個 多小時,日軍在金振中第三營官兵勇猛反擊下傷亡慘重,始終未能越雷池一步而接近城牆,龜縮在原地待援。

  夜12時許,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鬆井太久郎給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打電話,詭稱:“有日軍陸軍一中隊,夜間在盧溝橋演 習,彷彿聽見由駐宛平城內之軍隊發槍數響,致演習部隊一時呈混亂現象,失落士兵一名,要求進入宛平城搜尋。”

  中國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北平秦德純接到報告後回答說:“日軍隨意在我國領土內進行演習,完全是違背國際法的。事先既不通 知,也未經許可,一名士兵行蹤不明,我方不負任何責任。”這時,日本特務機關和豐臺日軍威脅說,如果不許入城搜查,就用軍隊包圍宛 平。秦德純氣憤地說:“我不知道日本人怎麼這樣野蠻!我方為了自衛,只有堅決抵抗。”

  “失蹤”的士兵

  7月8日晨2時許,日軍由豐臺增派的部隊在第三大隊隊長一木清直率領下與清水節郎所部會合,按計劃佔領了宛平東北的沙崗。冀察 當局為防止事態擴大,同意雙方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

  實際上,日方那位“失蹤”的士兵名叫志村菊次郎,是一名二等兵,因拉肚子去解手而離隊,返回時在黑暗中走了相反的方向,因此延 誤了歸隊時間,20多分鐘***一說約3小時***後悄悄歸隊。冀察當局與日軍談判之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日軍不但隱而不報,而且 蠻橫無理地要求我守城部隊退出城外5公里,以便日軍進城調查“失蹤”士兵,還一再恫嚇中方人員,若10分鐘內還無法解決,嚴重事件將立 即爆發。

  5時許,雙方還在談判之際,日軍的炮彈就接二連三地呼嘯著飛進城內。駐紮在豐臺的日軍第三大隊主力部隊已氣勢洶洶地向我宛平 城開來。天大亮後,東警戒線方向出現大隊日軍。

  三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連續擊退日軍3次進攻。

  戰鬥開始後,日軍殲滅了龍王廟附近的中方部隊,進入永定河右岸,包圍了盧溝橋。從被擊斃的士兵身上搜出的證件表明,該士兵屬 於二十九軍正規軍。至此中方戰死20名,負傷60名左右。

  5時30分,日軍第8中隊開始向中方軍隊進攻,雙方進入全面衝突,戰鬥持續2個小時後逐漸沉靜。

  上午9點半,中方提出停戰,雙方進入僵持狀態。”

  僵持階段持續到7月9日凌晨2點左右,此間雙方互有射擊,但並無重大沖突。7月9日凌晨2點,中日交戰雙方對“日軍佔領永定河東 岸,中方佔領永定河西岸,日方撤走交戰軍隊”達成一致,開始撤軍,直到當日12時20分撤軍完畢。

  7月9,七七事變日之後,交戰雙方開始進入談判,主要圍繞“相關地區撤軍”,“今後的治安保障”,“中方對挑起事端道歉”以及“取締當地抗日活動” 展開爭論。同時日軍也開始加緊對華北地區派兵,以增加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壓力。這一派兵的舉動客觀上增加了華北地區的反日情緒,為 以後的大規模衝突埋下了伏筆。

  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在7月17日在廬山上宣佈準備應戰和必要時守土抗戰到底的決心。7月19日,蔣中正發表了 《最後的關頭》的演說,正式宣佈開始全面抗戰。隨後,7月25日發生廊坊事件,7月26日發生廣安門事件,7月29日、7月30日,日軍相 繼佔領北平、天津。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

  盧溝鐵路橋保衛戰

  日軍第三大隊直撲龍王廟和附近的鐵路橋———而不是許多人印象中的盧溝橋石頭拱橋。守衛橋頭陣地的只有二十九軍二一九團三營 十一連的兩個排。他們表示“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同日軍展開拼殺,終因寡不敵眾,60多名戰士壯烈犧牲,日軍也在河堤上丟下了上百具屍體。7月8日夜12時許,吉星文團突擊隊的青年戰士用繩梯爬出宛平城,出其不意地將日軍1箇中隊全殲在鐵路橋上,奪回了鐵路 橋和龍王廟,軍心為之大振。

  孫文濤當年是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保衛戰的指揮官之一。據他晚年在《人民日報》撰文回憶:當時,潛伏在鐵路東側的日軍的輕重機槍 及山炮一齊向宛平城開火,城上守軍被迫還擊。敵人是沿鐵路向南展開隊形,我軍是從北向南打,正好給它來了個“穿糖葫蘆”,把敵人揍 得稀里嘩啦。東方有些發白,雙方軍服的顏色還難以分辨,卻發現日軍帽子後邊有“屁股簾”,這是大刀砍的。小鬼子刺槍術不錯,但是不 如大刀來得利落,刀起刀落寒光凜凜,殺得敵人鬼哭狼嚎,不是丟胳膊斷腿,就是做了無頭鬼,傷亡慘重。

  1957年,一一○旅旅長何基灃曾撰文回憶:“7日拂曉,日軍向縣城開炮,步兵逼進城根,擔任守城的我旅第二一九團立即予以還擊, 日軍沒有想到我軍竟敢反擊,傷亡甚多。第二天日軍不攻城了,要求講和。10日至15日又幾次攻城,都被我軍擊退,17日以後又要求講和。就在幾次講和期間,日軍從山海關外調隊增援,到部隊調齊,又來進攻,日軍田代司令官乘馬到豐臺視察陣地,被我軍擊中。”

  雙方的宣傳戰

  盧溝橋事變爆發的第二天,很多家報紙發行號外,將這個震驚中外的訊息及時傳遞給了中國民眾。一時間,群情激憤。“日本,凶!未 必我們4億多人還打不贏它?!”“揍,狠狠地揍!”“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四處響起。

  《申報》1937年7月18日《每週增刊》第2卷第28期的頭條新聞可以看到相關報道:“我軍將士憤日軍之蠻橫,為自衛計遂開槍回擊, 是日晨4時至5時雙方戰事極為劇烈,至上午10時戰鬥停止,11時後戰鬥又起,迄晚未停。於是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件的序幕就展開了!”

  盧溝橋事變發生時,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正在北平。在一次日軍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斯諾大聲質問:為什麼要在中國領土上進 行軍事演習?為什麼藉口軍士失蹤動用大兵?為什麼侵略者不撤兵回營,反叫中國守兵撤出宛平?

  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是事先預謀的,也可從事變發生之初,日軍在幾個小時內即制定的《宣傳計劃》可以看出。該計劃指出:要不顧 彼我傷亡,果斷實行攻擊,最遲於7月9日正午前後佔領宛平縣城;進行“言論統制”,“宣傳的關鍵,在於先發制人”,要證明,“事件發生非我 方有計劃的行動”,“本事端是因中國軍隊的不法行為而突然發生的”。

  誰打響了第一槍?

  盧溝橋事變到底是誰打響了第一槍?1944年,由當年指揮發動盧溝橋事變的最高長官、侵華日軍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隊聯隊長 升任日本侵略緬甸的第十五軍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曾得意洋洋地公開炫耀:“大東亞戰爭要說起來的話,是我的責任。在盧溝橋打響 第一槍,引發戰爭的就是我。”他在筆記中也寫道:“我挑起了盧溝橋事件,後來事件進一步擴大,導致盧溝橋事變終於發展成這次大東亞 戰爭。”

  在盧溝橋親手打響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第一槍的牟田口廉也被天皇裕仁親授金鷹三級勳章,後因出征緬印慘敗而自殺。盧溝橋事變不 是偶然的,是日本蓄謀已久和精心策劃的,是日本為尋找藉口,全面發動侵華戰爭而採取的一個重要步驟。今井武夫,日本陸軍, 1935年任日本駐華大使館助理武官,後任參謀本部中國班班長、中國課課長,積極從事侵華活動,奔走於南京、上海、香港、東京等地。 在《今井武夫回憶錄》中,今井武夫寫道:“1937年五六月間,日本東京盛傳不久華北要發生什麼事。”“東京政界的訊息靈通人士之間私下

  傳著這樣的訊息:‘七七’晚上,華北將重演柳條溝一樣的事件。”

  二戰日本投降後,曾任日本駐天津特務機關長的茂川秀和也承認:盧溝橋事變的第一槍“是日本放的”,“為了擴大兩軍衝突,指使部下 鳴放鞭炮的是我”。

  當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3天,即7月11日,日本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向華北大規模增兵。8月13日,華北戰火正在熊熊燃燒,日軍又在 上海燃起烽煙,企圖兩路夾擊,完成對華作戰,迅速征服中國。

  盧溝橋事變,中國人的一個噩夢,好在雄獅已醒!